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白墙的文武举人、约长故居,长长的石板路、充满古韵的门楼、庄严的祠堂……庙子镇黄鹿井村以其特色古村落文化迎来一批批观光游客,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流连忘返。
黄鹿井村是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自入选第二批省级美丽村居建设试点以来,坚持对该村实施“传统村落传承保护和美丽村居建设相结合”的保护原则,通过对具有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民居、院落、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保护性打造,还原传统村落本真“形”和“魂”,打造“古”味延绵、“新”韵悠悠的“生态文化古村”。
突出村落保护修复,还原古村特色风貌
抓整体,统一建筑风貌。根据黄鹿井古村内新旧建筑风格杂乱的现状,重点抓好三项风貌打造。突出房屋风貌。在房屋风貌上做好新老融合文章,按照鲁中传统土石结合的房屋建筑形式,重点对老村内“插花”混建等有失统一的新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在色调、建筑形式上进行规范,确保整齐协调,打造北方特有的“青砖白墙灰瓦”和“青砖黄泥墙灰瓦”的房屋建筑群。突出街巷风貌。石板路是黄鹿井村最具特色的街巷空间,规划建设上对原“骨架”进行修缮提升,在材质、形态、长短、尺度方面按照古村内“屋随山起,路随屋走”的街巷肌理进行规整和清理,不去刻意更改和设计,只在原来陡坡处增加部分的台阶石,方便出行,真实反映村民日常居住生活。突出自然风貌。古村内着眼于锦上添花,选用点状方式,实施见缝插绿、见缝插花,对古村水系广场、入村口广场、将军府广场和休闲广场进行绿化建设,以乡土植物为主,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使绿植与建筑相得益彰,打造自然美感。
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打造新韵美丽村居
完善旅游配套支撑。以核心保护区为界,在古村打造清末古村落历史风貌区的同时,对黄鹿井村上世纪80年代后新建的生产生活区域建筑立面进行了统一喷绘,沿河滨路打造溪畔民居带,与古村整体历史环境相协调,弱化视觉冲突。古村进出口延伸道路铺设沥青彩虹路面,实现景区串联。灵活用足、用好古村周边荒废地块,打造富有乡村记忆、民俗烙印的健身休闲广场、古村入口广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打造村民们日常交流聚会的公共空间,吸纳游客,提升人气。
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突出场景化、生活化,抓好传统村落和历史遗迹保护,充分利用乡村材料和乡土物件打造街头小品和微景观,着力打造“活着”的古村落群。同时立足乡村原生态资源,对古村落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与农、林、牧、渔等资源相结合,打造有鲜明特色的“奇石、根雕、山小米、蜂蜜、中草药”等传统村落乡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项目内容,积极发展民宿体验等休闲度假项目,将旅游活动融入乡村,彰显旅游产品的原生态。黄鹿井村成功入选潍坊市A级景区村庄。
组织引领治理创新,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围绕美丽村居“共同缔造”理念,在加强组织领导机构建设的同时,积极调动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农户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建设方案共同研究、建设过程共同参与、建设效果共同评议,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持续加力,强化组织领导机构。针对黄鹿井古村基础差、死角多、民事复杂的现实情况,成立美丽村居驻场指挥部,组织市、镇、村负责人员全天候靠上,每天进行现场调度,及时协调民事问题,建立“日例会、周通报”制度,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
共同营造,配强设计施工力量。落实设计师驻场制度,继续细化完善规划局部施工图纸,全程参与试点建设,提供指导和服务;筛选确定有古建筑修复经验的专业施工团队,施工前统一组织上岗技术培训,明确质量和标准;施工材料上坚持就地取材,运用竹子、瓦罐、磨盘等乡土材料,保留原汁原味。对于古村内纳入提升的私人产权房屋,与产权人签订协议,将闲置房屋出租,由村级统一进行打造成民宿和观光点,实现产权人到股东的转变,享受村居建设红利。杨忠明 王洪明 魏奉祯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