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固城是青州的古城,这里曾作为帝都,出过两个皇帝——慕容德、慕容超,这也是山东历史上唯一出过皇帝的帝都。关于慕容德和慕容超,《晋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内容多有相似之处,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作者略作整理,以白话文叙说事情经过。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十六国时南燕创建者。公元398—405年在位。鲜卑族。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人,又名备德,字玄明。慕容皝少子。慕容儁时,初封梁公。历幽州刺史、左卫将军,慕容时进安北将军,改封范阳王,迁魏尹。与慕容垂共败晋桓温于枋头(今河南浚县西)。燕亡入秦,历张掖太守、奋威将军。淝水之战后,从慕容垂反秦,任车骑大将军,复封范阳王。历侍中、尚书令,迁司徒。慕容宝永康元年(396),任使持节、都督冀兖等六州诸军事、冀州牧,镇邺,屡败魏师,宝遥任为丞相。三年,自称燕王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摄帝位,置百官,改称元年(398)。史称南燕。二年,攻灭齐郡太守辟闾浑,取广固城(今山东青州西北)为都。次年,即帝位,建元建平。建平六年(405年),册立侄子慕容超为太子,同月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献武,庙号世宗。
慕容德广固称帝
在山东第一个称皇帝的是慕容德,是个鲜卑族人,鲜卑族人怎么跑到青州做起皇帝来了,这里有必要先交代一下背景。五胡十六国时,整个中国大地处于纷乱状态,拓跋珪建立的北魏政权迅猛崛起,慕容垂建立的后燕与北魏之间几经攻伐,最后后燕惨败。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慕容垂死后,儿子慕容宝继位。拓跋珪趁后燕新君继位政局不稳之际,遂率大军40万攻打后燕,一举攻取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县),慕容宝逃往龙城(今辽宁朝阳),后燕名存实亡。这时,慕容氏一族唯有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尚有一定实力,他官居车骑大将军,被封为范阳王,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北魏军队夹胜利之余威,乘势攻打邺城,慕容德兵少将微,寡不敌众,不得不于建安二年(398)率文武兵将、邺城百姓4万余户向滑台(今河南滑县)转移。还未到达滑台,就听说滑台守将已降北魏,慕容德处境非常艰难,何去何从,一时难以决断。
此时的慕容德已在众人拥戴下成为燕王,并以燕王代行帝制。他问左右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谋臣张华的意见是:攻取彭城(今徐州),那个地方是楚国的旧都,南北通衢,战略要地,可以作为成就大事的根本。北地王慕容钟等则主张攻占滑台。而尚书潘聪则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首先指出彭城、滑台二地不宜为都的理由。他说:“滑台四通八达,周围有魏、晋、秦等国虎视眈眈,很不安全,而且这个地方无险可守,并非建立国都的好地方。”彭城虽战略位置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作为都城不行,那地方土旷人稀,地平无险,东晋又把这里看成是命根子,去夺必有惨烈厮杀。而“青齐之地,沃野千里,民多地广,左有富海之饶,右有山河之固,……地形险峻,可谓用武之地,若占据青齐,定都广固,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慕容德听取各方面意见,又让算卦先生算了一卦,最后采纳了潘聪的建议,进军青齐。燕军一路势如破竹,青齐郡县望风而降。占领琅琊郡时,徐州、兖州前来归顺的人达到10万多。这时,慕容德派人劝说东晋镇守广固城的刺史辟闾浑投降,辟闾浑不从,慕容德便派慕容钟率2万大军围攻广固城,辟闾浑见大势已去,携妻弃城逃跑,被燕军追至莒城斩杀。隆安三年(399)八月,慕容德进入广固城,占领“左有负海之饶,右有山河之固”的青州地区,定广固城为国都。次年(400)正月,慕容德在城之南郊举行大典,更名备德,尊称皇帝位,改元建平,正式创立南燕国。
建都广固后,慕容德礼贤下士,听纳忠言,斥退那些阿谀奉承、投机取巧之辈,同时,与当地汉族地主、土豪建立良好关系,提拔有才能的汉族人进入权力机构,以此笼络人心,此举赢得好评,许多河北豪族为躲避北魏的迫害,也纷纷迁徙青州。慕容德还采取了许多富国强兵措施。他建立学官,培养人才,选拔公卿以下子弟和二品士门200余人为太学生,每月初一,亲自到太学考察学生成绩。派人到商山(今淄博市东北)去开发铁矿,兴办炼铁业。又派官吏到乌泽(今寿光大家洼)管理盐务,增加税收。整顿全国户口,劝喻农桑,养兵厉甲,广农积粮,并建立起一支步兵37万、车3.7万乘、铁骑5.3万的强大军队。
慕容德壮心不已,不想据青州自保,想进一步向南发展。正当他准备南征时,突然染病,卧床不起,不得不暂时罢兵。义熙元年(405)二月,慕容德病死,在位6年,终年70岁。死后,作棺材10余具,夜间从四个城门运出,埋入山谷之中,而虚葬东阳陵(今青州市妇幼保健院以西,北关大街与三合街相交的十字路口略偏西地带),谥“献武皇帝”,庙号世宗。后人一直不知道慕容德的真实坟冢在哪里。
刘裕灭燕平广固
慕容德死后,他的侄子慕容超继位。当年,慕容德家族及诸子皆被北魏杀害,但慕容德的一个侄子慕容超幸免于难。慕容超隐姓埋名,装疯卖傻,流落民间。当他听说自己的叔父在青州自立时,千里迢迢,费尽周折,赶来青州。相见之后,慕容德甚是喜欢这个侄子,便立他为太子。对慕容超的所作所为,记载多有贬损,大体有这么几大罪状:一是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二是用人存在问题。重用幸臣公孙五楼等,排挤慕容法、慕容钟、段宏等宗室元老;三是随意用兵,结怨邻国。义熙五年(409)慕容超曾派骑兵劫掠宿豫(今江苏宿迁市),抢来2500男女以补充宫廷乐伎。
刘裕攻灭南燕进军路线图
409年,东晋大将刘裕上表请求率师北伐,进击南燕。慕容超与群臣商量对策,公孙五楼建议:“应该坚守大岘关(今临朐穆陵关),铲除庄稼,坚壁清野。敌军远道而来,粮草跟不上,求战不得,一月之内,就可以战而胜之。”慕容超不听,说:“敌军远来疲劳,一定不会长久;诱使他们过大岘关,我以数万铁骑攻之。不愁不破敌军。哪有先损坏禾苗庄稼,自己削弱自己的道理!”于是,放置少量兵马守大岘关,派左军段晖、辅国贺赖卢率步骑5万,屯兵临朐。
刘裕大军顺利通过大岘关,向临朐步步进逼。慕容超亲率4万大军赶到临朐增援,并令公孙五楼夺回大岘关,公孙五楼夺关不成,战败而返。慕容超紧急调兵遣将,两军鏖战于临朐城南,战至天黑,仍难分胜负。还是老辣的刘裕棋高一筹,派出一支精锐,绕道攻击临朐,城中疏于防备,顷刻陷落,段晖战败,被晋军所杀,慕容超逃回青州广固城,紧闭城门,准备长期固守。刘裕大军乘机围困广固城,并派兵扫清外围。
410年,慕容超求和,愿称臣割地,以大岘关为界,献马千匹,刘裕不答应。攻城并非一帆风顺,刘裕先是派人堵塞五龙口,南燕国军民都长脚气病,苦不堪言。慕容超亲自登上城门,朝群臣于城上,杀马以飨将士,给文武百官升级晋爵,以鼓舞士气。刘裕招降南燕国将领张纲,让他制造攻城器械。先是制造攻城“冲车”,车上有屋,屋子上包上兽皮,并能投掷石头,城上弓箭对其无可奈何。又设计制造飞楼、悬梯、木幔等多种攻城器械,居高临下,优势渐显,城内渐渐不支,出降者不断,南燕尚书悦寿遂开门投降。慕容超眼见大势已去,率数十骑出城逃跑,被刘裕擒拿。刘裕当面审讯,慕容超神色自若,不发一言。被送东晋都城健康(今南京市),被斩,时年26岁,在位6年。南燕国就此灭国,仅存12年。
南燕灭国原因分析
从许多资料记载来看,南燕灭国主要是慕容超昏聩无能所致。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丧国之君总是有罪。后世人往往用很多假如来否定决策者当初的做法,你就是有一千张嘴也难以说清,谁让国家毁在你的手里呢!公道来说,慕容超有他的短板和弱点,对丧国也负有一定责任,但如果把罪过都推到他的头上,确实不太公平。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广固城地里位置不占优势。
这里作为一个省会城市还可以,但作为一个国家,向外扩展,进而统一天下,实在太难,历史上也从未有人做到过。它东临大海,向东发展,缺乏战略纵深,可谓进无可攻,退无可退。向北发展,燕京一带过去多为少数民族占领,他们擅长马上作战,打起仗来凶猛剽悍;再说,那个地方地旷人稀,过去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此地用兵,只能说有硬骨头啃,无大便宜赚。只有向西和向南发展两条路可走,但这两条通道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通的,向西入主中原当然最好,因为谁都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可问题是,这么好的位置,绝不会虚位以待,一定是有实力更强的“强人”“大宛”把守;向南发展必须占领徐州,这可是全国五大兵家必争之地,想从这里分得一杯羹,无异于与虎谋皮,险仗、恶仗是免不了的。不扩展,坐守一隅,等于坐以待毙;扩展,向那用兵都难有奇效。是进亦难,守亦难。
南燕国建国初期,国家相对稳定,其实这和大环境有关。后秦与南燕表面上是友邦,那是由于有其他政敌的存在,“螳螂”不敢捕“蝉”,只因“黄雀”在后。周边的大国北魏、东晋“家里”都有一摊子事可忙活,北魏内部正在争权夺利,政权不稳,急于巩固,再说还要与后秦抗争,无力东进;东晋更是忙得一滩糊涂,内部中央与方镇间荆扬之争难分难解,孙恩、卢循起义震撼三吴八郡,也不可能北伐。但是,到了义熙五年(409),形势已经大不相同。当时,虽然北魏内部正陷入权力之争,无暇东顾,但东晋却有了灭燕余力。孙恩、卢循起义失败,刘裕消灭了桓玄,掌握了东晋实权,急于利用对外用兵的胜利来提高个人威望。于是,国力日渐衰弱而又不断在东晋边境进行骚扰的南燕,便成了理想的讨伐对象。
其次,综合实力对比南燕处于劣势。
这从三个方面可以说明:一是决策指挥者才能不在一个档次,刘裕从一个底层士兵做起,通过征战杀伐屡立战功一步步提拔上来,身经百战,打过许多险仗恶仗,作战经验丰富,战术智慧高超,应变能力过人,而慕容超是个没有经过挫折和磨难的青年小伙子,根本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两厢比较,立分高下。二是军队战斗力不在一个档次。南燕建国后,十多年对内对外都无战事,士兵相对懈怠,而刘裕的军队,要么对外用兵,要么对内平叛,几乎天天都在打仗,无论是战斗经验、战场纪律、战术素养、意志品质,都是相对较强的。三是国力支撑不在一个档次。打仗打的是物资粮草,拼的是综合国力,东晋是大国,物资粮草相对充足,而南燕是个小国,小国的财力不足以支撑打大仗、打持久战,而一国吞并另一国的战争并不是小打小闹,一蹴而就,而是举全国之力的持久矿战,最后拖垮的自然是财力较弱的一方,从战争一开始,败局的天平就已经倾向南燕。难怪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生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在读了《南史》卷一《宋高祖本纪》时,独居匠心且概括性极强地作了六字点评:“守大岘亦无用”。在毛泽东看来,“守大岘”只不过是一时的战术,即便慕容超采纳了公孙五楼的建议,扼守大岘,这或许还能抵挡一时,求得苟延残喘,但不会影响战争的最后结局,即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战争的胜负不是一时一地的较量,而是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
第三,二世皇帝不好当。
从秦朝的胡亥,到隋朝的隋炀帝杨广,再到明朝的朱允炆,都是二世皇帝,都没得到善终。他们不是被资深近臣控制,就是被功勋大臣逼退。二世皇帝不好当,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没有建立权威。新皇帝刚刚继位,资历浅、政绩少,说话不好使,决策难落实。就拿守大岘关来说,慕容超的战略战术也未必就错,历史上,“诱敌深入”“半渡而击”“关门打狗”取胜的战例还少吗?好的策划和谋略是要靠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来变现的,如果下面的人在执行环节上讨价还价,敷衍应付,甚至消极对抗,就会使执行力大打折扣,制定的战略战术再正确也白搭。二是都想享受特权。跟着先皇打天下的许多功臣都健在,他们的想法是,天下是我们提着脑袋打下来的,现在相对太平了,就该享受一下,因此,依功卖老,巧取豪夺,自高自大,都想把自己置身于法外之地,不受约束。对这些皇室宗亲和功勋元老,年轻皇帝还真不好办,下手过重,怕落个“兔死狗烹”的罪名,引起众多有功之臣不满,反弹的结果会使皇权受到威胁。倘若听之任之,失之过宽,又会乱了社会法度,引起民众怨恨和不满,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统治根基,导致国家灭亡。三是都想过把皇帝瘾。皇帝人人都想当,只是时机不成熟,一旦环境有变,人的想法也会变。新皇即位正是稍纵即逝的天赐良机,那些不甘屈居人下又功劳很大的野心家,便窥视皇权,蠢蠢欲动,伺机篡位。南燕国慕容法、慕容钟等一批人策划谋反就是一例,这次内部夺权,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很多功勋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迫出逃,等于自己捅了自己一刀,内讧内耗加速了自身灭亡的脚步。
公道来说,慕容超虽然年轻,但他并不是糊涂蛋,他有他的长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有四大可取之处。第一有容人之量。有一次朝会,慕容超问封孚:“自古到今的帝王中,朕可与谁相比?”封孚回答:“桀纣之君”。桀纣是历史上最坏的两个皇帝,这句话放在谁头上都受不了,何况是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而慕容超又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正是一点就爆的血气方刚年龄,但他以大局为重,硬是压住自己的火气。第二具有民本情怀。刘裕大军北伐,攻占下邳、琅琊后,慕容超召集手下商量对策,大将公孙五楼说:“应该坚守大岘关,将周围粟苗毁掉,坚壁清野,敌人远道而来,粮草不继,求战不得,旷日持久,寻机歼之。”慕容超说:“敌军远来疲劳,势不能持久,诱敌深入,我以数万铁骑攻之。哪有先损坏禾苗庄稼,自己削弱自己的道理!”应该说慕容超的战略战术也没有什么问题,历史上“诱敌深入”“关门打狗”“半渡而击”取胜的战例并不少。慕容超体谅百姓难处没有错,错的是思想不统一,执行力不够坚决果断。第三体恤下属。广固城坚守战打得异常惨烈,持续了三个多月(有的说八个月)。慕容超亲自登上城门,朝群臣于城上,杀战马以飨将士,以鼓舞士气。从刘裕攻下广固城屠王公以下3000人的举动来看,打广固城确实使他付出了惨重代价,如果不是慕容超深得下属拥护,谁会如此卖命地死守城池?恐怕早就像李自成进北京一样,仗还没打,守城的人就“杀牛羊,备酒浆,打开城门迎闯王”了。第四临危不惧的气度。据《晋书》记载,刘裕拿下广固城后,数次对慕容超问询,超一无所言。送建康(今南京市)斩之,超神色自若,并无所惧,这哪像一个二十几岁的孩子所应有的气度!
慕容德一生东征西杀,血战疆场,江山得来实属不宜,想来他不可能把这件大事当儿戏,轻率行事,随便找个接班人,他一定会慎重考虑,仔细权衡,在慕氏家族中托付一个信得过的人。慕容超这么年轻就有这些优秀品质,这应该就是慕容德委以重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