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境内有南北二阳河。北阳河古称渑水,源自王府街道观音沟溜与邵庄镇车马溜。河水逶迤北去,流经
青州北部平原,北阳河村座落河畔,以河为名,明朝中叶的一代名相刘珝便诞生在这里。
刘珝,字叔温,号古直,正统十三年(1448)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由庶吉士授编修。天顺朝历任右中允,侍讲东宫。宪宗继位,刘珝迁升为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成化十年(1474)升吏部左侍郎,不久晋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继而又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再晋谨身殿大学士,成为当朝宰相。最后,光以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而致仕。他在官40年,为阁臣11年,是三朝元老,位极人臣,逝世后赠太保,谥“文和”,赐祭葬,祀乡贤祠,《明史》有传。
刘珝是一代名相。他曾主持修《续资治通鉴》,这是历史史料的一件大事,在他正确的指导下,圆满完成。后人评论此事,认为《续资治通鉴》的成就,可与《永乐大典》相并提,是浩大的文化工程。刘珝作为主持者,功不可没。刘珝成为阁臣,是皇帝的肱股,朝廷事务决策者。更因为他是成化帝的老师,是直经筵的讲官,有威望,有才学,为一般大臣所羡慕。明朝制度,一年之中每月的三、六、九日是正常上朝日;春、秋季每月三次举行“经筵”,为大型学习日。经筵是宫中最重要的讲学活动之一,选师,选吉期,讲官进讲,叫知经筵。讲官按讲章进行,皇帝和太子在御案前听讲,可以发问,进讲内容主要是历史典故和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讲毕,按例赐以酒饭,共同进餐。刘珝在进讲时,往往反复论证,反复开导,务使皇上明是非。他词气侃侃震人心扉。大学士刘定一称刘珝为“讲官第一”。明代学者李东阳论刘珝道:“论者称讲官第一,编篡史局,考核艺苑,奉敇应制,皆秉直传正,入阁机务,极口论天下事,侃侃无所避凡。”宪宗自幼受教于刘珝,对他很是敬重,称他为“东刘先生”。宪宗登基后,诏令刘珝以本官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与政事,登上了最高权力之位。宪宗帝还亲赐刘珝印章一枚,文刻“嘉猷赞翊”,意味着皇帝对他的信赖。
刘珝身为阁臣,忠正辅国。他请罢西厂,因为西厂是皇帝专设的特务机关,由太监操纵,平日干尽坏事,败坏了朝廷的声誉。皇帝准奏,一度罢撤了西厂机构。刘珝疏救了敢于直谏的刑部员外朗林俊。他还对以左道乱政的李孜省进行有力的抵制,保持了内宫的安定。时人尹旻说;“(刘)凡军国大事,独能果断,无首鼠退后之疑,有批鳞直前之勇气,入则先其君,出则不使人知,天下阴受其惠者多矣。”《明史》论说:“刘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他性进好议论,权人多忌之”。与刘珝同时的辅臣万安、刘吉,俱为奸佞之辈,二人互相勾结,排挤刘珝,后来,刘珝干脆疏请隐退。宪宗准许刘珝致仕,御制勅文并赐诗二首,诗曰:“九重开泰运,海宇正澄清,漫和阳春句,衔杯且畅情。”“海宇风尘净,乾坤淑气舒。骚歌腾里巷,不乐复何如。”
刘珝是位孝子,其母没,他在家守墓三年。及致仕后,他亲侍老父,恪尽孝道,父丧,又亲守墓三年。弘治三年(1490),刘珝病逝,弘治帝派内阁大臣至北阳河吊唁,亲制祭联赐与阁老府,联语称赞刘珝:“孝表于乡,堪为三朝元老;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嘉靖初,皇帝谕勅为之建祠,祠额为“昭贤”。
刘珝之子刘钫、刘鈗等,孙刘澄甫、渊甫等,绍其遗风,诗书继世,礼乐云蒸。刘珝后人分布很广,且多仁人志士。刘氏成为青州的名门望族。刘阁老的事迹在青州大地上永远流传。
刘珝有《东藩代祀诗序》手迹刻石,立于东镇沂山,至今保存完好。这是珍贵的文化遗存。碑长94.5厘米,高78.5厘米,厚18厘米,“东藩代祀”四字为双勾刻,字径约17厘米。整碑用印4方,另在文首侧刻“古直”二字,正文34行,共计498字。碑体四周饰忍冬花纹。此碑刻是极有特色的一通卧碑,刘珝的序文由本人亲自书丹,其题目与正文大小差异悬殊,题、文全以行草书写,艺术性强。由于是行草字体,又无标点,读者不易通读,现将其文点校,录于下:
东藩代祀诗序
圣天子即位居正之初,有事于古昔圣贤、岳镇、海渎之神。乃诏礼部,若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朕稽祀典,前所当祀者,若等其柬德行文学之士往,代朕行礼。佥议今大理李君守贞宜充斯任。诏特允之。于是,守贞函香篚帛,驰四牡,咏皇华,迆逦而东。之先师孔子家,斋沐从事。即毕,又东谒泰山,又东镇,又东海。数处寅敬,一如初祭之夕,星辰灿烂,纤尘不兴。百执事咸以为是,虽神享天休,亦守贞寅敬之所格也。守贞即神所致斋十二日,每处三日,各有诗以纪其盛。临朐史尹効作为长篇,持卷俾予引诸首。
夫守贞之将事,一求寅敬之诚,其诗一本之心术之微,殊有关于风教,岂可与咏风雪月露者同道哉!按《祭祀法》,曰,圣王之制《祭祀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若夫祀先师孔子又出于数者当祀之外,而东岳、东镇、东海亦皆有功于生民而御捍大灾大患者也,然有告焉,有报焉,有祈焉。圣天子嗣登大宝,昭假上下,告成事也;雨旸时若,华夏以宁,报神赐也。自今以后,永奠家邦,祈鸿休也。守贞是行,其任不既重哉?
守贞与余交久且厚,真所德行文学之士。兹者还朝,人咸响仰之不暇,使人人知守贞以寅敬以答上命,以寅敬以格群神,四方之士殆必有感发而兴起之者,其于风教岂小补哉?是用书诸简首。
弘治改元夏四月吉日
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休休生寿光刘珝书
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派大理寺右少卿李守贞(李介)去往山东,代表朝廷祭祀圣人孔子,然后又往祭东岳泰山、东镇沂山和东海之神。在各处祭祀期间,李守贞与其他陪同人员写了许多诗,事后去寿光请致仕在家的刘珝作此诗序。此碑刻立于沂山东镇庙。
祭祀孔圣、岳镇、海渎是明朝的制度,沂山东镇庙大量的碑刻便是见证。众多的碑刻,多是祭文碑,其次是诗碑,而诗之序文刻碑者仅此《东藩代祀》一碑。刘珝虽然没去沂山,也没有题东镇的诗,但他还是一往情深地题写此诗序。成化二十一年,刘珝的父亲刘昺曾以八十五岁高龄游沂山,有《游东镇偶作》诗;嘉靖元年,刘珝的四子刘鈗作为朝廷使臣代祀沂山,有祭文与诗,还有百丈崖下题名。刘昺、刘珝、刘鈗,一家三代不同内容的诗文都有石刻立于东镇庙,至今依然俱存在,这是此地仅有的文化事例,在其他地方也是罕见的。刘昺,字松溪,地方文人,未仕;刘鈗,字汝忠,官太常寺卿。
刘氏三代的碑刻俱在,而李守贞的祭文碑却不知去向,毁于沧桑风尘,其诗也无缘见到。李介,字守贞,山东高密人,明成化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明史》有传。李介与刘珝关系密切,一是同乡之故,一是师生之谊。弘治三年,刘珝病逝,李介等数人以门生的身份至寿光刘家进行祭奠,写有祭文,其文至今流传。
刘珝《东藩代祀诗序》行文循序渐进,层层叙述,夹有议论,语言精练,突出了祭祀众神宗旨,概述了李介代祀的过程,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明代社会礼制的一个侧面。刘珝书写此文,以行草书体,一气呵成,自然贯通,足见其书法功力之深。如东藩代祀的“藩”字,即独出心裁,别有风趣;文中“圣贤”二字、德行的“德”字、行礼的“礼”字,都是标准的大草;“嗣登大宝”四字中,“登”字用的草书,“宝”字写的是简体,与现在的简化字一模一样,另外二字是行书体。可见,刘珝书法以炉火纯青的功底,自由发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堪称一绝。这是东镇庙中独一无二的石刻。
刘珝诗序文章落款较长,前大部分是其职衔,后面出现了“休休生”的名称。这似是刘珝的另一个号,是前所未见的号。他取此号的用意和出处,颇有考究。“休休”古人有“休休乐道之心”、“休休乐善也”之语;“生”,古书中有“生犹养也,贤臣之老者,王有以养之”之谓,又有自谦之意。总之,刘珝取号休休生含义很深。这也是其独特之处。
刘珝《东藩代祀诗序》碑,文、书、刻俱佳,别开生面,具有史料性和艺术性,是难得的珍贵文物。 (房重阳)
《东藩代祀诗序》手迹刻石,立于东镇沂山,至今保存完好。碑长94.5厘米,高78.5厘米,厚18厘米。整碑用印4方,另在文首侧刻“古直”二字,正文34行,共计498字。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