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楷(1854—1912),字模山,又字模卿,自号稽庵主人,晚年号东田耘叟,又号东野朴士。今
青州市孙家庄人。他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举人后,看到朝政江河日下,便不图仕进,弃学务农,“力耕自养,恒屡岁不入城市”。他把主要精力用在做学问上,自名书斋为“保铸山房”,潜心著述,尤精金石之学。他不遗余力收藏金石印章,以致变卖家产,家境贫困。
辛亥革命爆发,清廷退位,宣统皇帝下逊位诏书。孙文楷家人了解他的性情,对他隐瞒消息。一个月后,孙文楷进
青州城拜访友人,得知清朝灭亡,回家后即饮药自尽,时年48岁。临死前,对其儿子说:“吾行吾所安耳,毋谓我死节也!”关于孙文楷之死,许多人认为他是为清政府殉节,因此,清朝遗老编纂的《清史稿》把他列入《忠义传》。但是,从他对家人的遗言和他不图仕进的行为来看,孙文楷对腐朽的封建帝国并无好感。因此,他的死节,更多的是表现了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儒家政治理想破灭的失望。
孙文楷在自撰的《东田先生传》中说自己“著书数种,间为诗歌,皆田园即事之作也”。一生著有《今吾诗集》2卷,收诗200余首,《老学斋诗文集》2卷和《老学斋笔记》、《适野小草》、《孙氏丛书》、《一笑集》等,多写田园野景和农民的贫苦生活,如《短工赋》、《高庵屋铭》,都表现了他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上述著作均未刊行,在刘春圃收藏的印石侧刻有孙氏的诗作数首,谨录其二:
宿鸟安巢我未眠,晨兴又与鸟争先。谁知潇洒琴书客,戴月披星学种田。
雪案萤窗四十春,有田有宅有儿孙。眼前得失浮云幻,但向心田种善根。
孙文楷一生专事金石考据之学,喜爱搜集古钱,尤嗜篆刻,著有《稽庵古印笺》、《古钱谱》等书。《稽庵古印笺》又名《齐鲁古印笺》,共4卷,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书,宣统年间由宝铸山房钤印,当时的青州知府黄曾源作序。全书分三代官鉩、三代私鉩、奇字鉩、玉奇字鉩、砖奇字鉩、秦官印、秦私印、汉官印、玉黄神印、黄神印、泥黄神印、唯印、汉半通印、汉长方姓名印、汉子母印、汉四侧文印、汉二名印、汉私印、汉殳篆印、汉女印、汉两面印、汉两面吉语印、汉吉语印、花押、宋官印、元官印、元押、花押等28类,附凡例九则。每页一至五印,下载释文。这部印集收录汉代以前鉩印尤多,且考证精确,对研究中国文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孙文楷对篆刻研究深邃,也有很高的篆刻艺术水平。他自刻印200余方,汇为《孙氏印谱》2卷。他在《自序》中批评当时的一些印谱“踵伪袭谬”,“取笑艺林”,而他自己在篆刻时则“博观玺印,参以《说文》、《印谱》等书”,力求精核。可惜原稿已失。原益都县政协副主席刘春圃搜集孙氏治印39方,计48印,辑成一册,拟名为《孙氏淄印拾遗》,因孙文楷印章多用淄河玉,故名“淄印”。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益都县知县张承燮倡修县志,由法伟堂任总纂,孙文楷也参与此事,负责纂修《艺文志》、《金石志》两志。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伟堂调济南,县知事李祖年命孙文楷继任总纂,校补刊行,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书问世,名为《益都县图志》。其中《金石志》3卷,全出于孙文楷之手,对益都的钟鼎碑碣搜罗丰富,考释精详。他还亲手增补了《官师志》、《营建志》两志,并在各志之前撰写了前言,介绍材料取舍的原则、考订历史事实的真伪,从而使全书更具完整性。此外,孙文楷还参与了光绪《山东通志·金石志》的纂修,贡献颇著。 (摘自《青州近现代名人》)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