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状元是古代士子追求的最高荣誉,也是科举金字塔上的明珠。据史料记载,自唐代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有状元名称以来,至清末1905年最后一名状元,共产生了777个文武状元。其中,姓名、籍贯均可考者约440人,今山东地区共有36名,其中仅今
青州市范围内就有6人,数量之多,仅次于孔子故里曲阜的7人。这6名状元,即文状元苏德祥、王曾、张唐卿、普颜不花、赵秉忠,武状元丁殿祥。
苏德祥:祖籍密州,因居家
青州,故清《山东通史》称其为益都人,生卒年不详。其祖父苏仲荣、父亲苏禹珪皆精通儒学,颇有声誉。苏德祥自幼承继家教,钻研学问。宋朝建立后,连年开科取士,建隆四年(963年),第四次开科,苏德祥应进士第,在所取8人中得中榜首,状元及第,夺得宋朝第四位状元的桂冠。新科进士授官,苏德祥入仕,累官至右补阙。右补阙是寄禄官,仅代表品秩,位次后行员外郎,高于左右拾遗。苏德祥精通儒学,且工于诗文,但流传下来的极少。
王曾:(978年—1038年)字孝先,北宋青州益都人,北宋仁宗时名相。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考中状元后,出任济州通判,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担当宰相职务。王曾为官正直,善直谏,曾被三次罢相贬官。第二次罢相时,出任青州知州,做了很多惠民好事,特别是重视教育,大兴州学,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成为当时全国学习的榜样。
张唐卿:(1010年—1037年)字希元,北宋山东青州人。张氏世居青州,官宦之家,其祖辈精通儒学,多以明经仕宦。张唐卿少年就以学问品性闻名于世,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参加殿试,摘取状元桂冠,官拜将作监丞,不久出任陕州通判。张唐卿以孝治理政事,自己也是一位大孝子,刚刚在仕途上崭露头角的张唐卿,得知父亲突然病故,因悲伤过度,吐血而死,北宋名臣韩琦惋惜不已,含泪为其撰写墓志铭,感叹他因孝出名,又因孝而亡。
普颜不花:又译巴布哈,字希古,蒙古族人。元朝建立后,许多蒙古人内迁中原各地,普颜不花的先辈也来到青州居住,接受汉文化,遂为青州人。普颜不花天资聪慧,幼年考中国子监,熟读“四书五经”,文章作的很好,蒙古旧俗,骑马射箭也颇在行,元至正五年(1345)高中状元。普颜不花虽是文状元出身,但身处元朝末年,战事不断,长期带兵打仗,后镇守青州,破城被俘,不屈而死。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赵秉忠的政绩鲜为人知,但他遗留至今的殿试状元卷为历史仅存,蜚声国内外,系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
丁殿祥:原名丁殿宁,字靖远,号菘生,青州回族人。其先祖丁德兴为明朝开国功臣,文武双全,屡建奇功,深得朱元璋信任。丁殿祥于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戍科武进士,参加殿试,考中第一名,嘉庆皇帝钦点武状元,当时年仅27岁。丁殿祥虽然担任武将,但喜爱读书,研习韬略,其书法尤工。有书记载,“其笔法圆润,结体工整,不类武人”。
(资料源于《青州上下五千年》)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