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8日子夜时分,
青州市博物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博物馆值班人员急忙应门,看到三位农民站在门外,他们称在尧王山西路延伸段工程邵庄镇岔河村南路段工地发现一颗大佛头,已送至博物馆。
值班人员半信半疑,决定与三人去一探究竟。只见在一辆渣土车的车厢内,放置着一白色圆形石制物体,虽被泥土包裹,但肉髻和五官仍清晰可辨,果然是颗佛头。
这颗佛头来自哪里?它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工地惊现佛头
2月18日,青州市尧王山西路延伸段工程邵庄镇岔河村南路段正在施工。资料显示,尧王山西路延伸段东起仰天山路,沿尧王山路向西经温庄村、张庄村、董庄村到邵庄镇政府,路线长17.5公里,2010年10月份开工建设。
邵庄镇地处青州市西部,历史悠久。该镇文化站站长李玉森介绍,因临近齐国都城临淄,加上山清水秀,邵庄镇曾被视为齐王的“后花院”,齐王及臣子经常来此打猎游玩,境内有四座齐王王冢;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主慕容德建都青州,修筑的广固城亦在邵庄镇。在尧王山西路延长段修筑过程中,邵庄镇之前就有文物出土,因此颇受关注。
傍晚时分,岔河村几位村民正在工地旁游玩,忽然看见挖掘机挖出一块巨石,之后又将其放入土中,其中一人赶紧将消息告诉了正在村东面地里干活的岔河村会计赵洪生:“头上有疙瘩,看着像佛头。”
将信将疑的赵洪生和刘广亮、祝运同等几位村民决定挖挖看看,当时正好有许多村民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经过此处回家,十几位村民便一起用铁锹等工具开挖,挖了好久才看到佛头的全貌,“圆的,插不上手,十几个人也掀不动。”赵洪生回忆说。
村民们与施工方协商,使用铲车将佛头从坑中运出,佛头实在太大,一度从铲车中滚出,铲车第二次才将佛头成功运出。
当时,工地附近经常有文物贩子出没,有人也建议把佛头卖掉。为了防止夜长梦多,赵洪生、刘广亮和祝运同三人使用施工方车辆连夜将佛头送到了青州市博物馆。由于天黑,加上佛头上有泥土,这些朴实的农民到最后也没有看清楚佛头的完整模样。
7月24日,记者在青州市博物馆南厅一楼看到了这尊佛头,佛头面带微笑,栩栩如生。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告诉记者,有些人称这种佛为“笑佛”,佛头前额正中有一白毫,双眼凹陷,这些地方或镶嵌琉璃、宝石,或涂上颜色,佛头的下巴、鼻子和耳朵等处残缺,有明显的修补痕迹,有些地方风化比较严重,说明此佛曾长期矗立在地面之上。记者看到,为了增加展览效果,青州市博物馆专门为佛头设计了一个底座,底座高1.8米,有四层石雕,从下至上依次为浅浮雕忍冬纹、12尊佛像纹、两层覆莲纹。
山东目前发现的最大佛头
该佛头高1.4米,宽0.93米,重达2.2吨。根据《佛说佛像量度经》的记载,佛教造像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根据佛头尺寸可以推算出整个佛身的尺寸。
《佛说造像量度经》的作者为舍利弗,他“自幼形貌端严,及长,修习诸技艺,通晓《四吠陀》。年十六即能挫伏他人之论议,诸族弟悉皆归伏”,初从六师外道的删阁那毗罗胝子出家,后因听到马胜比丘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改学佛法。
《佛说造像量度经》为梵文,晦涩难懂,起初中国造像工匠都是师傅传徒弟,口授心记。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著名史学家、语言学家、佛经翻译家工布查布将《佛说造像量度经》译成汉文。工布查布,又称衮布扎布公,生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殁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为蒙古乌珠穆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二十三代孙。
《佛说造像量度经》云:“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肉髻崇四指,发际亦如此。面轮竖纵度,带半十二指。”第一句说佛像全身高度,第二句说肉髻及发际以上的高度,最后一句说面部长度。根据这一比例,佛头高1.4米,整个佛身的高度应该在8米以上。
佛身高大的佛像被俗称为“丈八佛”。在博兴县寨郝乡寨高村便有一“丈八佛”,建造于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因原处兴国寺内,亦名兴国寺石造像。佛像坐北面南,全高6.75米,底座高1.5米,底面积7.29平方米,为单身立式圆雕青石造像。佛像高肉髻,面方圆,微笑,丰颐大耳,法相庄严,身披“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内着僧支祗,胸前打结,“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莲花座上。
除了博兴县的“丈八佛”,我国还有另外四处“丈八佛”遗存,分别是:临邑龙泉寺“丈八佛”,原在临邑县德平镇西南隅龙泉寺内,为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所)建,佛身系大理石质,雕刻精细,1937年龙泉寺被日军烧毁,“丈八佛”幸存,现由临邑县文化馆珍藏。临淄区“丈八佛”,坐落在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北侧西天寺北魏大石佛院内,是山东省有名的单体石佛造像,佛像由一巨石雕刻而成,身高5.6米,宽1.8米,厚1米。青岛市博物馆藏双“丈八佛”,高5.85米,佛像身躯微倾,双目细长,弯如新月,目光下视,面含微笑,两脚跌立于刻有莲花的石座上,这两尊大佛原立于临淄龙泉寺内,日本侵略者曾欲将其盗回日本,因遭到中国人民强烈反对未能成功。陕西省彬县“丈八佛”,存于陕西省彬县泾河南岸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全寺的中心大佛窟有24米高大佛,佛两旁的胁侍菩萨,头戴宝冠,衣着华丽,身高均达5米多。
由此可见,青州出土的这一佛头其原佛像亦为“丈八佛”,据专家鉴定,该佛头是目前山东省内发现的体积最大的一尊佛头。
笑容泄露佛头年龄
专家鉴定后认为,此佛头雕刻于距今约1500年的东魏时期,那么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
王瑞霞向记者介绍了佛像的断代方法:将未知年代的佛像与有纪年的、风格相近的佛像进行对比,因为有纪年的佛像的纪年不一定是佛像雕刻的年份,也可能是信徒出资供养的时间,所以佛像断代只能给出一个大体的时间段,很难断定是哪一年。
这颗佛头的雕刻年代便是通过与龙兴寺窖藏佛像进行对比来确定的。1996年10月,青州市一所学校的操场上发现了龙兴寺窖藏佛像,从一座东西长8.7米、南北宽6.8米、深2米的窖坑中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时期的佛教造像400多尊,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佛像数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这批佛像中,有一尊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尼智明造像,在保留诸多北魏佛像要素的基础上开始显现出新的特征:面相开始变圆,但都带有稚气,前胸开始向前凸起,双肩开始变平,衣纹和衣折逐渐变少等等。
佛头与尼智明造像风格接近,因其佛身已无,只能根据其头部特征来判断其年代:肉髻与北魏晚期相比已经变矮,脸型变得方圆,眼睛非常大,笑容不像北魏晚期那样僵硬而是更加自然……从整体风格看,更接近于博兴县的“丈八佛”。
“从北魏时期开始,山东就有造大佛像的传统。我们以前发现的龙兴寺造像也有个头非常大的,最高的3.1米,但是光头都这么大的佛像还从来没发现过,这个头像的出土证明在青州当时有很多大佛像。”王瑞霞说。
神秘的石佛院
岔河村周围目前看不到任何寺院的遗迹,为何会出土这么大的一颗佛头呢?
据岔河村村民介绍,他们世代都听说周围有一座石佛寺,却从来没有人见过。赵洪声告诉记者,在离佛头出土的地方不远处,过去有一座高达四五米的无头坐佛,小时候他和小伙伴经常去玩,有时甚至会爬到佛像上去,“文革”时期,此佛被毁,用来烧制石灰,据说这尊坐佛便是石佛寺的主佛,然而从尺寸上看,无头坐佛显然不是佛头的佛身。
佛头出土后,青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工地进行了勘探,初步判断,佛头出土的地方的确曾经存在一座古老的寺院,这座寺院东西宽80米,南北长120米,在施工的残土中,考古人员还找到了寺院残留的石柱。
佛头应该属于该寺院,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该寺院却几乎不见于史籍,只有《益都金石记》里有“宋石佛禅院大德行状石幢”和“宋石佛院造像题名”的记载,称寺院不是在岔河村而在离岔河村数百米远的牛家庄。
佛教自西晋时期传入青州后,逐步兴盛。据清人考证,青州第一座佛寺为宁福寺,《益都县图志》记载:“郑母店有宁福寺,旧矣。考诸府秉,实造于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基旧在店东,地名塔儿坡者。”慕容德建都青州后,高僧朗公随其来此传教兴寺,盛极不衰;北魏、北齐时期,青州仅有石刻可据的就有七级寺、弥陀寺、吉祥寺、重兴寺等十几处规模较大的名寺古刹;青州佛教到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寺院林立,法务昌隆。莫非石佛院在青州众多寺院中规模过小,故不见于史籍记载?但考虑到寺内有如此巨大之佛像,这种说法应该不成立。
考古人员发现,大佛头出土的地方,曾经是一处河滩,因为年代久远,河流早已消失,专家认为佛头也有可能是被河流从牛家庄冲到了岔河村。
根据佛头的雕刻年代,专家们认为,石佛院在北魏时期已初具规模,到了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因为和佛头一起出土的石柱等,大多是唐宋时期的遗存。到了元代,因为战争或自然灾害等原因,石佛院成为一片废墟,佛头从佛身上断开,滚落到河滩上,被埋入泥沙之中,直到1500多年以后,又被人们发现。
(王建 殷书建 王新杰 刘芳芳)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