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逄山地区民俗文化探踪
逄山地区民俗文化探踪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7-11-09 15:24:48      
内容摘要:逄山位于王坟镇中部,距青州城16公里,西接神秘山寨,南连方山,北邻石河和博临公路,海拔495 7米,面积3平方公里。山上树木森森,山阴以翠柏刺槐为主,山阳荆棘丛生,顶部悬崖层叠,密布山榆、雀檀等落叶灌木,


逄山位于王坟镇中部,距青州城16公里,西接神秘山寨,南连方山,北邻石河和博临公路,海拔495.7米,面积3平方公里。山上树木森森,山阴以翠柏刺槐为主,山阳荆棘丛生,顶部悬崖层叠,密布山榆、雀檀等落叶灌木,早晨云雾笼罩其上,色凝翠碧。游人至此,无不流连忘返,真乃天地有大美,大美在逄山。
  逄山是逄山系的中心,云门山、驼山、劈山以及仰天山、玲珑山等,在古代都属于逄山系。逄山系是山东泰沂山脉的分支,大约形成在古生代时期的寒武纪与奥陶纪之间,距今有57000万年至51000万年之间。它们是因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抬升、隆起等地壳运动变化而形成的结果。
  历史上逄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当今逄山狭义上只指有逄山主峰的一座山;而过去《临朐县志》称逄山为群山之统领,称方山为逄山南峰。玲珑山,《汉书》称逄山北峰。钓鱼台村东的富春山则称逄山支脉,称黑虎山为逄山余脉复而崛起者,事实上逄山在历史上指的是隶属于逄国的山脉。逄山之名源于逄国。逄国始建于殷商末年。青州北部的鲁北平原在商代是逄伯陵的天下。逄伯陵都“临巨”,巨,即巨洋水,今弥水也。是说它的国都在今弥河流域的苏埠屯、伯益之都一带。殷商末年,被薄姑氏所灭。逄伯氏被迫逃离到济阳刘台子一带和今临朐逄山一带定居下来。来到临朐一带的逄伯氏建都在今临朐南十里的“朱封”,都城仍称“临巨”。山以领地之主姓逄伯氏命名,从此,有了逄山这一名称,也有了逄山系这一名称。青州城南的山脉都属于逄山系。而郦道元的《水经注》淄水篇说:长沙水出逄山北阜,这里的长沙水即南阳河,逄山是指玲珑山。《水经注》的巨洋水篇说:建德水(即今七里河),西发逄山阜,这里的逄山是劈山,可见在殷商至北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云门山、劈山、玲珑山、逄山等大片山脉,实则是一山,统称逄山。孙凤瑛老师指出,自商周、秦汉一直到唐朝中期,云门山、驼山一线自古是一条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因此,广义的逄山地区(逄公文化区),应不只是现在的王坟镇,还应包括全临朐县及青州市南部的弥河镇、云门山街道及王府街道之一部。
  风景如此美好,文化底蕴更为丰厚。逄山地区民俗文化便是埋在深山的一颗明珠。
  “逄山地区民俗文化”大意是指在逄山周边地域之内,从殷代流传至今的,征诸史籍有记载的,考据山川有物证,至今尚未挖掘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宝藏,它是本地区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应该得到有效保护、传承、挖掘与发展;“逄山地区民俗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包括逄公文化和佛教文化两部分,其中逄公文化占比例较大。

一、从民间传说谈起

逄山北峰,在势如笔削的峭壁上有一个天然形成的人像,这个头戴乌纱、脚蹬朝靴、身穿官服的巨大的人身影像,清晰地印在万丈峭壁上,确系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也是逄山最为亮丽的风景,这个人像就是王坟人心中的真神——逄山山神逄山爷。逄山爷的影像更使甲于诸山的逄山显得灵奇幽秀,并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风景如此优美,传说必然神奇。广袤的王坟大地至今流传着一个千百年的神奇传说:逄山爷壮烈殉国的故事。
  逄山爷即逄公,逄伯陵,殷商时期重臣。据史书上说逄伯陵姜姓、炎帝后太姜所出,是商王近裔。逄伯陵精研治国安邦之策,公正廉明,深得百姓的拥戴。
  逄公的外甥杨骥戎马疆场,为殷商朝廷立过汗马功劳,受奸臣排挤,被逼出京城。杨王不服,欲谋求霸业,于是宣布起义,庶民群起响应,纷纷来投。
  杨王起义后,在逄山上安营扎寨,垒石砌障,打造兵器,高举义旗,出奇兵,多次粉碎官府的围剿。商王命逄伯陵急速讨逆,敕封逄伯陵为平叛大将军,总揽全军,并遣齐国兵两万援助逄军。这杨王虽敢造商王的反,却对舅父很孝敬,听说娘舅来了,不免动了心思,他既不愿落个不孝之名,又不愿将义军拱手送给朝廷,于是他率军在逄山山下列阵,迎接逄公的到来。两军相见,分外眼红,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两军激战数日不分胜负,逄军伤亡过半,杨兵死伤万余,杨骥看兵力减弱,长此下去恐有不测,再说舅甥交战,外人不戳自己的脊梁骨才怪哩。他决定诈降舅父逄伯陵。自送出降表后,就想怎样脱身的办法,他布置了所谓的“悬羊击鼓,饿马刨槽”,为了避免再与舅父打遭遇战,免去舅父纵容甥儿脱逃的口实,率军从逄山西峰一险要处转移了出去。逄伯陵三天后不见杨兵来降,不禁大怒,率领士兵攻山。等到爬到山顶,却不见一兵一卒,逄伯陵恍然大悟,自己竟然中了外甥的“金蝉脱壳”之计。想到自己一生忠君爱国,到头来却未能平定叛兵,难向朝廷复命,他仰天长叹,面向紫微星方向,毅然跳下悬崖自杀,以谢皇恩。他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气概感动神灵,他的影像在峭壁上定格。
  由于逄伯陵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杨王兄弟孝心感动人寰,又加上逄山北峰西部逄公影像十分逼真,天造地设,北峰景色优美,这里便成了旧临朐十景之一:逄山影像万古传。          

   
二、逄公崇祀与庙会文化

《汉书·二五·郊祀第五上》;“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王坟镇内的逄山庙庙会起源于祭祀逄公活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与一般庙观不同,逄山庙庙会祭祀的是当地神灵——逄山山神逄伯陵,他既不是道教的神仙,也不是佛教的菩萨,但他确是当地百姓崇拜信仰祭祀的“真神”,在人民的心目中一点不亚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其传统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传说逄伯陵以身殉国的消息传到京城,为收买人心,皇帝封逄伯陵为逄山山神。过去逄山原属临朐县,因此朝廷在临朐各地建逄公祠三十多处,来祭祀这位流传于临朐、益都一带的知名度相当高的传说人物,旧时临朐、益都两县地域内不但到处有专门的逄公庙,而且在很多佛教、道教的寺庙院内也不伦不类的建有逄公祠或偶像、牌位,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仅次于土地庙子和关老爷庙。其中,粟山、石门坊、西安村、逄山山下、玲珑山、悬泉寺这六处规模较大,占地面积最大的当数逄山庙了(即现在的逄山初中所在地)。每年春秋两季,历代临朐知县都要专程来逄山庙祭祀。并且将逄山庙东西两侧的村子分别改名为崮后、庙头,逄伯陵的出生地改名为逄峪。临朐县在隋代也曾改名逄山县,逄山爷简直就是“县神”,或者是说成了“府神”。
  逄伯陵当了山神之后,仍心系百姓,爱民如子,碰到善男信女前来求助,无不发怜悯之心,慷慨施救,让久旱土地降甘霖,有情人终成眷属,出门人一路顺风,买卖人财源茂盛,读书人得中功名,百姓莫不敬仰,就连同治元年淄人刘德培起义军也十分敬重逄山爷,“入逄峪溜,直薄城下”,但“及逄山疾驰而去,莫敢仰视”。据说天旱求逄山爷下雨很是灵验,一是邻近村子的少女七名组队到逄山北峰饮马池用手清淤,逄山爷知道后便降雨至逄山地区。每逢雨后,逄公影像显得格外清晰。二是临朐知县亲自主持求雨仪式,逄山爷便在临朐全境内降雨。凡是当地老百姓祈雨时逄王爷总是有求必应,他总能及时降甘霖以救百姓,而且这位逄王爷在降甘霖时总是先降几粒小冰雹子,这雹子也和别的地方的不一样,而是带个小把儿,以让人们知道这雨是他下的。因此自汉朝始,就有逄山祠,《汉书·二八上·地理志》:“临朐有逄山祠”。只不过当时奉祀的石社、石鼓,时间是西汉宣帝初年(公元前74年始),后转为奉祀逄伯陵。
  逄伯陵是逄山地区史传最早履经其地的历史名人。《礼记·王制》规定:“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逄伯陵虽然有其子名殳,但逄伯陵为国殉职,生前推广稼穑,牧民有方,颇受民众拥戴,人民念其功德,遂建庙而祀,所以后之本地主宰皆以《礼记·王制》立约而祀。相传庙祠始建于殷商时期,而始见于书载的逄山的逄公祠(逄山祠),是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建的。《汉书·郊祀志》:“又祠参山八神于曲城,祠蓬山石社、石鼓于临朐”,因此我们知道,最早的地处逄山的逄公祠修建时间在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左右,而现存的最古老的临朐县石门坊的逄公祠是北魏延和年间(公元432年)拓址扩建的。
  但是有人对逄公虽然有儿名殳,但人民念其功德,建庙而祀这一说法存有异议,认为确实是因“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而建庙而祀。因为《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据《酉阳杂俎》的记载,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民间传说吴刚学仙,离家三年,炎帝之孙伯陵与其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下三个孩子。吴刚谪月后,其妻内心负疚,于是就叫最小的两个孩子飞奔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父亲。月中的顾(顾就是蟾蜍)、菟(白兔)就是延、殳变成的。屈原《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中出现的顾、菟便是最早的出处。这样说来,殳作为最小的孩子,并没有接逄伯陵的香火,所以可能是无后而由当地祭祀。可能有人认为逄伯陵作为炎帝的孙子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我们知道一种文化的生成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制度环境。
在原始社会,男女之间杂乱而不受任何限制的。《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一直到了周朝,男女关系并不严谨。每年春,人们都要到“社”中祭祀以求多子,夜晚,就在桑林中自由性交。这就是“中春之会”。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出生情况,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很明显,炎帝时期男女关系肯定比周朝会更不严谨。因此,就像孔子、耶稣并不能因为是私生子而成不了圣人一样,这并不妨碍逄伯陵成为社会贤达,死后封为山神。
  从历代所编的《临朐县志》中我们可以看出:逄公祠原名逄山祠,第一次建祠于汉代,在逄山东麓,《汉书·郊祀志》:“祠蓬山石社、石鼓于临朐”,《地理志》:“临朐有逢(逄)山祠”即此。《水经注》:“洋水经逄山祠西,似在元魏时,此祠犹存。今废无迹,石鼓亦不知所在。”(以上见于光绪《临朐县志·祠宇》。
  逄公祠第二次建于宋朝,在现在石河之南。光绪《临朐县志·建置坊庙》载:“逢(逄)公祠在县西二十五里,镇头社在逄山之阴,洋水之北,旧在洋水南,相传宋时建。”
  第三次逄公祠改为逄山庙,系在明代,约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后)
  第四次修建,因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大霖雨,位于逄山之阴的逄山庙被水冲毁,遂另选址建庙于洋水之北。雍正七年到任的知县直隶举人出身的张涵,雍正十年到任的知县广西举人谢之灵,至雍正十二年到任的知县黄辑,均未有大的作为,修建逄山庙期间全靠募捐,资金经常处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工程时断时续。直到乾隆初年,请得圣旨,朝廷批文下拨纹银三千两,专款用于修建逄山庙,始得竣工。当时临朐县有请到圣旨这一殊荣的只有沂山和逄山庙。据《新建逄山庙记》碑文石刻原存逄山庙礼堂东壁,记雍正甲寅迁庙,逄公自择地于此,事颇灵异,碑文如下:
  旧庙在庄之西,雍正八年霪雨成灾。
  庙垣倾圮 众等近□默祷祈神
  自卜吉地以图改迁乃使道人
  请逄公主位徧行甫至
  此旋风大作,环绕不动众等相
  顾骇异稽首建标而旋风顿息
  适其时邑侯黄公诣庙致祭闻
  故谓绳祖等曰逄峰呈秀涧溪
  环流真美地也新迁之举尔
  等勿惮绳祖凛然领□勉膺
  其役而远近土庶莫不闻风慕
  义相助成功是役也真
  逄公之灵爽众人之公义绳祖等
  岂敢以事为媚神邀福计哉谨记
  领袖庠生□绳祖于正
  尹□   赵国柱
  王学普  王学美
  李袖  道人刘成
  木匠:魏楷  汤文理
  窑匠:常得直  李好德  乐自伦
  石匠:时文相
  乾隆三年新正吉旦立
  逄山庙旧时香火很盛,每年古历三月廿三日、九月廿三日两天为春季、秋季庙会开祭之日,逄山庙庙会与其它一般庙会不同,一是规模大、范围广。涉及现王坟镇大部及临朐县城西郊,过去有六大社的说法(至清末民初,六大社的领袖人物是逄峪的常兴文),即镇头社(领十三庄)、东庄社(领九庄)、逄峪社(领五庄)、田庄社(领六庄)、人和社(领四庄)、辛庄社(领十八庄),共计五十五个村庄。二是时间长。珍珠山庙会、王坟西部的黄山子庙会大多一至二天,而逄山庙会每次至少三天,春秋两季至少共持续六天。每年古历三月廿三,临朐县知县亲自来祭山,摆上供品,还要大拜二十四拜,这是绝对不能简化的程序,当然也有例外者,这不能不提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年,临朐县有个王姓知县,在三月里来逄山庙祭祀。好开玩笑的王知县口占打油诗一首:“你老逄,我老王。你住逄山庙,我住衙门房。今天只鞠躬,不弯膝腿梁。老逄多担待,原谅我老王。”吟罢打油诗,也不磕头跪拜,只鞠了个躬,便带人马回临朐县城了。可没想到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路上,人们看见从逄山顶上飘起一小片白云彩,白云彩越变越大,径直朝王知县一伙人的上空飞来。一会儿狂风刮了起来,“咔嚓”一声,轿杆被齐齐刮断,王知县的官轿便打起了前滚翻,一下子把知县从轿子里倒了出来,摔了个狗啃泥。接着一声响雷过后,瓢泼大雨夹杂着茶碗大的冰雹顷刻而至,直砸得这伙人喊爹叫娘。知县大人知道自己张狂惹了祸,跪在地上请逄山爷饶命,但大雨仍下个不停,没有歇下来的意思。一个衙役凑上去说:“老爷,咱快回逄山庙去!”一句话提醒了梦中人。知县大人脱掉了官服、官靴,赤脚走在前面,以示虔诚,硬是冒雨深一脚浅一脚的回到了逄山庙大殿,落汤鸡似的王知县和衙役们五体投地,磕着响头,求逄山爷饶恕。
  磕完头,知县大人走出大殿,但见雨早停,蓝天之上没有一丝云彩。道士们见早上来时趾高气扬,现在狼狈不堪的知县及随员,不禁哑然失笑。这正是:
为人莫逞强,做事休张狂。
言行须谨慎,别学狂老王。
  自此更没人敢在逄公像前恃才傲物,个个谨慎小心。
  庙会上知县大人拜完后,便是六大社的领袖人物祭拜。这些人拜完后平民百姓才能拜,这时善男信女们便粉墨登场,一个一个地虔诚地求神相助,一个一个地五体投地地谢逄公、答神恩。打醮3天,各村村民轮流上供,这便是“通神”。据说祭拜逄公时,那金银香课、纸马元宝所焚烧的袅袅香烟纸灰纷纷向逄山影像的方向飞去。
  通神过后便是“娱神”。在此期间,要请京剧戏班来唱戏,逄山庙庙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坚决不唱地方戏,什么吕剧、周姑子戏(五音戏)都不让唱,只唱京剧,如果没有请到京剧戏班,那也不要紧,逄山庙有一个尚方宝剑,那就是要拜圣旨。方法是拿着请下来的圣旨跑到正在演戏的戏台上把皮锣翻过来,班主就知道抓戏的来了,一干人等全都跪倒,听读圣旨后赶紧去逄山庙演戏。原来的雇主也只好自认倒霉,自己只好发扬风格让戏班走人。这圣旨就和现在办证件一样,请得了圣旨,年年可用。只要雇不着戏班,庙会又不能延期就用此法,全临朐县东镇庙(沂山)在北宋年间请得了圣旨,逄山庙是在清朝雍正年间递上的申请,乾隆初年批准的。
  到了民国年间,县长不祭山了,但戏还是要唱的,庙会还是要办的。
  秋天到了,古历九月二十三是秋季庙会开张的日子,这时适逢农闲、秋高气爽,正是操办盛事的好日子。
  庙会从九月廿三到九月廿五,连续三天,旧时,逄山庙戏台日夜演戏,人们拜逄公、拜祖宗、大做善事,大办宴席,要请四邻八乡的亲朋好友来赶庙会,倾其所有热情招待;逄山庙院内上供祭祀的人摩肩接踵,香烟缭绕,纸灰飘扬;逄山庙山门外的戏台上请名家写的“海市蜃楼”四字熠熠闪光,四根柱子上(每根柱子高3米)张挂着对联:春季祭祀时,最西边的柱子上写的是上联:“膏泽降于民 民和年丰 管弦内莺歌燕舞翻古调”;最东边柱子上写的下联是:“农夫汴于野 野田兴歌 山林间阳春烟景斗新装”。而秋季祭祀时上联:“膏泽降于民 民和年丰 管弦内虫语秋声翻古调”;下联为:“农夫汴于野 野田兴歌 山林间黄花红叶斗新装”。中间的两柱也有对联,上联为:“平地起楼台 弹古调谐新声 敢云戏之无益”;下联是:“会场演玉曲 奏阳春歌白雪且喜乐其可知”。戏台下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社戏精彩叫好声不断。商贩们纷纷前来赶会,热闹非常。满山遍野,棚摊勾连,密密匝匝,市声鼎沸,方圆百里之内旬月之间善男信女、行商贾货、贩香卖纸、身背肩挑、车拉驴驮,纷纷赶来。芝麻烧饼酥,出笼包子香。地瓜软又甜,响吹是鼓铛。拉洋片的拉你看“西洋景”,玩藏掖的邀君观“大变活人”。真是个人声鼎沸男女老幼混在一起,成了一锅沸腾的粥。另外当地有在古历四月初八日村民醵钱祭祀山神逄山爷的风俗,大家聚在一起拿上酒肉,先朝逄山方向,奠酒祭一下山神然后推杯换盏尽醉乃归,这叫祭山。现在部分山村风俗仍旧,惟不限四月八日,多在三四月间,约相知者凑钱治酒,借祭山神逄山爷之名,选溪山景幽胜处,前往会饮,把酒道故,快乐逍遥。
  后逄山庙在解放后被改作完小,后来又改为初中,大殿神像全被拆掉。
  2004年农历三月三,涝洼村村民张成礼投巨资,在逄山西麓重建逄公祠,并定于2004年2月29日,请了青州城里周易大师王玉德先生为神像开光,举行了开光仪式。《开光吉元书》记录了其主要过程:
  一、设坛:
  方桌一张,长桌八张,“九数纯阳,九九归真庙地”
  1、方桌:熟公鸡一只,猪肉一片(三斤左右),豆腐一份方正,松肉,素菜共十二样,水杯八个,筷子八双。
  2、长桌:每桌放水果三样,一桌各两份,水杯六十四个。
  3、摆桌:方桌在东北为上,面向西南;长桌在东南和西北对方,两组四张,各占南北。
  4、钱粮:金、银、黄表、钱粮。
  二、进香:(九炉真香)
  神有三请,佛有三召,三请三召,弟子有事相请,无事不敢乱迎。今有下民弟子居住青州市北关顺河街二号楼一单元一楼王玉德,为王坟镇涝洼村“神秘山寨”逄公逄伯陵、(文)姜龙、武朱虎、送子观音、玉童、玉女、文昌张亚子、天聋、地哑神像开光一事,四方善男信女,合家人等备办福礼仪一坛,在天地面前,明水信香,表示敬意,请圣迎尊祈福保安宁。
  三、请圣护坛:
  临立香坛前,进香请圣贤,闻音到此处,净口用真言,丹朱口神,道气常存,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脏玄冥,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吾身,凶秽消荡,道气长存,元始安镇,普告万灵,各安方位,镇守坛庭,归依大道,元亨利贞。
  四、请圣迎尊:
  1、敬请吾师:万仙之尊玉皇大帝上座
  姜太公姜老爷上座
  泰山老君上座
  南海大师上座
  关公老爷上座
  龙王爷上座
  2、敬请:老子爷、通天教主、元始天尊、王母娘娘、泰山老母、五生老母、四季老母、鬼谷仙师、明觉仙师、北斗老爷、孔明先师、八卦列位先师、执教大法天师、今年太岁至得尊神、岁君主令大神、当地府主城隍、本市内行令大神上座。
  3、敬召:西天如来佛祖、南海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准提菩萨、华严菩萨上座。
  4、敬请:十殿阎罗:一殿秦文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闫天子、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
  5、请上透银河界,中透天空过往,下透中华界山川社稷、仙师神灵,到者不请,请者自到,在天者腾云驾雾,在地者走马龙车,亲身降驾,亲身来临,云花四散,驿马金鞍,自带银藤金交椅,不论高低重与轻,大者座上位,小者座下位,分排列位,列位分排,定于二00四年二月二十九日开光,开光大吉。
  五、主人讲话:
  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邓小平。在上级领导支持下,经过涝洼村张成礼的辛勤努力,始得逄王庙、送子观音庙、文昌帝君庙顺利建成,辛勤的汗水劳动,立下了“神秘山寨”面向社会的功绩,下面由张成礼先生就神秘山寨建成和未来发展趋势,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六、敬酒:
  开壶敬酒,第一杯:酒过一杯人间酒;第二杯:酒过二杯红光满面;第三杯:酒过三杯通大道,神灵一醉解千愁。
  七、开光:鸣鞭炮
  点您左眼识天机,点您右眼识地理。点您左耳能听千人语,点您右耳能听万人言;点您双手挡灾厄,点您双脚去灾星;五脏六腑点齐全,灵气一柱显神通,化解灾厄速成奉行,德向群众有求必应,永保吉祥,吾奉姜太公律令。
  八、显灵:
  敬请逄伯陵、送子观音、文昌帝君显神灵
  九、请圣迎尊送客:
  开光圆满送诸尊,腾云降雾请回銮。上界天仙返金阙,奉送中界众神明,下界神明归地府,来往虚空请回銮,佛送西天雷音寺,神送庐山大硐门,府县城隍返本邑,乡方社里归原宫,山隍土地归原位,溪源潭洞返水府,大小龙王归龙宫,本境宫主转原位,保障一方得安宁,保佑家门大吉庆。
  如有安排不到之处,由我仙师姜太公来保全。
   甲申年戊辰月丁卯日丙午时开光毕
  庙会也在开业这天隆重开张,白道神秘山寨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石河两岸,以此次为最,时至今日,但形势盛况略逊当年。
  说到逄公祭祀,不能不提玲珑山的逄公祠,因为这里是殷代逄伯陵氏的封地,山上建有逄公祠,汉元帝曾派近臣前来御祭过,北魏书法家青州刺史郑道昭在逄公祠里留下了那幅使玲珑山名声大噪、蜚声海内外的摩崖石刻,使逄公祠见证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对玲珑山的情和意,还使玲珑山有了堪称1500年前中国榜书之最、震撼千古的传世之作,可以说青州地区的民间文化,厚积薄发,润物细无声,以一种博大无边的胸怀容纳所有靠近它的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提供温暖的灵魂栖息地,使郑道昭道出了亲近山水的精神所得,也可以说传说中逄公使郑道昭这个住在逄公祠的游者从中找到自我和自信,在共鸣中得到释怀。
  逄山庙会成为当时王坟地区的文化、娱乐中心,在这里人们通过演戏,达到了人神共悦的祈求。同时又促进了物资的交流,文化的发展,心灵的沟通,社会的和谐。逄山庙会文化是王坟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传承着我们民族数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血脉。逄山庙会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是伴随着逄公信仰这一民间信仰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在神话传说中,山往往是神灵的寄居之所。《山海经》就记载了四五百座山以及各山神灵。甲骨卜辞中有许多祭祀山岳的内容。殷商时人们已把山神当成求雨祈年的对象。《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这种对山神致雨功能的信仰一直持续到后代。民间给它加上主宰官吏仕途、人间生老病死等社会功能,人神化的色彩也就愈加浓厚。逄伯陵既然被封为山神,也就具备了这些功能,自然受到崇祀。在古代,由于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现象难以理解,对自然灾害无力反抗,认为有一种超人间力量的神灵在支配世界,人们由畏惧而产生敬仰,逐渐形成了以神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除了玉皇大帝等国家级大神,还有如逄伯陵、白龙爷等当地神灵。为了得到神灵的保护与恩赐,便建庙设祭,顶礼膜拜,又因为人们出于对前贤、祖先、忠臣的景仰崇拜,为了永久纪念他们,便修庙宇,塑泥胎进行祭祀,逄公崇拜祭祀便是在这双重因素作用下而建庙祭祀的,它是人类进化精神世界的需要。
  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充分世俗地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怀念人文祖先、祈求和平安定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歌颂和宣扬忠孝节义,强调民族的团结统一的心理态势,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逄山庙会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将进一步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将会吸引着八方游客涌向风光优美的逄山!
  逄公文化让临朐、青州民众长久痴迷,而形成一种民俗,从某种意义上透露了整个民族崇尚忠孝节义的精神寄托,社会性痴迷是一种很值得玩味的文化现象。一种文化会寻找着自己的接受者,而一切接受者都在寻找着接收对象,当一种文化与一个群落终于对位并产生如胶似漆的互吸力的时候,当他们交融一体而几乎物我两忘的时候,便产生了社会的痴迷,而社会性痴迷逄公崇拜的结果,必然形成一种民俗,而民俗即成为地域文化产生的母体,又成为优秀的青州地域文化传承熏陶的产物。一方面,本地民俗是逄公文化形成的土壤和根基,如果文化是一条大河,那么民俗就是这条大河的之源,如果说文化是大地上丰收的庄稼,那么民俗就是这些庄稼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地方文化是民俗塑造自我的模具,文化的大河也会派生出一条条民俗的支流,文化的大树也会生长出一根根民俗的分枝,很多民间习俗也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形成。

三、逄公文化与祭祀演变

王坟镇逄山地区1946年前原属临朐县,逄公信仰由来已久,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临朐县历史上曾修过五部官修县志,即明嘉靖《临朐县志》、清康熙《临朐县志》、清光绪《临朐县志》、清光绪《临朐县乡土志》、民国时期《临朐续志》,三本私修志书,即明朝傅国所修的《昌国艅艎》、明朝王居易所修《东镇沂山志》、清代张敦仁所修《临朐编年录》,通览诸志,一方乡情,展卷可得,上下五千年,一览无余,诸志书向读者展示了逄公信仰崇拜祭祀的历史轨迹。
  诸县志在“陵墓”“遗事”“宫观庙阁”“山水”“古迹”“杂记”“祀典”等篇中,或详记、或略写,对逄公信仰崇祀进行了阐述,大约有近二十处,如:
  1、嘉靖《临朐县志·遗事》载:逄山,按《路史》:“逄伯陵姜氏,炎帝后太姜所生,始封于逄,在开封逄泽。后改封于齐,犹称逄公,山因名焉。有逄公祠。”《齐乘》曰:逄山石社石鼓于临朐。
  今逄山庙在逄山之北。按《汉书·地理志》临朐有逄山祠,则其来旧矣!——每位县官以三月二十三日诣其庙祭焉。予以学官,岁岁陪祀。
  2、嘉靖《临朐县志·官政志·祠庙》载:逄山祠在逄山之北。
  3、康熙《临朐县志·古迹》载:逄山祠:《汉书·郊祀志》“祠逄山石社,石鼓于临朐。”今祠犹存。
  石人石鼓,在逄山上,《从征记》曰:“齐地将乱,则石人辄打石鼓,声闻数十里。”今不知所在。崇祯乙亥曾有闻其声者,自云:“山鸣而声若鼓也。”
  4、康熙《临朐县志·遗事》载:春秋,宣帝神爵元年,上颇修武帝故事,以方氏言增置神祠,祠逄山石社于临朐。
  5、康熙《临朐县志·陵墓》载:逄伯陵冢,在逄山之巅,相传石槨在焉,晏子之对景公曰:“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汉(书)·地里(理)志》:“临朐有逄公祠”今逄山庙在逄山之北,即逄祠也。每岁县官于三月内致祭不废。
  6、光绪《临朐县志·山水(上)》载:西北境之山以十数,领胜标奇,各有异境,而皆统于逄山,在县治西二十二里。《汉书·地理志》:“临朐有逄山祠。”《水经注》:“洋水又东北,历逄山下即石膏山也。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郭缘生《述征记》曰:“逄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祠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齐乘》:“逄山临朐西十里。”案《路史》:“逄伯陵,姜姓,炎帝后,太姜所出,始封于逄,在开封逄泽后改封于齐,犹称逄公,山因名焉。旧有石鼓,或击而有声,今不存矣。”今按旧志:明崇祯十三年山鸣数日。国朝康熙四年大旱,鸣如牛吼。据此证实为山鸣,非有石人打鼓事矣……列代史志注皆表之有以也,汉逄山祠在山东麓,今移建山阴……
  7、光绪《临朐县志·古迹·邱垅》载:殷逄伯陵墓:《左传》“晏子对景公言,先季荝,次逄伯陵,其封齐,当在殷商之世,”《路史》引伯益书,以为炎帝时封,今从左氏传,在逄山之巅,相传有石棺在焉,此亦《昌国艅艎》之说,而旧志因之。按《齐乘》云,……有逄山祠而不云有墓。古迹、邱垅亦不载则此墓亦传疑也。
  8、光绪《临朐县志·建置·坛庙》记雍正甲寅迁庙,逄公自择地于此,事颇灵异,庙为雍正时建无疑。庭有元残碑一、明碑二,当亦迁至此者……
  9、民国《临朐续志·沿革》载:殷逄,西二十二里有逄公祠,祀逄伯陵,伯爵,伯陵之国,逄伯陵之封齐。《左传》:当殷商之季世,而伯益书,炎帝生器,器生逄公伯陵。《路史》:逄伯陵,炎帝时封齐,而逄公其继焉者也。
  10、民国《临朐续志·祀典》载:逄公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逄山北,洋水之阳崇祀逄伯陵……每岁二九月县官致祭,称逄山庙,或曰神能为雹灾,每岁春秋前,土人相诫虔祀不敢违延,否则有雹灾,今物理昌明,此类曲说不攻自破矣。
  综上官修县志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逄山祠(庙)从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上颇修武帝故事。以方士言,增置神祠,祠逄山石社石鼓于临朐,而不是逄伯陵,一直到了大约北宋时期,才换成了祭祀逄伯陵,那么什么是石社、石鼓呢?
社,原意为土地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名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共工氏为史前传说中东夷部落的一名首领,是龙(蛇)的化身,其中一个儿子名句龙被封为后土,即社主,土地神,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的土地崇拜,是人们为了酬谢土地负载、生养万物的功劳而祀之。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这种自然崇拜转变为人格神崇拜。“社”的本意是“示”(祀意)“土”。古人说:“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后来土地神被尊为“后土”,亦即句龙。句龙族氏为炎帝姜姓集团的一个分支,其发祥地为弥河流域,逄山为句族聚居地之一。逄山理所当然地成为奉祀后土句龙之所,那么什么是石鼓呢?郭缘生《述征记》中说:“逄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祠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声闻数里”。康熙《临朐县志·古迹》对此作过记述:崇祯乙亥曾有闻其声者,自云:“山鸣而声若鼓也。”而光绪《临朐县志。山水(上)》更给出了答案:“‘旧有石鼓,或击有声今不存矣。’今按旧志:明崇祯十三年山鸣数日。国朝康熙四年大旱,鸣如牛吼。据此则实为山鸣,非有石人打鼓事矣。……”当然也有人宁愿相信不是山鸣,《临朐编年录》的作者清代人张敦仁就指出“实山饶灵应矣。”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石社”乃一块玲珑剔透、酷似人形,被人当作“后土”之神的灵石,“石鼓”也可能是一块里边中空、外形似鼓的似石磬、石琴那样能击而发声的奇石。逄山地区多奇石,在逄山山顶经常遇到。奇石不光指外形透、漏、瘦俱全的可做盆景的水石,还可指有奇异功能的怪石。事实上,在逄山顶东南侧下面,大峪口村张洛溜北岭子上边就有一石柱子,酷似人形,石缝裂得恰到好处,酷似眼和口,头部似戴可插花的官帽,腰部有小石柱斜向伸出,像儿童状,像一位当官的大人抱小儿嬉笑,因有爱民如子的寓意,大峪口人叫它“石大人”,它反映了百姓对后土之神护佑黎民的渴望。另外,“石大人”除了尊称别人的意思之外,还有“成年人”的意思,其名称可能和早期的生殖崇拜有关,因为面向东方的石人腰部的斜出石柱极像勃起的乾元男根,与大峪口村南东沟里朝西深藏着的坤元女阴洞即“阴德洞”遥相呼应,这一罕见的阴阳奇观正好符合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需要,而成为崇祀的对象。
  大千世界,有天就有地,有乾就有坤,有阴就有阳,有男就有女,亘古不变。世间有许多神奇而不可思议的自然景观,是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的。“万古石人心不朽;千秋英武气如生。”“石大人”位于张洛溜北岭上头东南角峭壁突出部分,一根石柱高达十几米,酷似人形,名“石大人”。石大人的魁梧之躯独擅逄山东南一角。远看峰石挺拔,上部孤峙无凭,腿部与山崖连在一起,形态伟岸俊美;近看石骨显露,跌宕多姿,曲线明暗有序。若遇云遮雾绕,峰石更显峥嵘。旭日东升,霞光初照时,又恰似伟男在一片轻纱中显现出挺拔的的身体。在这根大石柱的腰部下边,另有短石柱从大石柱斜出,既似大人抱着的小儿,又似勃起的阴茎,雄傲苍穹,充满阳刚之美,似要向玉女们宣示男根的壮伟。大人一词的释义是:1.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2.在官场中成为下属对上司的习惯称呼。3.犹言王者。4.对宫闱近侍的尊称。5.指世家豪右。6.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7.对老者、长者的敬称。8.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9.对同辈或朋辈中年事稍长者,于通信时亦常用此称。10.指成年人。《红楼梦》第五六回:“虽然我们宝玉淘气古怪,有时见了人客,规矩礼数更比大人有礼。”11.身材长大的人。《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襄武县言有大人见,长三丈馀,迹长三尺二寸。”12.古代北方部族首领之称。《后汉书·南匈奴传》:“八部大人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前人之所以取名“石大人”,除了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或者犹言王者之外,还有取“指成年人”“身材长大的人”这两个意思,试想:身材这么高大,长大成人了,男根都这么雄伟了,不就是成年人了么,就该娶媳妇了。
  《康熙临朐县志·卷之一》载:“阴德洞在大峪(口)”;《临朐续志·卷六》载:“阴德洞在逄山东谷。”在大峪口旧村南崖东侧叫“东沟”的地方,东沟(长90米,宽20米,深9米)分东西两道沟壁,东侧土崖上天然形成了“阴德洞”,几棵大树护佑掩藏下,有的人叫它“尿脐”“老牛×”。“阴德洞”向西呈张开状,两扇经千百年的雨水冲刷,天然浑成的土墙,形状酷似少女私处的阴唇,中间有圆洞,更像生殖器的阴道口,上面是呈三角状的小土洞,也像尿道口。各种器官构件等无不具备。“石大人”的石头的阳刚与“阴德洞”的土的阴柔,竟然如此绝配!让人无不惊叹于它那天然的神妙奇功。这天造地设的一阴一阳,隔大峪、小峪遥遥相应、相望,使大峪口一带充满了神秘色彩,共同构成一组具有特色的、具有生殖文化意味的逄山奇观。
  天造地设的阴阳奇洞,奇石令人惊叹!这样的绝世奇观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人思索:这神奇的山川是否隐藏着人类生命的奥秘呢?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生殖崇拜的情结,崇拜这些生殖景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历史的进步,母系社会的退出,男权越来越占上风,坤元女阴洞(2014年毁)耻于被人们提起,“石大人”自然成了唯一崇祀的对象。后来,生殖崇拜退出历史舞台,渐渐演变成了石质的“后土之神”化身,即“石社”。可能当时因为灵石崇拜祭祀跟山鸣现象偶合,才导致了石鼓崇祀。石鼓在石人的右下方,面东背西,成圆形,高近两米,基部埋土中。朝西面字画全无,无打磨痕迹;朝东面上阴刻惊恐状人面部,雕法古朴。2004年5月笔者还见过。2013年笔者和陈兆海老师再访此地,石鼓却不见踪影。《汉书·郊祀志》“祠逄山石社,石鼓于临朐。”“山川兴风雨,见怪物则祀之。”祭祀的目的是不让后土之神打鼓,鼓就是被神人打了,鼓也不响,齐地也就再也不乱,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有人或许要问:为什么句族的发祥地弥河流域多山,却不把其它山头作为奉祀后土句龙之所,而单单选择逄山呢?光绪《临朐县志》载:“《古郱纪略》据《国语》注:齐祀天鼋逄公死而配食之说,谓逄公必有德于民后配食。典废民忧不忘故,即墓所应立祠祀之。”临朐县地方文化研究学者王新生老师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清代李延枢《祠逄山记事》说:“朐人之祠逄山久矣!其意盖源于《国语》,齐人祭分野天鼋之星。”逄山古代近水,潮湿、多蛇、蜥蜴等爬行类动物,鸣叫起来似鼓声,十分烦人,故祭祀之,希望不再乱叫,又因叫声“逢”“蓬”,故名“逢山”或“蓬山”。“逄”,《百家姓》注释中说:系出姜姓,炎帝孙逄伯陵始封于齐,为逄国,吴王灭之,以封太公,逄伯陵之后,以国为氏。《辞海》中说:逄本作“逢”,“逢”是逄的本字,姓,到了明朝,才有了专作姓用的“逄”字,于是“逢山”,才被写作“逄山”。当海岱地区大部分居住的是以飞鸟为图腾的氏族,但也有以其它动物为图腾的氏族。句龙代表的句族其图腾即所谓龙、蛇、蜥蜴、蚯蚓一类的爬行动物(图腾,指的是氏族社会被视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的各种动物),人们据此认为逄山最适合有此图腾的句龙氏族繁衍生息,是句族的重要发祥地,所以选定逄山作为奉祀后土句龙的最佳地点。《路史》载:“逄伯陵,姜姓炎帝后太姜所生,始封于逄,在开封逄泽,后改封于齐,犹称逄公,山因名焉。”“逄泽”,《辞海》中作逢泽,古泽薮名,看来逄伯陵所在的氏族原先的居住地逄泽,也是近水潮湿之地,这说明他们的图腾崇拜与居住地有密切关系。据说“逄伯陵冢在逄山之巅,相传石槨在焉”,而现在却寻觅不到。石槨、石社、石鼓为人们留下了句龙氏族所处的时代符号,为史前文化的烙印。
  斗转星移,大约到了北宋,兴起了“逄公热”,逄山祠改称逄公祠或逄山庙,北宋时期,道教盛兴,当朝皇帝赵氏也是炎帝的后代,自然追本溯源,奉祀他们的祖先,当时知青州的寇准、王曾、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多为文坛领军人物,以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为己任,对古代历史研究颇有造诣,可能他们出于研究弘扬东夷文化的需要,出面倡议搞起了逄公祭祀活动,以祭祀姜姓炎帝族的代表人物逄伯陵为契机,强调华夏民族的团结统一,传承灿烂的东夷文化。
  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也许从祭祀逄公,修建逄公祠开始,有关逄伯陵忠孝节义的传说从初现雏形到日臻完善,演绎出舅甥相残,逄公尽忠的悲壮故事。王坟一带是杨安儿、杨妙真兄妹起义军的根据地,当时正值金朝异族统治,杨家兄妹的义举顺乎民心得民意,虽然起义军被迫转移到别的地方作战,但是传说中不可避免的有他们的影子:(1)两家义军首领都姓杨;(2)杨安是做马鞍子的与马有关,而杨骥的骥即是良马,与马也有关;(3)杨妙真原先以摩云崮为根据地,后撤走,杨骥以逄山为根据地后撤走;(4)杨骥是兄弟二人,杨安是兄妹二人。或许是人们为了怀念杨妙真义军,才在逄伯陵的传说中加入了义军首领姓杨,机智脱险等情节,演绎成一段悲壮的传说,又将传说与天造地设的影像结合起来。民间传说、绝壁人像、祭祀场所逄公祠组成了鲜活的环境,构成了逄山逄公崇祀文化圈不可缺少的三要素。正是受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既有的物质条件文化基础决定的传说有着当时历史真实的折射的影子,有着古代人民心理状态的形象反映,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对忠孝节义的褒扬,更是当时王坟一带人民对文化的贡献。

四、逄公信仰与东夷文化

正如《魅力青州》中《东夷之都》所说:“随着东夷文化标志园的建设,古老的东夷文化也正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向我们走来。”那么,逄公信仰与东夷文化有没有关系呢?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殷商时期,那时黄河下游的沿海东方各地,生活着许多以飞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原来当时称这一带的居民为夷,如“莱夷”“淮夷”等,泛称为“东夷”,是最早活动于中国东方地区的土著居民。殷(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昌盛时期,殷朝铸造的青铜器很精美,不少青铜器上都铭刻着篆体文字,这是现代方块字的早期形态。从发现和保存的辞和文告中可以看到单字已达三千五百个之多,文告文理通顺,古人曾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殷商文化是大大超越前代的,是空前繁荣的。
  殷商文化,据近代学者考证,与山东省有密切的关系,殷商王族在氏族时代,其图腾是一只燕子,殷人自称是燕子的后裔,并把燕子尊称为“玄鸟”。神话中说,殷商的始祖契就是姑娘简狄吞吃燕卵所生。自契开始到商朝的开国君王汤,共有十四代,期间迁徙了八次,后来又迁到今天的山东曹县,定居了约有二百三十年时间,可以看出殷商王朝是把山东做为根据地的,后来商王朝几经迁徙,在居住于奄(曲阜)约四十年之后,迁都至殷,即黄河之北的现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殷墟,从此之后,商朝才开始称殷朝,一直到帝乙,共十一世,于公元前1130年左右迁到附近的朝歌,其子帝辛即殷纣王于公元前1066年被周朝所灭。
  殷商王族在原始社会以图腾为标志的时代,其图腾是燕子,而当时的山东各地的氏族,大都是以鸟类做为图腾的,山东也就成了有关鸟类图腾神话的传播的基地。《春秋左氏传》载:郯国君主朝见鲁昭公时,答鲁国贵官问“少昊氏[以]鸟名官,何故也?”郯君回答道:少昊是郯国的高祖,少昊的名子叫做挚,他登君主之位时,凤凰恰在这时飞降来贺,因此少昊应用鸟来做为官职的系列名称:凤鸟氏,就是历正(校正天文历法)的官……爽鸠氏(老鹰)是司寇(管司法)官;……郯君把当时的官职系列和各种鸟类系列配合在一起以回答叔孙昭子的问题。还有《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国名相晏婴在和齐景公说明齐地沿革时说:“齐国是昔爽鸠氏始居此地(杜预注云:少昊氏之司寇也),季荝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菇氏因之,而后太公(吕尚)因之。”那么,古青州一带在殷商以前是以爽鸠为图腾的氏族活动地区。后来呢?季荝沿袭,再后来便是逄伯陵为首领的氏族在这一带定居,以后呢便是蒲菇氏在这里沿袭了逄伯陵氏族在这里活动。这蒲菇即是布谷鸟,当是继承逄伯陵氏族的部族的定居地。
  《太平寰宇记》中也说:古青州境内“当少昊之时有爽鸠氏,虞夏有季荝氏,汤时有逄公伯陵,殷末有蒲菇氏居之”。少昊活动在青州一带的东夷部落首领是传说以鸟为图腾的东夷人的祖先。《左传》中还说:“爽鸠氏,司寇也。”这是说爽鸠氏是少昊掌管刑狱的官,他率领的以爽鸠(老鹰)为图腾的居民就住在古青州一带。到了夏代,季荝氏就生活在青州地区,据考证:荝字是“箴”字之讹。箴是黄帝后裔十二姓之一。夏代以前居于齐(古字“齐”“济”通用)水一带,与少昊氏赢姓通婚,融合为齐族,此乃齐国之渊源。
  古老的青州,在东夷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慢慢地融合于齐鲁文化。这时居住于齐(济)北一带的东夷人,至夏后期已有“齐人”之称。这时他们迎来了一位贤明的管理者,这便是逄伯陵。《齐乘》在逄山条目下这样解释了逄伯陵的“家庭成份”“个人出身”,逄伯陵,姜姓,炎帝后,太姜所生,始封逄,在开封逄泽,后改封于齐,犹称逄公,山因名焉。由此推知逄伯陵“在开封逄泽”时,就已经身处中原文化的熏陶之中,“改土封于齐后”经他的推介东夷文化必然糅合中原文化的因素,各部落社会风尚和民间习俗也随之融合渐趋一致,形成了包容开放的青州文化的滥觞,为齐鲁文化的产生繁荣奠定了基础。
  东夷地区早在相当于传说中的夏王朝就有较高的生产成就,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命名以及其在此地的众多的遗存就雄辩地证明这个事实,当在殷朝的后方,地处今临淄一带(古时临淄属青州)即名薄菇,是殷朝的属国,当是继承逄伯陵氏族的部族的定居地。
  民间传说逄伯陵改封于齐后,教农植桑,发展生产,清正廉明,富国强兵,取得很好的成绩,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派升平景象,为以后的“泱泱大风”的古齐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使之成为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从东夷文化到齐鲁文化,以至融入中华文化,因此青州文化具有异常浓厚的底蕴和悠久的历史,逄山影像的传说让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与那个远古的时代一脉相连。逄公祠庙的屡废屡修,香火连绵不断,逄公忠孝节义之正气,让历代百姓沐浴着灵魂的洗礼。涝洼村三关巡抚张邦彦的英名、逄峪村知府常裕的清廉、许家庄礼部主事高有闻的刚正,都以逄公忠义精神作启蒙,才成为耿介、忠节之士的。
  对于逄公的户口或许有人疑问:那么逄山影像之逄公,是否与史料所说的炎帝孙逄伯陵是同一个人?答案很明显:当然不是。明末户部郎中傅国所作《昌国艅艎·封建》中说“殷、逄、伯爵,伯陵之国。《穆天子传》:逄公其后也,初封开封,蓬池,后改封齐。即《山海经》北齐之国。姜姓,子殳一作朱,逄伯陵之封齐,在《传》当殷商之世,而伯益书炎帝生器。器生逄公伯陵。《路史》云:逄伯陵,炎帝时封齐,而逄公其继焉者也,犹后稷母为有骀氏女姜嫄,而后稷之封亦日骀。”这分明就是告诉人们:逄公不是当初初封开封逄泽后改封于齐的逄公,而是一个“继焉者”。让我们来推算一下: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相传少典娶有骄氏所生,即神农氏,生存于距今约前26世纪——约前22世纪末至前21世纪初五帝时期,而殷商时期是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显然传说中的逄伯陵与炎帝孙逄伯陵两者相差几个世纪,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确定无疑,这足以证明此逄伯陵非炎帝孙逄伯陵,看来傅国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们同是炎帝后且一脉相承,同样的忠诚,同样的贤达,同样的爱民如子。深受黎民百姓的拥戴。《国语·周语下·景王问钟律》:“我姬氏出自天鼋,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据临朐县地方文化学者王新生老师介绍,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就在沂山地区居住,大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八千年前创造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的先民,起因于他们的鸟类图腾崇拜,被称为东方鸟族集团。后来先民们分化为更多的支系,图腾崇拜也由鸟类发展为各种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或实体。如生活在沂山一带的先民一直以牛为图腾,史称为牟族。另一支以猪为图腾,史称为娄族。还有一支以羊为图腾,史称为羊族,其聚居之地为羊水,因为尚处于母系社会的后期,“羊”加“女”成为“姜”,于是史称为“姜姓氏族”。因为后来他们之中的一支迁往西方写“姜”为“羌”,故改称羌族。另一支迁往南方,被后人按照五行学说称作“炎”方,其首领为“炎帝”,于是其历代首领都被追称作炎帝,这就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来历。羊水后称洋水,为了区别其他的羊水,将炎帝姜氏和句氏的最初发祥地“羊水”加工称作“钜羊水”,后写作“巨洋水”,即今弥河。所以说弥河所流经的海岱地区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民族炎族的发祥地,炎帝族是华夏多元原始氏族中最早的崛起的氏族,因此弥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后来炎帝与其他氏族融合,形成越来越多的分支,例如,生活在临朐一带的句(朐)族,生活于临朐、昌乐一带的共工氏族,祝融氏族等等。还有一支被称作“逢”(逄)族,山称作逄山,其先祖名陵,被称作逄伯陵、逄公,即炎帝“器”的儿子或直系后裔,逄伯陵是姜氏集团的一位首领,也可以称作一代炎帝,是一位古代帝王中“重量级”的人物。所以逄族历代首领均被习惯称作逄伯陵、逄公,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们已经实行“同族不通婚”的原则,一个逄山地区同时居住句族、逄族可方便彼此之间通婚。既然逄山为逄族的发祥地,那么在此设逄公祠(逄山庙)奉祀逄族的第一位先祖逄伯陵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至此我们可以确认:所谓逄伯陵、逄公,历史上确有其人,就是发祥于逄山地区的逄族的最早的首领,他大约生活于五千年前左右,即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中期。以后每一代首领都被称作逄公,逄伯陵。或许到了殷代时期,这一代的“继焉者”非常有作为,对朝廷贡献很大,朝廷封一方,方国因逄伯陵而被命名为逄国。
  这个首领因处于石器时代,去世时用的是石棺。因当时三代以前是“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那么这个首领逄伯陵的坟墓到底在何处?为什么找不到呢?《昌国艅艎·陵墓》:“逄伯陵冢,在逄山之巅。”冢之义有二:一是指隆起的坟墓。《周礼·春官·序官》:“冢人”,郑玄注:“冢,封土为丘垄,像冢而为之。”贾公彦疏:“按《尔雅》,山顶曰冢,故云像冢而为之。”二是指山顶。《毛传》:“山顶曰冢”。如果逄伯陵冢真在山顶,这可真称得起冢——既是坟墓之冢,又是山顶之冢,名副其实。光绪《临朐县志·邱垄》:“殷逄伯陵墓,在逄山之巅,相传有石槨在焉”。《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辞海》:“坟,本指高出地面的土堆,后专指坟墓;墓,按古时凡葬不堆土植树者为之墓。坟墓,埋葬死人之地,筑土为坟,穴地为墓,通称坟墓。”“古也墓而不坟。”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埋逄伯陵的是墓不是坟。逄山极顶至四周围墙靠山坡连接,山坡全是岩石构造。而在极顶却是厚土。如果墓在极顶以下,便只能是开凿石墓。在过去,坟有封土,墓无封土。既没有封土又加上逄伯陵墓相传是石椁形制,且与山坡石崖混在一起,不易分辨,更使墓址扑朔迷离。如果墓在极顶,逄山极顶如同仰天山顶,土极厚,这到底是天然就存在的土,还是别处移来的封土,无人知晓。因此到现在也没有找到逄伯陵的坟墓。“文革”时期,有考古人员前来试图找到逄伯陵墓,也无功而返。所以逄山地区至今一直没有发现逄伯陵的坟墓。
  历史的石鼓声渐远,往昔的云烟已经飘逝,和谐的新风扑面而来,青州的历史又掀开新的一页。从数千年的远古洪荒走来,从逄伯陵开始,一群群勤劳善良的王坟儿女,在这块土地上传唱着劳动创造的壮歌,一代代英雄豪杰、诗人骚客,在这块土地上描绘着绚丽多彩的画卷,我们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聆听着历史文化的涛声,让“务实创新、包容开放”的特有精神内涵积淀于血脉之中,成为和谐社会谱写华章的动力,去栉沐沧桑变幻的历史风云。  (王洪吉)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一个具有思想家... 10-15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青州新闻    
青州市召开麻风... 11-22
青州市在潍坊市... 11-22
火了,真火了!... 11-22
青州市交通运输... 11-14
青州市:“两清... 11-14
爱心商家关爱环... 11-14
青州市举办庆祝... 11-14
青州市开展“关... 11-14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