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号召。当时,我担任刘家庄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我们接受“浮夸风”的教训,认识到学大寨,就是学习大寨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而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大呼隆搞形式。那年大涝,直到“霜降”了,地里的水还汪着。公社召开三干会,提出“质量服从时间”的口号,要求限期完成小麦播种任务。我们没有惟命是从,而是先把地里的水排净晾干,把土地刨松了再播种,难免时间晚了一些。此举遭到了公社书记刘洪辉的严厉批评,点名要与我明年算账。1965年,我队的小麦长势良好,亩产超过200斤,而其它大队亩产不过三、五十斤,有的大队为了抢时间完成播种任务,麦种飘在水里,冻了烂了,颗粒无收。麦收后,县长李永瑛带领秘书赵显福、王志良,到我们大队一住7天,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认真总结我们的经验,鼓励我们继续实事求是地干事。我们首次被评为益都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按照大寨“治理七沟八梁九面坡、先治坡后治窝”的经验,我们首先从平整土地着手。北阳河两岸,村庄密集,耕地稀少。我队耕地1200亩,全在村子东北方向狭窄的一溜。村头是破窑湾,夏天一湾水,冬天满地渣,寸草不长。离村稍远处是“高屋顶”,地势高亢不能浇水,天一旱就绝产。四里远的东洼地,十年倒有八年涝,时常颗粒不收。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贯穿其中,耕地多成三角不成方,不便畦田种植和机械化耕作,也不便于交通和灌溉。“文化大革命”的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人家都在热火朝天的“抓革命”,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在“文斗”中积极“促生产”,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我带领社员用一冬二春的农闲时间,凭着镐头挖、小车推,硬是把数百年来遗弃的12个破窑台,填进了十几米深的几个大窑湾里,又将“高屋顶”的土运来填在地表,使荒湾变成了良田,增加了近200亩耕地。我们保留了一个深湾,改造成水库,养了鱼虾种了藕。1968年,将村前村后的零散坟墓扒掉,集中挪到村南河边一个坟园里,又腾出了近百亩好地。新增加的土地,一部分建立技术队,做为实验田配置良种;一部分建立林业队,种植桃、李、苹果等果树和树苗;一部分做为4个生产队的菜园,种植瓜菜;坟茔间种树绿化,村前村后广栽树木,村庄成了郁郁葱葱的花果园。我们与邻村协商调换了地片,取消了羊肠弯道,修筑了纵横几条能通汽车拖拉机的田间大道。大道一边是水渠,一边是排洪沟,旱能浇,涝能排,保障了旱涝丰收。排水沟两岸是防护林,既防风沙又方便社员田间休息。生产队的地片规划得方方正正,便于畦田化种植、灌溉和机器耕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在村后筑坝,拦住北阳河的水,用20马力的柴油抽水机灌溉,能把水送到最远的地片。为了方便交通,我们拆除了村西高不过1米的小石桥,于1969年修建了北阳河第一座钢筋水泥桥,桥长50米,宽8米,高与两岸持平,汽车拖拉机通行无阻。我们在大田里打了17眼140多米深的机井,当时北部平原还没有打深井的,井水像趵突泉一样外冒自流。河水、库水、井水一起用,所有耕地7天能浇灌一遍。种地离不开肥料,我们除了动员社员积肥外,还到黄河北购买人畜粪,并率先施用氨水、尿素等化肥。有了水肥,我们按照“农业八字宪法”的要求进行密植,将原来半米多一行的粗放种植改为畦田种植。畦宽1米,内播6行小麦,畦埂和畦中间套种玉米或黄烟,一年两季地不闲。我们引进多种农作物优良品种,先在技术队试种,如“济南4号”、莜麦等麦种,根据成熟期、抗倒伏、抗病虫害等不同性能,分种到不同土质的大田中,丰收效果明显。我们在县社农技站的指导下,科学喷洒农药,按时撒施毒土,率先使用灭草剂,保证了农作物茁壮生长。全队580口人,齐心协力搞生产,靠着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换来了连年的丰收。我对社员的许诺是:“粗粮变细粮,天天能吃上大白馒头。”由于采取了多种措施,亩产量由灾后的100多斤逐渐提高到600多斤。三夏收麦期间,由于我们劳力少,时间紧,收获任务重,每年公社都抽掉各机关的干部、学校教师来帮助麦收,全公社40个大队也发扬风格,纷纷派出劳力支援。每天来支援的人数多达二、三百人,本队的妇女大多忙于烧水、炒菜、蒸馒头。1976年,我队的小麦特大丰收,县委书记李启万亲自率领县直机关干部来帮助收麦,尧王山部队的王团长带领一个连的士兵来支援麦收。领导的关怀、军民之情叫我终生难忘。我们按照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的分配原则,每年上缴公粮20万斤左右、这年上缴公粮42万斤、占全公社公粮任务的五分之一(我队人口占全社的四十分之一)。大队专门修建了坚固的大型粮库,集体储备小麦20万斤,玉米8万斤,大豆2万斤,即使一年颗粒不收,全队社员也不会饿肚子。社员的口粮每人平均小麦300斤,玉米300斤,外加豆类、薯类、瓜菜和水果,人均分红1000元,终于实现了“天天能吃大白馒头”的梦想,而其它大队人均分配小麦不过几十斤。我们再次被评为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县里奖励两台28型拖拉机,一台奖给了东坝公社杨汝彪的坡子大队,一台奖给了我们。为提高耕作效率,我们购买了《东方红》拖拉机、《黄河》牌拖挂汽车、《白浪河》牌运输机。每个生产队都配备了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初步实现了机械化。
“坡”治好了,生产上去了,我们又开始治“窝”。村里的房舍几百年了,居多是土坯茅草屋,破烂不堪,兄弟几个住一个院子,狭窄的掉不过腚来,连个媳妇也难说。我们统一规划,扒旧盖新,按照“丰”字形布局,中间一条南北大街,两边分列巷子。每户宅基南北长20米,东西宽15米,4间青砖红瓦主房,砖垒院墙,东南门楼,整齐划一。社员盖房用的砖、瓦、沙、灰由大队帮助解决,由大队建筑队负责施工,不用社员花一分钱。三年时间,全队140户社员全部搬进了新家。我们在村北水库边修建了机房,安装了发电机,免费为家家户户安装了电灯,比邻村早10年用上了电。又在村南打了深井,修了水塔,社员免费用上了自来水。大队的副业也很红火,有技术队、林业队、砖瓦窑厂、磨面厂、饲料加工厂、汽水厂、机务组、木工组,还有果园、菜园、养鱼塘。桃子、苹果、四季蔬菜等,全部免费分给社员。我们自办幼儿园、小学、初中,建有卫生室,做到了上学不要钱、看病不要钱,还免费为全体社员订做了服装。我们建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利用壁报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队里的好人好事,逢年过节或重大庆祝活动为社员们演出文艺节目,很受群众欢迎。邻村的姑娘们羡慕刘家庄,纷纷求嫁,全村几乎没有光棍汉。
由于我们脚踏实地地学大寨,一心一意发展农业生产,对国家、对集体、对群众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1965年到1982年,刘家庄每年都被评为全县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我年年被评为益都县农业战线先进个人,并历任阳河公社、段村公社党委委员,被选为益都县政协委员(记不清第三届了,只记得是吕学先的政协主席)。1968年,我们大队被评为昌潍地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大队副书记刘秀云在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介绍经验,得到省委书记王效禹的高度赞扬。这年我被评为昌潍地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工作者。
(2016年4月25日,86岁高龄的刘汉水老支书,耳不聋眼不花,思路清晰地忆述了当年农业学大寨的经过。)
本报特约撰稿 刘汉水口述 刘继孔整理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