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
青州”,这是书画界的一句行话,道出
青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涵养和书画艺术之都的地位。与此同时,青州还是山东唯一的“中国农民画之乡”。在青州这一方大地上,有近三万人的农民画创作队伍,然而提起农民画家马季青,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痴迷于丹青的农民画家
记者走进马季青位于黄楼街道东沙营村的家,一方院落满目葱笼,进门的影壁墙上,是一幅巨大的正方形农民画,由云门山巨“寿”字、驼山石窟大佛、山楂果、柿子树、弥河银瓜等彰显青州特色的要素组成,表现了山川壮丽、田园丰茂、云霞如织,互相映称,色彩明快,画尽青州胜景。马老师介绍说,这是他专门为纪念青州画院成立作的一幅农民画,主要表达人在盛世,隆裕丰年的意象。
趁着马老师忙着备茶置盏的功夫,记者与马老师的夫人攀谈了起来。说起马老师,她一脸的自豪,却用两个字概括马季青先生,“就是一个画痴,经常画起来饭也忘了吃,不到深夜不休息,一幅作品经常半个月、二十天的反复画,尤其是细节处理上无微不至。”说起当年认识他时,只见他家的墙上挂满了画,她才知道自己遇到的是一个痴迷于书画的农民画家,而且一画就是六十年,现在73岁了还乐在其中。
马季青老师接过话头,“我从小就热爱绘画,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以前的时候,我经常画墙体宣传画、灯笼画、风筝画,甚至鞋垫的样子画,只要有创作素材,就创作出一幅艺术表现力很突出的画作来,受到十里八乡的青睐,少有其名”。
青州农民画的开创者
青州农民画院成立以前,马季青老师也擅长国画和书法,他画的公鸡起舞形神兼备,画的梅花铁笔雄奇,在青州画界堪称形意双奇。后来,他深深觉得国画的构图意象力不能涵括青州丰富的历史人文特别是农村的巨大发展,应该用一种独特的画风表现出美丽乡村的盛华之景。他想到以前创作的经验,借助于各地兴起的农民画的意象再造之美,来创作出新的画派来。
于是,他笔下的《回娘家》就有了夫妻泛舟弥河、携家带口、瓜果满船,两岸的荷花映日如盘,仙客来花高挂绽放,怀中的娃娃吮乳而睡,满满地都是家国安邦、田园之美、丰饶之姿。他画里的意象充满了夸张、变形、童真、意趣,一幅《青州蜜桃甲天下》,蜜桃树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密桃硕大遮荫,树下临河而居,夫妻泛舟其上,群鹅于水中嬉戏,展现了一幅美丽的青州梦、乡村情。
马季青老师说,农业、农村、农民是创作的沃土。农民有着浓浓的乡愁,承载着历史的岁月,眼望着儿孙满堂,是天伦之乐的故园。他的农民画多次在国家、山东省等比赛中获奖,他带的徒弟也多有成材,屡获大奖,形成了具有青州特色的农民画派,并得到青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成立农民画院、博物馆,到建立培训、展览、合作社、电商等一整套体系化的运作模式,到目前全市年创作农民画已达50万幅,年交易额6000多万元。
在通俗与艺术的交汇线上苦苦探索
马季青老师认为,农民画是一种大众艺术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让人一看就懂,不仅主题鲜明直白,而且画风纯朴自然,色彩明亮艳丽,构图富有张力,意境诗情画意,是典型的意象再造式艺术,既不是传统的素描,也不是要素的堆集,而是农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新构划。
当前,在农民画的创作过程中,一些成熟画家组织的辅导与培训十分重要,不仅是训练构图、技艺,更重要的是沉下心来投入艺术的再创作过程中。他特别强调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是农民画创作的内在源泉,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本,不能疏远了脚下的大地。只有把乡愁铺展在浓烈的爱家国、爱田园、爱劳动的真实画面上,才能把农民的深厚情感与意绪化作美丽的丹青之笔,表达出天人合一、物我相恋的意境来,农民画才真正在大众的、通俗的、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正如马季青老师所说:“农民画为农民鼓与呼,是真正的中国民间艺术,要为农民而画,为乡愁而书。” (记者杨忠明)
丰收图 马季青作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