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西南群山连绵,河流众多,南阳河因其从
青州城中缓缓流过,便烙上了历史的印迹。城因河而存,河因城而名,河流诞生了人类文明,南阳河因为青州古城,一条天然而成的自然生态之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变成了一条名符其实的历史之河、文化之河。
南阳河有泛黄的历史记忆,是因为青州历史上前后四座古城——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都依靠南阳河作为天然的护城河而建,在防御和行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南阳河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因为南阳河在历代文人的诗文中都留下了靓丽的身影。更为重要的是南阳河被称为青州人民的母亲河,是因为南阳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积广,辐射人口多,特别是为人口聚集的青州城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然而,关于南阳河的源头却有不同的说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篇》中这样记载,“(长沙水)水出逢山北阜,世谓之阳水也。”元朝于钦《齐乘》说,“南阳水,出府城西南二十五里石膏山,即逄山之西麓也”。清康熙《益都县志》记载,“南阳水出逄山西麓。”,“石膏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石色润泽如膏,南阳水出焉。”通过古典文献记载,可以断定南阳河的源头就在逄山和石膏山。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古代汉语中“逢”和“逄”是相通的,并且读音一样。可见,南阳河出自石膏山及其附近。
光绪《益都县图志·山川志》石膏山篇中这样记载,“石膏山,一名北峰山,俗曰‘玲珑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今玲珑山下二村,曰上石膏,曰下石膏,皆今益都境。以二水及二村证之,则玲珑山为石膏山无疑。山有荥阳郑道昭题名,字尚可辨。”通过以上材料进一步断定,历史文献资料所述南阳河的源头就是现在的玲珑山。
现今,通过百度搜索青州“南阳河”,在其简介上说:南阳河发源于青州西南玲珑山下的井塘村,井塘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片清泉,常年不涸,此泉便是南阳河的源头,丰水季节可以追溯到玲珑山白驹谷的“龙王鼻子”处。这一说法基本延续了青州历史文献资料所述,
但是,笔者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结合地理学中关于河流源头的定义,认为南阳河的源头在黄泉。
黄泉,位于王府街道最西南山区大庄村南的山溜里,距离城区五十多里。泉水甘洌爽口,一年四季流淌不竭,特别是到了夏秋季节,泉水携带着地下的泥沙,喷涌而出,浑黄一片,故名“黄泉”。泉眼四周潮湿,植物茂盛,特别是泉边的几棵大柳树在泉水的滋润下,长得粗大挺拔,枝繁叶茂。
黄泉北侧是大阴山,南侧是“三县顶”。这里所说的三县顶并非是位于青州市庙子镇,青州、临朐、淄川三县的界山,而是在当地附近老百姓口中,所说村前的那座山也叫“三县顶”。查遍青州文献资料,并没有找到这座山,更没有这座山的文字记载,但在当地老百姓中却众口相传。据随行的闫老师回忆说,七十年代初,这里曾经是附近学校的“学农基地”,当时在初中油印的小报上刊登过这样的诗句:“三县顶上红旗飘,革命师生干劲高”。看来,当地确有“三县顶”山的称谓。
带着疑惑,我们顺着山谷崎岖的小路一路找寻,终于在路的尽头,大山深处找到了这座被当地百姓称为“三县顶”的山。当登上山顶峰的时候,环顾四周,才发现老百姓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三县顶”,是说这座山是分水岭,它把从天而降的雨水分成了三股水流,分别流向三个不同的县市。
一是东南方向汇成的水流,经苏峪村,过孙旺桥,进入石沟河,流向临朐县;二是西南方向汇成的水流,经反沟村,流入仁河,在庙子村汇入淄河,流向临淄区;三是西北方向汇成的水流,在山脚下形成一泉,曰“黄泉”,泉水汇聚,顺山涧由东往西,再弯向北流,在王府街道大庄村,水流折返东流,经龙山峪,在西套村前与从侯王溜和玲珑山溜的水流汇合,形成了南阳河,流向青州市。
地理学中,关于确定一条河流源头普遍采用三个标准,即河源唯远、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首先确定河源的主要标准是河长,从南阳河入弥河口清风桥,逆流而上,至玲珑山、井塘,大约27.1公里;至三县顶、黄泉,大约38.2公里,从河流长度上来说,多出了20多里。其次,从流量唯大上来说,黄泉流出的水,流淌了近30里,汇聚了龙山峪大大小小的水流,流到了刘井。然而从玲珑山和井塘流出的水流,只走了短短4里的路程,便走到了刘井,流量上来说相差太远。最后从河流走向上来看,南阳河的流向基本上同青州的地势保持了一致,呈现出西南——东北的流向,玲珑山、井塘和三县顶、黄泉都在青州西南山区,与河流保持一致,只是三县顶、黄泉更为西南山区。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长度(河源唯长),还是从水量(流量唯大),尤其是整个龙山峪以及尽头的三县顶与南阳河的流向保持了顺直的关系来看,可以确切地说黄泉是南阳河的源头。
我一直在想,郦道元作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地理学家,怎么会草草把南阳河的源头安在了玲珑山,而没有继续顺水西行去寻找它的真源呢?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关于南阳河的记述出现在“淄水”篇中,是一条算不上淄水支流的小插曲,然而他却念念不忘,只是因为“余生长于东齐,弥日嬉娱,尤慰羁心”的缘故;其次,他把目光放在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他脚下的路在远方,无暇顾及这条再也普通不过的南阳河。
只不过,我喝着南阳河的水,生于斯,长于斯,血脉中流淌着南阳河的味道,斤斤计较罢了。 (王公学)
此山谷的水汇聚,流入南阳河,流向青州
图为黄泉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