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以中国农民为主要创作群体,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创作内容,中国所独有的、最具中国特点的绘画艺术。它来源于火热的生活,又直接服务于生活,是中国最淳朴、最生活、最民众的艺术,也可以说是一门“土能土到底,洋能洋上天”的艺术。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西汉初期到明朝初年,
青州为1000多年的一级行政区,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中国历史上熠熠发光,留有清晰的历史印记。青州民间艺术别具特色,十分繁荣,其中以造型质朴生动、色彩鲜明亮丽、构图饱满、深具生活性的农民画最为突出,是中国农民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目前,全市农民画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2016年3月青州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农民画之乡”。
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届。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4日一10月30日在陕西西安举行。作为艺术节重头戏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民画精品展在陕西秦峰美术馆隆重开幕。此展是全国最高规格的农民画展,青州作为在农民画创作和画乡建设方面成就突出并有一定影响力的特邀农民画乡参展,选送了11幅农民画作品。这些作品以“齐心奔小康、共筑中国梦”为表达主题,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艺术手法,生动反映了青州新时期新农村新农民的新风貌,作品艺术风格清新质朴、新颖独特,堪称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赢得了各级领导和观展群众的高度评价。
起 源
青州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区域,现存于青州市博物馆的龙山文化时期陶耜上刻有精美的哺乳图案,刻画造型生动,写实与抽象巧妙结合,具有装饰与描述性,表现出了史前人类强烈的艺术表现欲,是青州民俗审美形成的朦胧前奏。
青州香山汉墓出土陶俑、动物、生活器皿2000多件,器物表面描绘有精美彩绘图案,画面造型抽象、构图饱满、构成方式独特、特点鲜明,此种图案设计方式以后经常出现于青州民间造型艺术中,是青州农民画装饰构成元素的艺术源头。
南北朝时期最精彩的佛教造像艺术在青州达到鼎盛,因其造像彩绘具有鲜明的青州特点被称为青州样式。青州市博物馆藏有9块北齐线刻石碑,线刻图画面造型生动、构图饱满、层次丰富,边角衬以精美青州式的图案,与“青州样”造像绘画具有相同艺术特点,独特的“青州样”是青州农民画风格的原始艺术基因。
发 展
由于青州农民画起源阶段基本上是依附于天然洞穴、崖壁、器物、造像表面,独特的表现适应性、装饰性,非常适合对日常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据专家考证,风筝、皮影等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均源于青州,学术界一致定论风筝起源于青州鲁山一带,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人们在把这只“木鹞”的放飞功能完善以后利用农民画进行装饰美化,使得青州风筝在明代发展到鼎盛,人们用农民画形式在风筝有限的画面上表现生活、描绘憧憬,使得青州风筝工艺水平远远领先于其它地区。农民画家为明代青州衡王府绘制的风筝更是精美绝伦,常常不计工时与成本,宛然一幅别样形质的立体式绘画,可谓发展到艺术装饰与生活描述完美结合的极尽之美,由此形成了独具北方特点的“青州风筝”样式。明衡王府留存的石坊上农民画也有大面积表现,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卉鸟兽形式多样,是青州农民画的典型画面,这种源自明代风筝装饰的画种因其生活性、装饰性、内容的祥瑞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得到迅速推广与发展,直至清末民国。明代是现在青州农民画艺术审美、画面构成、处理手法、画种本源的重要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州农民画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在绘画方法上因为其造型大胆夸张、用色明快醒目,宣传描述性极强,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民间绘画形式上大放异彩。通过这些宣传性很强的农民画针对农村社员思想情况,运用绘画形式来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对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创作了一些表现当时社会现实问题的大型宣传壁画,对农村社会主义新人新事大力宣传,形成了“村村壁画满墙,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创作盛况,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很大,与社会“大跃进”的运动相应相动,使农民画创作达到高潮。现在青州市王坟、庙子等山区乡镇农户的墙壁上,仍保留有不少六七十年代农民画,虽斑驳剥落,但依稀可辨。
低 潮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社会发展的转型,人们生产生活、思想意识形态也出现新的变化,审美也随之而变,更多的绘画模式不断涌现,西方的、传统的绘画艺术占据了绝对优势,作为大众文化的农民画一度几乎“销声匿迹”,农民画发展进入低潮阶段。这个时期,只有极少数老农民画家坚持创作,并且也只是画在实用性比较强的农家门楼、影壁之类,画以装饰为主的传统吉祥题材。从前的农民画家大多转型从事瓷板影壁的绘制,这种瓷板绘画色彩鲜艳耐用不褪色,由于批量化生产、绘制手法雷同,画面艺术性整体水平不高,但因为需求量大,这种农民画形式出现过一次小的波澜,很快就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这种庭院装饰方式被淘汰,“瓷板农民画”也走向没落,此时青州农民画整体陷入沉寂。
“恢复”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人们整体艺术欣赏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青州农民画重获新生,进入了一个恢复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农民画创作人员通过借鉴传统国画、民间剪纸、雕塑等艺术以及西方色彩与造型手段,融合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使得农民画手法更加多变、绘画形式更加多样,具有更高的学术性、表现性,能准确、完整的表现新时代青州农民的思想感情与价值观、审美观。许多老一辈的农民画家也以扎实的传统农民画功夫对新时代进行了大量的描绘,创作出大量具有现代青州风格的农民画精品。农民画家马季青在深挖传统青州农民画技艺的同时,大量借鉴吸收其它民间艺术门类的营养,从青州风筝绘画、青州花边、彩灯绘制、建筑彩绘、刺绣剪纸中吸收其中的艺术精华,对农民画做出了深层次民间艺术层面的探索与创新,创作了一批既有传统而面貌新颖的好作品。同时许多青年农民画创作人员在充分学习传统农民画基础的同时,通过走出去到高等艺术院校学习,使得农民画作品具有了新鲜血液,作品学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一时期的农民画绘画题材,除了以描绘农民生活生产为主要题材以外,更多的是以年轻一代的思维描绘城市、描绘世界,用农民画的绘画形式描绘他们眼光中的新时代,作品时代气息强、艺术手法创新多变、深受社会喜爱,并涌现出一批新型农民画家。
走进新时代
2016年8月3日—5日,“希望的田野·2016中国农民画作品展”在中国中晨(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小镇展览中心隆重开展。本次展览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050件作品投稿,经初评和终评,共遴选出214件作品参加展览,代表了当今中国农民画创作的最高水准。作品展能在青州举办,是对青州文化发展的肯定,尤其是对青州农民画发展的肯定。
近年来,青州市委、市政府从促进“三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农民画发展,成立青州市农民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依托青州农民画深厚的艺术底蕴,对农民画深入进行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发展。
强化组织领导,青州农民画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先后建立了中国青州农民画画院、青州市农民画艺术研究院、青州市农民画培训中心、青州市农民画博物馆、青州市农民画展览馆、中国青州农民画网站、中国青州农民画网微信平台,成立了青州市农民画协会及各镇、街道(开发区)农民画分会,并成立了老教师农民画分会、老干部农民画分会、乡村农民画分会、妇女农民画分会。建立了13处乡镇农民画培训基地和农民画写生基地,成立了10个农民画专业合作社。到目前,全市农民画形成了市委市政府强有力领导、部门单位大力支持、各镇街道积极发动组织、广大农民群众踊跃参加的良好局面。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对农民画人才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先后多次组织到陕西户县、浙江秀洲、上海金山、吉林东丰等农民画乡考察,派出50多名农民画创作人员到陕西户县进行为期一周的农民画现场培训。依托青州市农民画艺术研究院、青州市农民画协会,组织进行农民画发展历史、创作理论的学习和学术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农民画从使用材质、绘画技法、表现题材等方面都有了创新与突破,农民画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还成功举办了“中国农民画联合国总部展回国巡回展青州展”、“陕西户县农民画精品走进青州展”,组织青州农民画参加了“北京农民画展”、“法国巴黎农民画展”等。
画纸当田地,助农增收绘出致富路。在井塘古村,大红的灯笼、金黄的玉米,红彤彤的柿子,一幅幅农民画作变幻着七彩生活,让人仿佛置身于充满泥土芳香的田野。“画画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也宣传了井塘,还给我们这些庄稼汉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提起农民画,很多农民画家都竖大拇指,“在村里的画室里画画,很多游客都当场购买,还有前来订购的。”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闲暇之余的画作本是消遣之物,如今却画出了名堂,成为农民朋友增加收入的新亮点。
庄稼园地,嫁娶民俗,童时玩趣,收割景象,赶牛犁地,扭秧歌,摘棉花,剪窗花,挑水,下棋……从一幅幅喜闻乐见的农民画中,人们看到了一个个充满灵动气息的农村生活场景,唤起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忆起了农村时代的童年和乐趣。 (张平 田文双)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