多措并举
努力构建“非遗进校园”网格化建设
1.内做外联,制定了详尽的各非遗项目进校园的实施方案。
2.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课堂,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努力打造特色课程体系。
3.“请进来,送出去”,让非遗项目落地生根。一方面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同时学校内部建立非遗社团,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非遗项目的学习和宣传活动。
4.开发校本教材(剪纸、花毽、龙虎斗、挫琴、风筝、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5.非遗项目的传承侧重了学校文化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机结合。
6.课题立项,成立了课题研究组。2015年 4月,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正式立项,学校对此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现已结题,非遗文化研究实现科研化。
课程改革
实现非遗与职教有机结合
根据课程整体规划,将剪纸、花毽、龙虎斗、挫琴、风筝、八角鼓、葫芦丝、三弦、抖空竹、数来宝等非遗项目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主要做法有:
1.利用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民族气息浓厚和
青州市非物质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优势,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在实验班级中开展教学改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渗透于教育教学内容中。
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合于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将民族文化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能力。
3.首先以学校学前教育教学部的班级作为实验主体,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将剪纸和花毽的制作工艺渗透于日常教学,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4.以社团和特色班级作为实验的主体,将“龙虎斗”和“挫琴”“风筝”等项目作为第二课堂,促进了民族文化与德育、文体以及特色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5.学校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于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创新剪纸、花毽、龙虎斗、挫琴、青州风筝5个项目的校本教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以达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职业教育教学之目的,为学校创建非遗教育特色品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在5个项目成熟的基础上,2018年12月又引进了八角鼓、葫芦丝、三弦、抖空竹、数来宝等民族非遗项目,尽量做到让每个教学部都有民族非遗项目,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普惠全体师生。
非遗进校园 传承一脉香
学校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阅报栏、编印宣传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2015年以来先后组织了花毽、剪纸、挫琴、龙虎斗、风筝、八角鼓、葫芦丝、三弦、抖空竹、数来宝进校园等活动。将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在各级各类媒体上大力宣传。学校将每年的6月13日设立为“文化遗产日主场宣传活动日”,开展展板宣传、发放资料、集体宣誓和民俗节目展演等系列活动,增强师生们对当地民族团结教育和非遗文化的认同感。
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常态化,通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技艺传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表演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等方式,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直观地了解非遗,增强对当地文化的热爱。自2014年以来,山东省民族中专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三届,每一届都将非遗进校园纳入主题活动,以“播洒非遗种子,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在校园里开展征文比赛、“民族传统文化大家谈”活动和非遗体验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师生们共享非遗。
编写了非遗进校园系列校本教材。学校以教材的形式普及非遗知识,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上的基础性作用。非遗进校园项目开展以来,日常教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传承人的指导下,项目组人员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密切配合共同开发了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非遗进校园”系列校本教材,包含剪纸、花毽、龙虎斗、挫琴四个项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教材,走向师生,以达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职业教育教学之目的。
非遗校园教育成就斐然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民族中专的非遗校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级领导经常来校调研观摩,潍坊电视台、青州电视台、青州教育视界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得到了家长、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的肯定。
一是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创建民族教育品牌》获青州市政府2018年改革创新类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职业学校中的推广》,2017年7月开题;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于2017年11月25日结题并获2018年青州市政府成果二等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中职校园“五步四段”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于2017年6月被列为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创新平台》于2018年1月15日被评为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学校师生巨幅剪纸作品《民族大团结 共庆十九大》荣获青州市创客创新成果一等奖。同时,学校还承担了青州市教育规划课题《民族团结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
二是竞赛活动成绩斐然。傣族舞蹈《赶摆青春》2018年获第十四届全国学生文明风采大赛山东省复赛二等奖,潍坊市一等奖,《艺海扬帆 梦想起航—文明风采大赛结硕果》获青州市政府2018年竞技与家庭教育创新类一等奖;民族乐器挫琴(目前仅见于青州)节目《茉莉花》2018年获第十四届全国学生文明风采大赛山东省复赛三等奖,潍坊市一等奖。
三是基地建设特色明显。依托学校“民族”特色,学校积极拓展民族文化基地建设。2018年6月,民族团结教育展厅和传统文化教育展厅以及剪纸、花毽、挫琴、风筝、蹴球、民族舞蹈6个传习坊建成,并举行了青州市级开馆仪式。2019年1月,学校继续建成八角鼓、葫芦丝、三弦、抖空竹、数来宝、书画、乒乓球等7个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坊,目前正式投入使用。
四是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学校已把民族文化特色文体活动纳入了课程体系,力促每名学生掌握一门技艺,并通过积极参与竞赛、观摩、展演等活动提升了技艺水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蹴球社团多次参加省赛和国赛,在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蹴球双蹴第二名;2018年9月,在山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男女双蹴均获铜奖。2018年10月,剪纸、花毽、龙虎斗、挫琴四个项目参加潍坊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摩研讨会上进行了展演。2018年11月,龙虎斗、挫琴、蹴球、板鞋竞速四个项目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年度大会青州民族体育文化展示区展示活动中均获奖。2018年11月,学校师生制作的抗洪救灾串类风筝、八带鱼、校徽等风筝参加了潍坊市风筝大赛,受到好评。目前,学校正在筹备2019年山东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场会。
五是学校荣誉不断更新。2017年6月,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被青州市文化局确立为“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2017年12月,学校被推荐为潍坊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单位。2018年11月,学校又被确定为首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
非遗之花在民族中专绚丽绽放,为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未来,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也必将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再创辉煌!
(马爱玲 刘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