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于1955年)
驿站,作为接待过路官员,更换赶路者车马,提供交通服务的官方机构,早在官道出现的周朝就已产生。《周礼》中记载:通达四方的周道修成后,周天子要求沿途设立馆舍。做到“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简易房屋),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住宿的地方),宿有路室(客舍),路室有委(储粮室)。五十里有市(物品交换的场所),市有侯馆(接待行人的地方),侯馆有积(生活物资)”。这些规定,是驿站设置的原始制度。以后的春秋、汉 、唐 、宋朝等社会稳定时期,都延续和发展了这些制度,直到封建社会结束。
青州的驿站约始自晋朝,但未见官方正规文字资料。仅在官宦、诗人的笔记、诗篇中零星发现。《北齐书》中记载:“季式豪率好酒,又恃举家勋功,不居检节。与光州刺史李元忠生平游款(友好)。在济州(今 济南)夜饮,忆元忠。开城门,令左右乘驿马,持酒一壶,往光州(掖县)劝元忠。”当时身为济州刺史的高季式,一时高兴,竟令身边的随从,深夜骑驿马,持一壶老酒,送往光州刺史李元忠那里。济州至光州千里迢迢,中间必然要歇人、换马。这歇人换马的地方正是驿站。当时的青州,是朝廷的州、府所在地,道路、交通枢纽。济州、光州有驿站,处于两地之间交通要地上的青州,必然也有。
唐朝驿传制度规定:每三十里设一驿站。驿站有驿长、驿夫。有马,有船。 驿站的职责是:“邮驿备军递”。同时供往来官吏、差役食宿、换马。那时,天下分为十道(行政区划),朝廷中户曹、司户掌管各道道路、邮驿。各道节度使,设官驿巡官,管理道路、邮驿。州府,由刺史的参军掌管驿站。国家将天下驿站分为六等:一等驿,配驿马60匹;二等驿,配驿马45匹;三等驿,配驿马30匹;四等驿,配驿马18匹;五等驿12匹;六等驿8匹。
经过青州的“济青莱登大道”(今309国道),是朝廷的重要官道,被封为“御道”。如此重要的道路上,定会设有驿站。当时为朝廷掌管驿车的青州籍官员韩頨,在两首诗中,提到青州驿站。《送高员外赴青州幕使》诗中写到:
远水流春色,回风送落晖。
人趋双节近,马递百花归。
山驿尝春酒,关城渡客衣。
从来赤管笔,拟问幕中稀。
同样还是这位韩頨,在他写的《送崔过归淄青幕府》诗中写到:
平陵车马客,海上见旌旗。
旧驿千山下,残花一路时。
春水过水冷,暮雨出门迟。
莫道青州客,迢迢在萝思。
这两首诗中,都提到青州的“驿”。 从侧面证明了当时青州驿站的存在。
古青州比较正规的驿站记录,见于宋朝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李清照由青州去莱州,途中遇雨,宿于“丹河驿”。丹河驿,位于青洲城东30公里,今昌乐县城西,丹河岸边。
官方对青州驿站的详细记载见于明朝。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青州府有驿站1处,“青社驿”。益都县有驿站2处,“金岭驿”、“益都驿”。
清康熙《青州府志》、咸丰《青州府志》、光绪《益都县图志》,亦有上述记载。
青 社 驿
青州府驿站。在府城北门外,今“后官营街”。后官营原名“侯官驿”,专门接待差役、过往官吏、快递、驿传的处所,并管理辖区内驿站、递铺。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五年,青州知府李献可重建。驿内设大厅,厅后有堂,两侧为客房,值班房。有庖舍、马厩、马神祠、驿官府。 配有车夫 70名,白夫(无技术杂役) 60名。上马(上等马)4匹,中马4匹,下马 14匹,驴10头。陈(设)上铺9副,中铺 12副,下铺 36副。
随朝代更易,时局变化,驿站配备时有增减。明万历年间,青州知府王家宾,为增加驿站财源,保证驿站收入,拨置“驿马公田” 610亩,供驿站使用。
清朝初年,青社驿配驿马 30匹,驴 2头,马夫 16名,拨马牌子 2名,飞递公文马夫2名,抄牌 1名,兽医半名。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 将青社驿并入益都驿。
自明正统年间至清顺治十六年,先后有李胜、贾荣、张才、殷宗夏、杨文縉、李五伦、崔启明、李儒厅、方孟鼎,担任驿丞(负责人)。
金 岭 驿
益都县属驿站。在县西 70里,(今淄博市金岭镇)。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益都知县张鹏重修。规格、配备与青社驿基本相同。有车夫 90名,中马4匹,下马 9匹,驴 10头,设有上铺 4副,中铺 8副,下铺 20副。
清朝初年配驿马 30匹,驴 2头,马夫 16名,拨马牌子 2名,飞递公文马夫 11名,抄牌 1名,兽医半名。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金 岭 驿并入益都驿 。
益 都 驿
益都县属驿站。位于青州府北关侯官驿,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以前,与青社驿同居一院,合署办公。顺治十六年将青社驿、金岭驿裁撤,在益都县署内重设益都驿,将青社驿、金岭驿并入其中。配有驿马 28匹、马夫 15名半、拨马牌子 2名 、 车夫 10名、白夫 35名。萧起凤、催启明,分别任益都驿丞。
清朝末年撤销。
递 铺
驿传、递铺、递运, 作为封建社会传递官方文书、军事情报、民间信件的官方机构,早在唐朝就很规范、兴盛。李白的诗篇中就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在安史作乱的战争环境中,李白还能收到千里之外亲人的家书,说明唐朝的递运机构,已经很正规、庞大。唐王朝规定:道路之上,每三十里设一驿站。驿夫日行四驿、六驿(4至6个驿站的路程b)。若佐降官,须日驰十驿以上。遇有赦书,日行五百里。这样的速度,正是建立在上述密集的驿站、递铺,完备的递运设施基础上的 。
宋朝递运制度,因袭唐朝。但有两点不同。一是递运的驿夫由平民改为军队中的士卒充当。分步递、马递。二是增加了“急递铺”。朝廷要求:急递铺,每十里设两铺。每铺设铺长一名。铺中“急脚递”日行四百里以上,仅用于速递军事情报。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又增加“金字牌急脚递”。在朱漆木牌上写金黄字。御前签发,即刻传递。持者高悬,光明炫目。上马加鞭,快如闪电。路人望之,莫不躲避。日递五百里以上。抗金名将岳飞,就是被这种金字牌召回京城杀害的。
元朝,是我国疆域最广阔的朝代之一。统治者,为在横跨欧亚的疆域上迅速传递政令,作出专门规定:“ 凡在属国,皆置邮传。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此又总纲执维之大机也”。 将驿递看作是维护国家一统,保证政令通达的头等大事。为达到朝令夕至的效果,元朝政府要求各地驿站、递铺做到:让四方往来之使,饥渴有饮食,顿有供帐,使其昼夜行五百里。在济青莱登东西官道古青州境内,每十里,设一递铺。
明朝以后,青州的驿站、递铺,有了详细、确切的记载。据明嘉靖《青州府志》、清咸丰《青州府志》、光绪《益都县图志》载:明朝,青州府及益都县“递运总铺”,皆设于青州府北关侯官驿内 。 青社驿撤消后,迁移至青州府衙大门东侧。
明、清两朝,益都县境内,沿官道设置的递铺有:
府城东:十里圣水铺、二十里贯店铺、三十里大尹铺、四十里范疃铺、五十里尧沟铺。
城 西:十里北阳河铺(北辛店)、二十里普通铺、三十里石羊铺、六十里夏庄铺、七十里侯庄铺、八十里湖田铺。
城 南:十里牛秀铺(七里河)、二十里大涧铺、三十里赤涧铺 。
城东北:十里辛城铺(王桑村)、二十里懒柳树铺、三十里张准铺(史家店)。
城 北:四十里 朱良铺。
西 南:(博山)颜神镇北十里颜神铺。
清朝末年(公元1899年),青州裁撤递铺,改为邮政。(李俊三)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