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之名有古今之分,有地域和行政区划之别,或为都、为路、为道、为郡、为府、为县……而今天我们所说的青州,是山东省辖县级市,其市域基本与隋唐以来的益都县范围相当;古青州指的是九州之一,或者说是清朝以前之青州,其名称及辖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过诸多变化。青州有悠久的历史,12年国都、1065年省治、1606年郡府治、2200多年县治。“金字塔”式的治理权柄几乎都让这座城市经历了,她见证了整个山东半岛几乎所有的行政区划演变,为能生活在这样城市而倍感骄傲。
先秦时期的青州
上古时期的青州地区相传被爽鸠氏、季则氏、斟鄂、斟灌、逄伯、薄姑、莒、纪诸国所据。青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青州为九州之一,书中提到:大禹治水后,把全国地区分为九个区域(《汉书·地理志》载: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禹平水土,更置九州)。青州即渤海至泰山之间这片土地,此时的青州是地理学家确定的地理区域名称,而非行政区划,因此,只是大体范围而已。《尚书禹贡》为青州扬名作了最早的宣传。
春秋战国时代青州属齐国(齐国领域《齐太公世家》记载,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今临朐东南大岘山,北至无棣今河北盐山南),齐都城先在营丘后迁临淄。也就是说,今青州在当时还不是政治中心。
秦汉时期的青州
秦统一六国后,秦置三十六郡,今青州属临淄郡,当时青州范围内只有村落并无城池。西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败田横,地入汉。在今青州市境内置广县城(前204—311年),侯国,属临淄郡。这是青州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中央因直接管理一百多个郡国难度较大,设立刺史部,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青州刺史部”便是其中之一,但此时的刺史部只是监察区域,地方政区仍为郡县两级制。刺史部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刺史地位和待遇也都比较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中纪委每年派人到地方考核、督察干部,然后将考核督察结果上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青州刺史部有六郡三国,即齐郡、东莱郡、北海郡、济南郡、平原郡,千乘郡、淄川国、高密国、胶东国。现青州域内的“广县城”,隶属齐郡。
东汉末年大乱,刺史逐渐操持行政权,遂转变为一州的行政长官,地方行政也随之形成了事实上的州郡县三级制管理。青州刺史仍然管辖今山东东部和北部地区,领域比西汉扩大,今海阳、青岛一带海域由徐州刺史部划归青州刺史部。据《后汉书·郡国志》载,青州刺史部辖齐国、北海国、乐安国、济南国、平原郡、东莱郡等,当时的齐国包括广县、临淄、西安、昌国、临朐等,齐国治所在临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州
三国两晋南朝政区正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管理。延康元年(220年)曹氏代汉,有十四州,曹魏在州之上设五个都督区,青徐都督区、扬州都督区、豫州都督区、荆豫都督区、雍凉都督区。甘露四年(259年)青徐都督区分为青州都督区与徐州都督区,青州都督区直至魏末。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可知,此时的青州辖北海郡、东莱郡、齐郡、济南郡、乐安郡五郡。齐郡统辖临淄、西安、昌国、般阳、广饶、东安平、益都、临朐、广县、新沓、新汶、南丰等。也正是在此时期“于今寿光县南十里益都城置益都县”,益都县新置,属齐郡,齐郡治所在临淄(今临淄东北),青州治所广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载)。
西晋全盛时,太康元年(280年)有青、徐、荆、扬、交、广、司、兖、豫、冀、幽、平、并、雍、凉、秦、梁、益、宁19州。青州都督区治临淄,此时的益都归乐安国,广县属于徐州东菀郡。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大将曹嶷“尽陷齐鲁各郡县”,被任命为青州刺史,因临淄城无险可守,便在今青州市境内尧王山南侧筑一新城,名曰广固城,废广县并入临淄县,把青州、齐国、临淄(今临淄)县三级政府迁到这里。广固城的建设成了青州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自399年慕容德据广固,定南燕国都,从此,青州有了南燕国(399—410)十二年国都之说。这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都城的地方,原本不起眼的青州从此开始了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高光时刻。
东晋南朝疆域以宋初最大,宋初都督区多承晋末格局。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筑东阳城(410—556年)。这时的青州下辖齐郡、高密郡、乐安郡、平昌郡、北海郡等,其中齐郡统辖益都、西安、东安平、般阳、广饶、昌国、临淄。义熙十四年(418年)东晋统辖十五州,当时青州称作“北青州”,治东阳城,包括齐郡、济南郡、乐安郡、高密郡、平昌郡、北海郡、东莱郡、长广郡。齐郡统辖临淄、西安、东安平、般阳、广饶、昌国、益都。
469年,北魏攻陷东阳城,北魏据山东后,在今山东境内设置青州、南青州、齐州、光州等。青州包括齐郡、北海郡、乐安郡、渤海郡等,治所东阳城。齐郡统辖益都、临淄、昌国、西安、安平、广川等。当时南青州辖境相当今天山东省沂源、沂水、五莲、莒县、蒙阴、沂南、日照、莒南及诸城南部等地。南青州属侨州郡县,是因青州领地陷没,政府在广陵界内(今天扬州广陵区)用青州地名设立的行政单位。政府仍保留其行政区名称,寄寓他地,且设官施政,统辖民户。
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后来的南阳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撤临淄、剧、广川等县,地入益都,移益都县(今寿光市南)治所移到东阳城。辖区包括今临淄、寿光南部、昌乐一部。
隋唐、五代及宋元时期的青州
开皇元年(581年)的青州包括山东中部和东部地区,有四州青州、光州、齐州和胶州。青州领齐郡、高阳、乐安郡,而齐郡领有益都、昌国、广饶三县。大业三年(607年),撤青州改为北海郡。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北海郡治所在青州,其辖区比南北朝又有扩展。北海郡统辖益都、临淄、博昌、寿光、临朐、营丘、千乘等,益都县境缩小。青州、北海郡、益都三级治所都在益都(今青州)。
唐初沿用隋制,武德二年(619年)将北海郡改为青州。武德四年(621年)置青州总管府,统辖青州、齐州、淄州、密州、登州、莱州、沂州等,而青州有益都、临淄、博昌、临朐、寿光、北海、千乘等,比南北朝时期又有扩展。总管府、青州、益都的治所均在益都(今青州)。贞观元年(627年)依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分为10道,山东黄河以南属河南道,以北属河北道。天宝元年(742年)青州改为北海郡,隶属河南道。当时河南道包括青州北海郡、淄川淄川郡、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宝应元年(762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来青州后被封为平卢淄青节度使,统辖青、淄、齐、密、沂、海、登、莱、德、棣、曹、濮、徐、兖、郓十五州,自此青州始有“平卢”之称号。
北宋时期推行三级行政建制,于州县之上设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天下分十五路,京东路包括十六州二军即青州、密州、齐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郓州、济州、单州、濮州、淮阳军、广济军等,而青州统辖六县,益都、寿光、临朐、博兴、千乘、临淄。京东路治所先是广济军,真宗后分驻青州、郓州,熙宁七年(1078)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京东路确定后,所辖区域变动不大。京东东路、青州、益都的治所都在益都(今青州)。
金代时,京东东路改为山东东路,山东东路统辖益都府和济南府以及潍州、密州等十一州,益都府统辖益都、临朐、乐安、寿光、博兴、临淄等县。山东东路、益都府同治益都(今青州)。金天会九年(1131年)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东阳城颓废,治南阳城,自此府县并治一城。同时还管理山东路兵马,下辖益都、寿光、临朐、临淄等7个县。
元朝先设山东行省治益都,撤销后设益都路总管府,统辖8州21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临朐、临淄析出。至大二年(1309年)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驻青州,统辖益都、临淄、临朐、穆陵。治所仍然在益都(今青州)。
明清、民国及抗战时的青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益都路改为青州府,治益都,今青州,省会治所。洪武九年(1376年),宣布废除行中书省制,改设承宣布政使司,移治济南府。自此承宣布政使司衙门由青州迁到济南,济南取代青州自西晋末以来山东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山东中心由青州迁到济南。清初沿用明制,山东省统辖济南、青州十一个府、96个县。(1734年)青州府统辖11县,面积稍小于明朝。同年新设博山县,析益都县西南境孝妇、怀德二乡(含颜神镇)归博山县,今市北境属寿光县。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废府存县,益都县隶属于胶东道。益都县境域与清末同。1925年属淄青道,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废道直属于山东省。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域内除益都县外还有益寿县、益寿临广四边县、淄河县、益东行署、益临县、青州市等县级政权,以胶济铁路为界分属渤海区、鲁中区。1938年1月日军侵占益都城,中共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当时境内同时存在中共、国民党、伪政府三种政权。
1939年10月,成立益都县政委员会,辖原县境胶济铁路以南地区。益寿临广四边县行政办事处管辖原益都铁路以北地区及原寿光五区、临淄二区,广饶二区等。1940年成立益北行署、益东行署,益东行署数月撤销。1941年,益临淄博四县联合办事处管辖原益都铁路以南地区及临朐、淄川、博山各县部分地区。1942年又改为四县边区行政办事处,1943年改为淄河县。1944年撤销并恢复益都县,辖原益都铁路以南地区及原临朐马庄、章庄、石沟河、闵家庄一带,并在县西北以及邻县边区成立益寿临广四边县行政办事处,辖原益都铁路以北弥河以西及原寿光龙泉区(南五区)全部及静山区(四区)三元孙一带数村。1945年8月日军投降,鲁中军区设立青州市,与益都县、益寿县同时并存。1946年国民党攻占益都县。
解放后的青州
1948年3月,青州城重新解放,华东局、华东军区及山东机关迁驻青州,青州再度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7月成立益临县,统辖原益都弥河以东地区及原临朐尧山、柳山、营子、龙岗一带。8月恢复青州建置,1948年原临朐方山区划归益都,原属益都县淄河以西地区包括南仇、南术、蓼坞等村划归淄博特区。1949年4月山东军区在青州成立,后迁往济南,6月昌潍地委、昌潍军分区司令部驻青州城,后迁往潍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州市、益都、益寿、益临同时并存。其中益寿县隶属于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益都、益临两县隶属于山东省直属昌潍专区,且益都县为专署驻地。12月撤销青州市并入益都县。1950年山东省调整行政区划,昌潍专区保留但专署迁驻潍坊,同时益寿县也划归昌潍专区。1952年6月益寿县撤销,并入益都,抗日战争前原属寿光的北阳河、何官、张楼等45村并入益都,三元孙等23村仍归寿光。原属广饶彭家等二村归益都,同时益临县撤销,原属益都县郑母、谭坊一带仍归益都,原属临朐尧山、柳山、营子、龙岗一带仍归临朐,尧沟一带27村划归昌乐,益都方山区归临朐,形成今青州市市域。1958年10月撤销临淄县,全县并入益都县。1961年10月又析出。
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都县,改为青州市,原行政区域不变。“青州”再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祝福青州一路好走。 (李继武)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