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决策真英明,群众句句听得真,致富要靠自己动手,勤发奋!精准扶贫暖人心,吃水不忘挖井人,国家政策实在好,要感恩!……”走进王府街道井塘古村,远远就能听到村民们表演的“三句半”,循声来到古村内的大舞台前,这里正在举行群众文体活动,吸引了台下一群男女老少前来观看,台下的听众听得津津有味,台上的表演者说得热火朝天。吴道贵、吴兆胜、孙全香就是“三句半”的表演者,“要不是因为旅游,我们也不会有这么近的好工作。”他们之所以表演的绘声绘色那是因为“三句半”的内容正是自己脱贫之路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井塘村充分发挥旅游业就业容量大、进入门槛低的优势,在该村积极开展“党支部+合作社+古村旅游”模式,引导大学生和本村贫困人口参与就业,带动村民参与景区服务、旅游商品制作和销售,让贫困户增收脱贫,解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致富,走出了一条以旅游景区为依托,造血与输血并举的扶贫新路子。
“旅游产品加工+贫困户”。立足井塘古村旅游市场需求,结合地方特色,自主研发民俗工艺品、工艺包、杂粮煎饼等特色手工产品在古村内销售,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从事特色旅游产品加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旅游扶贫项目+贫困户”。以古村为中心,规划旅游精品线路,带动贫困人口从事民间艺术表演、保洁、导游等旅游服务工作,月收入过1000元,实现贫困户通过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农产品加工+贫困户”。井塘村的山楂片加工业在全国有名,村主任孙世德带头加工销售,产品发往全国各地,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村两委开会决定在荒山上划出一定面积作为加工场地,带动全村户户加工,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近万元。
旅游产品的打造和开发成为扶贫的一大亮点。其中,土特产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也给井塘大山里的群众带来了无限商机。曾经是山区贫穷代名词的草药、土鸡蛋、土蜂蜜,如今都紧俏起来,来到井塘古村旅游的人们总会买上一些带回家。景区内的“木栏石板”摊点,不仅是融合在山间小径的风景线,更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链。村民介绍说:“往年山里采的湿花椒没人要,现在游客到村民家里一斤10块找着买,土鸡蛋一个1块抢着要。旅游开发,让我们这里的山货成了紧缺的东西。”旅游的发展,游客的不断涌入,真正成为像井塘村这样的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活水”。村书记孙全铭说:“我们在景区内及公路沿线规划建设农特产品销售网点,实行明码标价管理,对贫困户进行政策倾斜、重点帮扶,让旅游产品生产销售更规范、让贫困群众经营收入更丰厚。”
井塘村依托优质旅游资源,将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引导景区周边居民发展农家乐、土特产品销售、旅游产品开发、特色饮食发展等协同发展,精准衔接助推贫困群众搭上旅游“便车”,巩固脱贫增收。 (张云凤)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