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敌后抗战,发动群众,建立了无数抗日队伍。在益北平原曾经成立了一支抗日队伍,名称为“八路军鲁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由临朐、益都两县人民子弟组成,成立并驻扎于当时的抗日根据地东朱鹿村。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制造卢沟桥事件,悍然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要求山东党组织迅速动员组织人民,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准备开展游击战争并创建根据地,独立自主地担当山东抗战的责任。
1937年9月,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整个华北地区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要“注全力于游击战争,借着红军抗战的声威,发动全华北(包括山东在内)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在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下,各级党组织在日军大举入侵、立足未稳之际,抓住时机,领导发动了多次抗日武装起义,抗日烽火在全省各地燃烧起来。其中杨国夫在清河区领导着八路军鲁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廖容标在泰山莱芜一带领导着第四支队。马保三在寿光建立了第八支队,广饶县共产党员延春城、吕致斋、吕乙亭等在广饶延集一带组建50余人的第九支队。
1937年秋,益都籍的共产党员陈锡德、陈洪来受党组织的委派,到临朐城南、城西一带宣传抗日主张,并与李逸民、陈福太、傅绍冉、张毅清、高奋等联络,酝酿组织成立抗日武装。
1937年冬,临朐县的共产党员吴祝存、窦长祥、衣洪志、高奋、李逸民等以“互济会”的名义秘密串联,收集了部分枪支,分头在城西、红庙子王舍、柳子、大峪等地拉起抗日武装。
国民党临朐县蒋峪区中队在驻地西洞子村被国民党九支队刘同敬部围袭后,蒋峪区区长兼区中队长刘斗辰收拢余部30余人,退到龙门乡夏家台子村,临朐县辛寨镇大峪村“互济会”会员王风五和他有亲戚关系,与他联系后,毅然决定参与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1938年3月24日,临朐县衣家庄、福山集、赵家楼、红庙子王舍、大峪、柳子等地的互济会员共100余人,携带枪支弹药,汇集于临朐县夏家台子村,宣布武装起义,始称“临朐县人民抗敌自卫军”。
因周边环境日伪势力强大,敌众我寡,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不几天,临朐人民抗敌自卫军在共产党员吴祝存、衣洪志、高奋等人的率领下,决定由夏家台子出发向北挺进,到寿光参加马保三司令员领导的第八支队。途经益都境内时,又汇合了益都县的部分农民武装。队伍到达益都县东朱鹿村时,通过益都县委得知第八支队己去胶东,支援人民创建胶东革命根据地,追赶不上了。吴祝存、衣洪志、高奋带领队伍找到了驻扎在东朱鹿村的益都县委书记李云鹤同志,向他汇报了队伍的创建和组织情况。
李云鹤看到战士们多是从农村刚出来的,无军事素养,武器装备又差,继续东去担心战士们在路上遇到挫折,甚至发生预想不到的事。李云鹤说:“你们不要东去了,现在到处发展壮大抗日力量,驻莱芜的廖容标司令员是四支队,我们建立十支队。”并鼓励战士们说:“支队不论大小,都要尽力发展壮大。这里是八支队创建基地,有群众基础,南靠临朐,便于联络进行扩军工作。”实践证明,李云鹤的分析是对的。半个月的时间,益都、临朐两县前来参加者有二百多人。
1938年4月5日,益都县委书记李云鹤、宣传部长胡维鲁在东朱鹿村召开骨干分子会议,将临朐、益都的抗日队伍合为一体,宣布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公推李云鹤同志为司令员,刘斗辰同志为副司令员。司令部设政治部、参谋处,下设五、六、七三个中队,一个特务中队。
各级负责人员名单如下:
司令员 李云鹤
党代表 胡维鲁
副司令员 刘斗辰
政治部主任 吴祝存
参谋长 王范之
特务队队长 刘鹤年
五中队队长 衣洪志
六中队队长 王清涟
七中队队长 杜吉甫
部队的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
口号是: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血战到底!
任务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
十支队夜间常到铁路旁锯倒电杆收拾电线,有时伏击铁路上巡逻的鬼子兵,搞得敌人惶惶不安。1938年5月4日,李云鹤率十支队和抗日救亡团数百人,前往胶济铁路杨家庄火车站沿线破袭铁路。任务完成后,同群众一起将电线杆、电线、道钉、夹板等物资带回东朱鹿村。
十支队成立后,司令部设在东朱鹿村陈铭圃家西院。一个月后,司令部决定调两个中队去口埠驻防。这次调动,一是为了减轻东朱鹿一带群众的负担,二是开辟新的防区。我军两个中队到达口埠后,驻扎在口埠完全小学院内。国民党驻寿光保安十五旅旅长张景月当天派代表前来和我军联系,讲了一些欢迎友军到此地驻防和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话。其实这是假的,张景月派人来的目的是刺探我部队情况,稳住我军的脚跟,待机吃掉我军。当时我军对敌人的这一阴谋诡计,未能识破,还认为刚到新防地,情况不熟悉,将计就计,暂时搞好友善关系。因此,思想上麻痹大意,没有严加防范。1938年5月15日夜间,天下着雨,张景月派了一个营的兵力突袭我军营地,夺去我军岗哨的枪支,冲入院内,卡宾枪朝宿舍内猛烈射击。我军队员正在熟睡中,不能组织还击,当场打死打伤我军队员十多人。敌兵冲入宿舍内,抢去长短枪六十多支和物资一批。有六人突出重围,其余队员被俘。在另一个院落,王凤五等人边还击,边从后窗跳出,才得脱险。雨还在下着,天还未亮,王凤五等十余人飞奔东朱鹿防地向支队司令员李云鹤汇报了情况。李司令员命组织精干队员40人前去口埠接应。同时组织担架,搬回我伤亡队员。敌人对我军进行袭击后,立即返回原驻地。当我军的接应部队到达口埠时,敌已完全撤走,我军将伤亡队员用担架接回,那时部队医药缺乏,更无医院,遂将负伤同志转移外地治疗。
十支队司令部遗址陈铭圃家房子
十支队遭受这次重大损失后,敌张景月部连续不断地对我军进行袭击,已不能在口埠一带驻防了。鉴于当时的情况,我军把部队整编为三个中队。为了保存力量,发展壮大抗日武装,根据中共清河特委的决定,部队转移到临淄县境,撤销十支队番号,编入李曦晨、李人凤领导的“三大队”。李人凤任大队长,刘斗辰任副大队长,李云鹤调清河特委工作,胡维鲁任益都县委书记。至7月,“三大队”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十团,继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浴血奋战。
李云鹤(1894.9—1969.1.22),号卫华,原名郑鼎、郑家仁、曾用名秦波李醒潮、李梅村。安徽省金赛县郑家院墙村人。1923年10月参加革命,1925年春,经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李云鹤入党之后,党组织派他到河南省工作,1926年调任中共湖北省委特派员。1928年5月,中央派李云鹤去河南省工作,1931年中共河南省委调李云鹤任开封市委书记,1938年1月起,开始任中共益都县委书记,后兼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司令。1938年6月,调任中共清河特委统战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中共华东局农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联络部部长等职。1949年2月随大军南下,任皖北行署副主任兼统战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李云鹤任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部长、安徽省政协第一副主席,曾被选为安徽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69年1月22日含冤离世,终年74岁。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安徽省委及时对李云鹤给予平反昭雪,国家民政部向李云鹤的遗孀蔡荣同志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刘斗辰(?—1939.2.3),临朐县刘家营村人。原名刘升云,字斗辰,有的书上写作刘斗臣、刘斗忱。刘斗辰原系南京国民政府临朐县民团蒋峪区区中队中队长。1938年春,日军侵入临朐县境,刘斗辰奋起抗战,率所部30多人加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十支队,并任支队副司令员,在原益都县七区、八区一带开展游击斗争,破坏敌人交通,袭击日伪据点。5月底,遵照中国共产党清河区指示,十支队合并入临淄三大队。刘斗辰改任副大队长。7月7日,三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第十团,刘斗辰任副团长兼第三营营长。1939年初,刘斗辰率十团三营活动在益都县阳河两岸,为了粉碎日军的分进合围,他连续行军、战斗20余天,行程近800华里。1939年2月26日,刘斗辰和教导员赵子谦,率领三营在益七区杨家营村开展抗日工作,突然遭到来自益都、寿光、临淄三县的一千多日伪军包围。刘斗辰和赵子谦立即指挥部队反击,利用村庄作掩护与日本鬼子激战一整天。是夜,他们兵分两路突围。赵子谦带一路从杨营村西南方向,借助一片坟地掩护,向赵家庄方向突围成功。刘斗辰带一路,从村庄东北方向,向吕村郇方向突围。在战斗中,刘斗辰被敌机枪击中胸部壮烈牺牲。刘斗辰牺牲后埋葬在益都杨家营,1941年遗骨运回临朐刘家营,埋在村东北角老茔,学大寨时,茔地整为平地。现临朐烈士陵园有他的名字。
胡维鲁(1904—1980),原名胡受卿,河北省蓟县人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益都县整理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益都县委书记、山东省边防局局长兼海防总队政委等职,1959年因病休养。
吴祝存(1911.5—1970.6),又名吴广成,青州市弥河镇赤涧村人。曾任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第十团第一营教导员,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新编第一营教导员(营长冯毅之),临朐县府秘书,临朐县副县长,沂山专署副专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行政处长,山东省委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杜吉甫(1906—1981),原名杜祥庆,临朐县杨善乡福山集村人。1925年于济南正谊中学毕业后,入山东省武术传习所受业。后在寿张县和临朐县任中、小学教员。1938年3月,他带领家乡附近的青年到夏家台子村集合,参与组建了临朐县人民抗敌自卫军。不久,自卫军与益都县的抗日军队会合,编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他任七中队队长。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入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高干训练班学习。历任连长、作战参谋、营长、团参谋主任、团参谋长、副大队长、鞍山市兵役局局长、旅大市民政局副局长、旅大市人委视察室视察员和旅大市政协委员等职。
衣洪志(1904—1941),临朐县城关街道衣家庄村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毕业于山东省立第四师范。1932年由段亦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益都太公庙民团兵营地下支部书记。是年8月,山东省委指示益都发动武装暴动,衣洪志任城区指挥,这就是山东省著名的益都县“郑母暴动”。暴动失败后被捕,押入济南国民党监狱,在狱中坚贞不屈。“西安事变”后被中共党织营救出狱,返回临朐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继续投入组织抗日救亡活动,秘密收集枪支弹药,于1938年3月在夏家台子集结举行武装起义,遂即加入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衣洪志任五中队队长,在口埠驻防时遭敌人袭击,衣洪志指挥突围受重伤。不久,十支队编入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十团,衣洪志先后任连长、副营长、营长,参加了著名的太河反顽战、遭遇战、突围反击战等重大战斗。1940年春调抗大一分校学习,编入抗大一分校三期一队,并担任队长。1941年7月,在“肃托”中,被冤杀。
高奋 (1919—1956),原名高启节,临朐县赵家楼村人。193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族兄高启云帮助下建立县内最早的中共村支部并任支部书记。1938年3月24日,高奋带领本村和邻村的数十位青年农民,参加了夏家台子起义,参加了八路军鲁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同年12月,受党派遣,他带领部分战士返回临朐开辟抗日根据地,加入临朐县独立团(后改编为独立营),任中共临朐县委委员、军事部长、独立团七连指导员,转战在临朐、临淄、博山一带,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10月,他率临朐独立营,配合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参加五井战斗。1940年夏,临朐形势恶化,党政机关转移,高奋受命率领20余名战士返回临朐开展武装斗争。是年12月,高奋担任益都县大队教导员并代理中共临朐县委书记。1943年9月,中共临朐县委改称中共临朐县工委,临朐县政府、临朐县大队相继成立,他任工委书记兼县长、大队长。1948年3月后,任中共鲁中三地委委员、财委副书记、副专员,负责淮海战役支前工作。1949年,任山东干部大队长(金华专署专员)、代理政委,随军南下。1950年2月,高奋任浙江省委纪律检查处处长。1953年6月,调任上海华东医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1954年4月,任上海市委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王范之(?—1938),又名王乐标,临朐县柳子村人,早年曾任国民党临朐县警备队队长,1938年参加夏家台子抗日武装起义,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参谋长。1938年5月,十支队在口埠受挫后,部队思想混乱,参谋长王范之趁机分裂队伍,策动逃跑。经上级批准,“三大队”派人将其处决。
刘鹤年,生卒不详,临朐县蒋峪人,参加了夏家台子起义,担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特务队长。
王清涟,生卒不详,临朐县城关镇下石埠村人,参加了夏家台子起义,担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六中队队长。 (郭映雪)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