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蓑这位在
青州有着广泛影响的知名人物,但在众多的志书中却没有记载他的生卒年代,也不知何许人士,对此,笔者便对其进行了研究,了解到了一些情况,现简述如下:
文献记载
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雪蓑,不知何许人,无姓名,浪游东土。居青州者数年,善作大字,诗亦豪放,人以其言貌似吴人,问之曰:“汝吴人耶?”曰:“是”;“苏州人耶?”曰:“是”。举动诡怪,好谈玄理,嗜酒饮无算。人为娶妇,纳之而不与交。与之钱物衣履,遇贫者即与之。醉辄箕踞嘲骂王公,或取困辱,亦不为意。作方丈大书,浓渖数斛,信手飞洒,倏忽而成,矫健有势。今云门山石壁上多其遗迹。能弹一弦琴。后去不知所终。
李开先《雪蓑道人传》记载:雪蓑者,乃一狂妄简傲人,谓之道人,则非人。心实无他,而恶之者则以为有意。见人长揖拜,即据上坐,虽王公长老亦不之让。士人以其喜施舍,疑为贵骄公子。善染翰,疑为中书舍人。知音律,能蹴踘、疑为飘风子弟。问其家世,则秘不以告,而疑者转深,讥者益重。予与之交厚,独得其实。为之传其大略,于以释疑解嘲云。雪蓑姓苏名洲,无字,号雪蓑道人,每大书及诗词后,作“冒雪披蓑”手押,奇古骇观。原河南杞县人,徙居唐县。伯父名百当,以卖酒为业。雪蓑年方十一、二,随之度日。肆中偶有一人醉卧而毙,告于上司,上下使用,遂困穷逃散。雪蓑也落落无所依。恃其颖性,学一事则精一事。而字画、弹琴、蹴踘、歌唱,皆可居海内第一流。作半笔片纸小画,亦差可人意。后极口淡内外事,津津涎唾俱出,自负有独得处,是亦狂妄之一端。但见人或病或贫者,即施药出财以救济之。常被人连累,监禁七八月,得释则拱手别去,不出一怨言。人有侮谩之者,亦不较也。所作多生硬奇怪,或杂里中常谈,或出方外异语。以其入小学读书,止数月即弃而云游,足迹且半天下。高洁不染尘埃,疏放难拘礼法。善搭配古董和制药材。戏谑调笑,有足动人者。人多馈之美衣服钱物,旋即散之。朝不复为暮计,况暖预为寒忧耶?醉后高歌起舞,更有风韵。只是玩世不恭,人难亲近耳。古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谚谓:“有一长则有一长之毛病”。雪蓑有四长,宜其病多,往往得罪于人也。予尝断之曰:虽涉狂妄简傲,终是异人也。较之长心病狂者,则大有间矣。年龄七十有四,久不东游,未知无恙否?传之作,意欲存其人,不但释疑解嘲而已。
清道光《章丘县志·流寓》记载:苏洲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依开先而居,为其门客,前后约两年许。
清光绪《临朐县志·杂记》记载:明嘉靖间有道人徜徉沂山、冶水间,不知何许人,亦无姓名,常雪中披蓑而行,人以“雪蓑”呼之,遂亦自名雪蓑,举止怪谲,好谈无理。嗜酒饮无算,或赠以钱物,衣服,遇贫者即与之。醉辄箕踞,嘲骂贵人,或取困辱亦不为意。诗尚豪放,善作草书。沂山仙客亭、冶泉铸剑池皆存手迹。体势飞动,见者诧为仙笔。
故事传说
雪蓑,因冬季披蓑衣行走,人称为雪蓑子,明朝嘉靖年间,流寓山东青州、莱芜、章丘等地,与青州的冯惟敏、莱芜的董空壶、章丘的李开先结为挚友,其故事传说很多。
雪蓑在青州居住多年,他“举动诡怪,好谈玄理,嗜酒无算。”且能弹一弦琴。好心人见全一人鳏居,生活不便,就为之娶妇,他也不反对,但结婚后,从不与妻子一起生活。人们看他生活拮据,经常送给他钱财衣物,但是,他又常常把这些东西随手送给穷人。他狂放不羁,喜欢喝酒,醉后“辄踞嘲骂王公。”别人对他谩骂侮辱,他确毫不在意。
雪蓑善于书法,尤其喜欢“方丈大书”。每次写字,总是准备好数斛浓墨,信手飞洒,倏忽而成,矫健有势。因而青州民间流传着许多雪蓑书法的故事,最为知名的便是“雪蓑献寿戏衡王”。传说明代,镇藩青州的衡王朱祐楎大摆宴席,庆贺寿诞,并宣称贺礼最珍贵者坐首席。寿宴即开,大批文武官员、豪绅贵族纷纷携带厚礼,蜂拥 而至,可无人敢称礼重而登首席。这时衣着褴褛的隐士雪蓑空手而至,登堂入室,坦然在首席就坐。众人皆问,雪蓑的寿礼在哪里?雪蓑用手向南一指,说“愿王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人们抬眼望去,见云门山峭壁上出现了醒目的大“寿”字,衡王细细观看,其大“寿”字中的“寸”,尚缺一“点”。衡王刚要责怪,雪蓑不慌不忙,取来绸缎半匹,卷作一团,在墨缸一蘸,信手抛去,直奔大“寿”,恰好补上这一“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衡王也对雪蓑刮目相看。其实,传说归传说,实际这个“寿”字的真正作者是衡王府的内掌司冀阳周全,云门山“寿”字左方的题名写得很清楚:“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
雪蓑云游章丘百脉泉,遇上了挚友李开先的孙子约雪蓑去见祖父,雪蓑力辞,问孙子说:“你爷爷近日可好?”孙子答:“好是好,就是胡子白了。”雪蓑说:“生老病死,无人可脱,回去告诉你祖父,明天把胡子染了,就好了。”孙子回家如实相告,李开先点了点头。第二天吩咐管家备些酒菜,命全家人集于堂前,尽情吃喝谈笑,大家欢聚一堂。饭毕,李开先命家人抬来棺材,置于正堂。子孙们愕然。李开先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众人闻言大惊,不知所措。有的哭泣跪问原由,李开先说:“我的好友过门而不入,让孙子转告要我今天染胡子,染者,污也,污胡者,‘呜乎’也。”说罢命子女们帮自己穿戴挺当,对着镜子笑一笑,然后自己躺进棺材,瞑目静思,未几溘然而逝。
清代文人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一书中,也记载了雪蓑的故事:“雪蓑道人苏洲,尝游巴中。嘉、隆年间游历下,往来淄川、益都,人以为仙。诗文奇妙,无尘俗语。尝自作联曰:‘雪里披蓑,寒动一天星斗,云间补衲,暖回大地阳春。’善作大字,龙蛇飞舞。龙洞大殿前有雪蓑碑记,作狂草,署名曰:‘五湖散人兼三十六洞天牧鹤使者’。衡王诞日,于南山石壁大书‘寿’字刻之,中间横画可以卧人。石壁绝高,不知当日何以运笔。”
雪蓑遗存
雪蓑的书法极佳,在青州的遗存有多处,其中在云门山就有多处留下的墨迹,其中在云门山上著名的有“神在”、“超尘离梦”、“鬼斧神工”、“卧豆岩”等。
雪蓑为云门山题写的“神在”,为云门山第二大字,字径约1米,与大“寿”字相邻。该字在摩崖之上镌刻而成,笔墨饱满,架构矫健,古拙浑朴,挥洒自如,矫若惊龙,一气呵成,尽显狂放流姿之美,可谓神来之笔。游人往往不经意间抬首便见二字,悠然之情畅然于心,恰似“敬神如神在”之意。此石刻展现了雪蓑无与伦比的书法功底。其形神兼备的书法风格,赋予了“神在”二字不可比拟的意像境界。
雪蓑在云门山另一处字是“鬼斧神功”。这四个字位于云门山洞南端内侧悬崖之上,云门洞贯穿南北,终年灵气回旋,烟雾缭绕,世称“云门仙境”。游人至此,穿洞而行,凉风习习。至洞口豁然开朗。面对群山,不禁慨叹此洞浑然天成,有如鬼斧神工,雪蓑四字题于洞顶之上,落笔沉稳,大度严谨,气势磅礴。四字镌刻手法精湛,浅条虽不流畅,却甚是灵动活泼。使四字严谨的气势与表现的意境在统一中得到平衡,各字间的笔画转折与接触处,雕刻轻灵。四字形象地表达出书法的自然意境,笔画的粗细各异,展现出古拙无伦的磅礴大气。
“超尘离梦”四字位于云门山洞外,与“鬼斧神工”相比,其内涵包含有更多的生命哲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讲究“安身立命”,提倡处世先立人,立人而后建功立业。许多古代名人在晚年往往看破红尘,遁出世俗,谓之“超尘离梦”。雪蓑其人一生放荡不羁,率性而为,深刻领会此中真谛。他既能挥毫泼墨,吟诗颂词,铸千古文章,但又不修边幅,四海为家,尝尽人间百味,可谓由工到极,处至不工,返璞归真。“超尘离梦”四字飘逸灵动,清奇瑰丽,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之感,表达了雪蓑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概叹,表现了他欲驾九天之祥云,乘风而去的潇洒情怀。
云门山上还有“蓑老卧豆岩”五字,这五个字位于山阴西边石阶路侧,字径20厘米,笔法轻巧灵动,在一处内凹的石壁,下方有块仅容一人侧卧的石龛。写这字时,雪蓑正游览云门山,逢天下大雨,雪蓑侧身在石龛下避雨,因地方太小,雨水还是把他的半边脑袋淋湿了。雨过天晴,友人让雪蓑信笔写下了“蓑老卧豆岩”五字,别人不解,问其含义,雪蓑笑而不答,指指自己的脑袋,别人恍然大悟:“頭”的半边淋湿了,去掉了“页”字,就剩下“豆”字了。
在莱芜棋山有古寺,乃道家云游之地,寺前有碑,刻“玄之又玄”,是雪蓑书。意取老子《道德经》:“常天,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雪蓑一生曾多次应试不第,后来看破红尘出家为道,他游遍历山水,后在莱芜棋山隐居修道,这日,他乘酒兴,取来文房四宝,面对棋山奇景,取过大笔略一沉思,写下了“玄之又玄”四个大字。
据《冯惟敏年谱》记载:是年春,(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雪蓑由章丘至临朐冶源访冯惟敏。四月,应惟敏之请,在冶泉(老龙湾)边盘石之上写“铸剑池”三个大字,字径尺余,左边题款“天下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池。为海浮山人索、雪蓑渔者并题,戌申岁麦月×日也”此石刻现存于临朐老龙湾。
雪蓑的书法,不论大小,都用笔空灵,脱略形变迹,颇得《石门铭》三味,人称半仙体。雪蓑还善于绘画,青州博物馆至今保存有雪蓑的十二条幅狂草书法和水墨画《松鹰图》,该书画均恣意飞洒,气象宏大,笔墨奇诡,意趣深渺,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不朽诗篇
《青州明诗抄·卷四》记载:苏洲,河南杞县人,自号三十六洞天牧鹤使者雪蓑子,其《题云门山陈抟洞》诗云:
野宿石床类洞天,蓑衣脱放海东边。
夜深睡熟白云起,不管龙来榻下眠。
《胡山兀坐》诗云:
人对青山山对人,不知谁主与谁宾。
猛然谷里一声笛,唤出梅花陇外春。
《七绝二首》诗云:
一
跨鹤归来不记年,洞中秋水绿依然。
紫箫吹彻无人见,万里西风月满川。
二
半百黄牛五十玄,登山对月晓风寒。
儿童与我浑相识,摘得梅桃代酒酸。
牟愿相《小澥草堂集·雪蓑子传》记载:雪蓑子,殆贤而隐者欤。或曰仙人也。前明嘉靖时人,善草书,颓然天放,亚于张长史。与莱芜董空壶交。空壶死,雪蓑题铭碑在,又为诗二首书于碑之后,遂去,不知所之,诗云:
题董空壶碑二首
一
济药怜贫夙世音,高情相类野人心。
还思八拜天医显,一别十年岁月深。
血泪流成江上草,茗茶化作古交吟。
尘埋大吉无人见,惟有空壶听我琴。
二
独抱瑶琴傍古赢,恸思贤弟两交情。
采艺献水为浇奠,见月招魂代石铭。
谁料好怀归去早,独遗衰朽望长陵。
写诗无限伤心泪,空竞心神动太清。
据《冯惟敏年谱》记载: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冯惟讷升任河南布政司右参议,分守河北道,冯惟敏与雪蓑于河南共城(今河南省辉县)与冯惟讷会面,午日酒店,冯惟讷写《共城午日酬雪蓑见访作》一诗曰:
十年不见苏耽面,千里相逢宁子城。
岂有龙舟酬令节,即看鹤驾慰山灵。
泉通碧海供重钧,石倚苍穹待勒铭。
遥忆客星惊太史,紫微光映少微明。
雪蓑,名苏洲,自号雪蓑、雪蓑子、雪蓑道人、雪蓑渔者,八都散人、五湖散人兼三十六洞牧鹤使者,明代河南杞县人。生卒与冯惟敏、李开先挚友大体相同,大约在1510年—1580年左右,一生未仕。年少时移居山东曹县,随其伯父卖酒为生,后因官司逃散,当时才11岁。雪蓑极为聪颖,学无不会,每学必精,作字、弹琴、蹴踘、唱歌均首屈一指,擅长写大字,字迹龙蛇飞舞。曾游历巴中。嘉靖、隆庆年间游访青州、临朐、莱芜、历下、章丘,与冯惟敏、李开先、董空壶郊游来往于章丘、青州之间。雪蓑,尊崇道教,迷信方术。又被人们视为“神仙”,但他并非“神仙”,他是凡人,是与冯惟敏、李开先、董空壶一样的有文化成就的文人,只是他的文化素养、处事哲学、世界观高于一般人。对他的历史评价,笔者无权评说,只好用他的自作诗作为总结:“雪里披蓑,寒动一天星斗;云间补衲,暖回大地阳春。” (冯振河)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