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慰王公诞辰982周年回归故里感慨而作
◇ 李森
先生故里是何处?
叫人考证得好苦!
查阅典籍十余载,
临淄青州难决裁。
而今有幸破难题,
求得真相昭世知。
先贤本是青州人,
家居西门洋溪旁。
撰著渑水燕谈录,
惠泽士林美名扬。
籍贯误判临淄邑,
学界不疑成真理。
历史如此不公正,
离乡背井近千载。
史册终归要秉正,
让我请您还家来!
作者自注:王辟之(1031年——?),北宋文史学家,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官至忠州(今重庆忠县)知州。疑窦初生2000年,为何在《渑水燕谈录》中声称范公亭“最为营丘佳处”的北宋“齐国营丘人”王辟之被学界断为临淄人而非青州人呢?王氏究系临淄人,还是青州人,抑或家居青州的临淄人?一波三折陷迷茫。于是不惮时日,在力求穷尽文献中关于王辟之的所有史料后,撰成两万言论文《把青州人和他的书还给我们——〈渑水燕谈录〉作者王辟之里籍新考》、《王辟之行实考》、《青州赤子王辟之》,得出新结论——王氏并非临淄人,亦非家居青州的临淄人,实乃益都土著。“齐国”者,青社也,青州也;“营丘”者,益都别名也,于此非指临淄;“渑水”者,洋溪也,南阳河之谓也。至此,我国学术界一直视王辟之为临淄人以及临淄长期据有《渑水燕谈录》这一文化资源的历史误会可休矣!随着王辟之回家,《渑水燕谈录》著作权归还青州,成为青州人撰写并传世的唯一一部大量记载青州史事的北宋笔记名著,由此揭开了我们对该书的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真青州文化之幸事!今后我们述及青州历史人物,应给予王辟之一席之地。建议《青州市志》修订时,为这位北宋乡贤立传。同时敦促出版《渑水燕谈录》多达二万余册的中华书局,再版时更正这一错误。毫无疑问,学术研究并非仅是成果和效益的追求,而更应该是严谨求实精神的体现。

明万历商浚校半壁堂刻稗海丛书本《渑水燕谈录》正文

中华书局点校本《渑水燕谈录》封面(与欧阳修《归田录》合刊)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