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书院,位于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古九州之一的
青州大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当时称为矮松园,王曾青少年时就读于此,后连中三元,官至宰相,政绩卓著,封沂国公,时人遂于园中筑王沂公读书台以志纪念。明成化五年(1469年)
青州知府李昂正式创立松林书院。自此,书院涌现出了不少硕师大儒,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松林书院的山长(主持书院教学兼领院务的负责人)因病卒于书院之斋。当时,在院生徒“各服吊,服加麻(各自穿上哀悼死者的衣服,穿上麻布丧服),哭甚恸”,既而远近僚宾、受知于严先生的举贡生童皆来祭奠,哭于灵前,“靡有不恸”,一时被传为尊师的佳话。
这位德高望重的书院山长名字叫严锡绥。
有关严锡绥的资料,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仅从零星的片段中也足见其名师风采。咸丰《青州府志·职官表》载“严锡绥,乾隆十二年任安丘知县”,而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载:山西曲沃人裴宗锡“由济南府同知擢知青州,为政持大体”,“尤好接引文士,延安邱进士严锡绥主讲松林书院,凡遇课期必亲临扃试,一时肄业诸生常数十百人。数年之间,登贤书、贡成均者十余人。”
“登贤书”,乡试中举;“贡成均”,考进国子监。文段主要介绍青州知府裴宗锡,为政坚持原则,重视文教,延请安丘进士严锡绥任书院山长,一时间肄业生徒数十百人。几年间,考中举人、进士十多人。其中提到严锡绥“安丘进士”一说属谬传,当为“安丘知县”。据咸丰《青州府志》“选举表”,清代安丘进士中无此名;而据名士李文藻《南涧文集》记载,严锡绥为“前安丘县知县,浙江余杭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二十三年(1758年)任松林书院山长”,此说可取。另云“(裴公)以严先生曾宰安丘,甚有声,延主讲席。先生体公意,善诱特至”,裴公离任时,“单骑至院,与严先生剧谈(畅谈)松树下,犹为生等手画筑屋地,徘徊不忍别”。寥寥数笔,裴公兴学重教的父母官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看出作为山长的严先生育人循循善诱,也与知府一起具体筹划书院建设。严先生主讲期间,肄业附课于书院的举贡生童多达八十余人(与《府志》中载“数十百人”差别不大),而几年间,考中举人、进士十多人,厥功甚大!
据考证,松林书院在康熙、乾隆年间办学盛况之大、培养人才之众,在整个山东省当名列前茅,青州府的其他学校如府学、县学等无法与之比肩。查《山东通志》,康熙五十年(1711年),山东省共考取举人46名,而松林书院培养的就有六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山东省考中进士12名,松林书院培养的就有两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山东省考中进士7名,松林书院培养了两名。
严先生主讲松林书院的乾隆十八年,弟子刘宝璐中举;严先生去世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二十四年,弟子李文藻、朱廷基、张希贤三人同时中举;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八年,三人又分别考中进士,后弟子王周山中举,弟子刘文远、毕发,也进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被选拔为贡生。弟子们相继金榜题名,选为国家栋梁。严先生若泉下有知,当甚为欣慰!
严先生去世时,弟子们“以其辞属(通“嘱”,嘱托)于李文藻”,“文藻素受之深,不敢辞,谨捧笔而为之诔”,其《严先生诔》一文极尽对先生的崇敬和悼念之情。其中写道:严先生应邀入主松林书院,“沂公书屋,号曰松林,皋比(虎皮,后指任教的坐席)教授,每难其人。前观察使,知师实深,谋于太守,赍质(赠送礼品)相迎。师以道尊,负笈(背着书箱求学)者重。鹿洞鹅湖(鹿洞,是指白鹿洞书院,鹅湖,指鹅湖书院,因大师会讲而扬名),后先辉映。”由于严先生学问渊博,人品又好,观察使和太守以礼相聘,其学识品德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许多人慕名而来学习受业。不仅如此,“吾师之学,腹笥(腹中所记之书籍和所有学问)郁(富有文采)盘(磅礴,广大的样子),发摘秘要,补缀残缺,非圣之书,摈而不观。吾师之文,伐毛洗髓(比喻剔除芜杂无用之物),屏去繁芜,诗书表里,小技雕虫,槩置不齿(一概弃置不值一提)。其接多士(他与读书人交往),朴茂温存,缠绵悱恻。”李文藻对先生的学问、品德推崇备至,对先生的感情也极深,“藻前一日,问师于床,执师之手,聆言琅琅,谁期信宿,溘然帝乡。于唏哀哉!巨篾东流,云门南峙,山水茫茫,非师故里,以师之好德,而竟至此,于唏哀哉!”——就在前一天,我还来到老师的床前探问,拉着老师的手,聆听老师的琅琅教诲,谁料才过了两天,老师就突然离我们而去了呢?巨篾之水滚滚东流,城南云门山巍巍高耸,山水茫茫,也在为老师的离世而悲伤!青州不是恩师的故里,而且恩师德行如此美好,怎么竟然撒手离我们而去了呢?唉,悲痛啊!
这位在先生灵前放声恸哭、令人潸然泪下的弟子李文藻,中举时名列第二,主考官清代学者钱大昕对他极为赞赏,曾对按察使沈廷芳说“此子天下才也,君得人矣!”他的殿试进士卷亦为“读卷官交口叹赏”。李文藻后来成长为乾隆年间大名鼎鼎的藏书家、目录学大家,继宋代赵明诚之后的又一金石学大家。官至桂林府同知,只可惜在岭南任职期间,长年累月奔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染上瘴气,不幸英年早逝,年仅49岁。李文藻一生著作等身,有《岭南诗集》8卷,《南涧文集》、《毛诗本义》、《南北史考略》、《濮雅》、《青社拾闻》、《饾饤录》、《隶补》、《南北史考略》、《国朝献征录》、《齐谚》、《粤谚》、《师友记》等数十种,金石学著作有《泰山金石考》12卷、《益都金石考》4卷、《金石书录》4卷、《山东元碑录》1册、《云门碑目》1册、《尧陵考》4卷等,此外他还主持或参与编纂了大量的地方志,其中的《历城县志》和《诸城县志》被列为全国名志。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