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是《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古九州之一,“海岱惟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地为肥沃白壤。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青州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多处可圈可点的历史文化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下面为您盘点青州部分文化遗址,了解岁月痕迹背后那些不灭的文化故事。
萧家庄遗址
该遗址在青州城东15公里,谭坊镇萧家庄西北,弥河东岸。遗址长宽各约500米,高出地面3米,文化层2.5米左右。1965年秋发现试掘,出土龙山文化时期的陶觯、石铲、石刀、石凿、石锛,商代的铜钺、骨铲、锦簋等。还有西周至汉代的部分遗物。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郝家庄遗址
该遗址在青州城东10公里,黄楼镇郝家庄西1公里,弥河东岸。遗址东西约250米,南北约100米。1981年发现,1983年发掘,出土一批陶、石、骨器。证明是龙山文化晚期和岳石文化中晚期遣址,是自发现岳石文化以来,山东省已发掘的同期遗址中唯一能分期断代的一处。出土文物被定为岳石文化郝家庄类型,编入1985年《中国考古年鉴》。
桃园遗址
该遗址在青州城东北10公里,东夏镇桃园村南。是山东省发现的第二处北辛文化遗址,也是青州市迄今发现的最古的文化遗址,1977年发现。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50米。东为弥河故道。遗址分四层,第一层耕土,厚0.5—1米;第二层深灰土,厚0.15—0.75米,内含龙山文化时期陶征;第三层浅灰土,厚0.3—0.5米,内含大汶口文化类型陶片;第四层仅见一灰坑,内有北辛文化遗物。出土的器物标本有北辛文化时期的来沙褐陶鼎口沿、鼎足,大汶口时期的钵口沿、漏形器等陶片,龙山文化时期的齟、鬻、罐、杯、壶等,还有商周时期的鬲、簋、豆等。
臧台遗址
该遗址在青州城区北18公里,何官镇臧台村北。1979年发现,1981年—1984年调查。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1200米,文化层厚3米以上。遗址西南角有一大型夯筑台基,名臧台,高约15米,台基东西、南北各150米左右。遗址西北角另有一台,名马陵台,台基南北约120米,东西约80米,高约6米,呈南高北低三层台阶状。两台相距1200米,中隔东台后村。两台均为三次分层夯筑:一为始筑,土质单纯,未发现遗物;二为整修,时在战国;三为重修,时在汉代。
在臧台西北角出土大型石块300块。每块长、宽、高均60厘米左右,为大型建筑基础。出土的陶器有大汶口时期的鼎足,龙山时期的篮纹陶罐、鼎口沿,商周时期的鬲足、盔形器,春秋时至汉代的豆、盆,还有大量的筒瓦、板瓦、花纹铺地砖、花纹壁砖、素面半瓦当等。
凤凰台遗址
该遗址在青州城北20公里,何官镇杨家营村东500米处。1979年发现,1984年挖掘。遗址东西宽150米,南北长300米。中心部位有一城基,城墙南北长270—280米,东西宽172米,墙体厚9—13米,残高2米左右,南墙有6米宽的城门缺口。城内南半部有24000平方米的大型活动面,北部为大型夯筑台基,现名凤凰台。发现有建筑群基础与大型粮仓基础。出土文物有刮削器,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鼎、陶鬻、三足盘,有商周的素面陶鬲、盔形器、陶簋,有春秋时期的罐形豆、彩绘陶壶、彩绘陶豆,陶井圈等。
广县城遗址
广县城建于西汉初年,故址在今市区西南楼楼山北麓下圈村周围,东邻瀑水涧,西邻南阳河。广县,是商“奄”、周“丰”的故地,汉初设县。汉高祖功臣召欧被封于此,食邑2600户,为候国。经考古工作者勘探,古广县城南北约400余米,东西约500除米,占地面积大致400亩。大约仅能容纳几百户居民,主要居住着召欧的家族及其属官、奴仆等。
关于广县城是否是汉代青州的治所,历代都有争议。《益都县图志》考证说:
《水经注》:“阳水,径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齐乘》云:“汉置青州刺史,不常所理,郦氏之说非也。”按:《齐乘考证》主郦注,而黜于氏,人多从之。考《通典》:“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循行部,录囚徒,考殿最。”《潜邱札记》:“西汉刺史乘传车,无常治,不比东汉。”检今本《汉书·武帝本纪注》:“作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然以杜代之说证之,“有”字必“无”字之讹。师古注本:“应劭,汉官仪。”劭,东汉人,当明汉制,则于氏固未尝误。潜邱阎氏盖犹得见《汉书》善本耳。郦氏所指,或刺史按部所居,如今所谓行馆耶?《续六书通》所收汉官印有“单车刺史”,则《通典》所云“周行郡国、无常治所”者,信而有征矣。
看来,广县城曾经是“刺史按部所居,如今所谓行馆”,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曹嶷筑广固城,广县并入临淄县,县治广固城,广县城址湮没。广县城前后存在了515年。广县故址曾有一尊高3米、重4吨的东汉石人,称”跪姿石俑“,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山东省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有复制品。
广固城遗址
广固城旧址在今城区西面,尧王山前1.5公里,东濒北阳河,面积大约1平方公里,为前赵刺史曹嶷所建。当时,兵戈不息,战乱纷起,曹嶷见临淄旧城不便据守,便新建广固城。“有大涧甚广,因以为固,故曰广固”。把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迁入城中,成为海岱之间最大的都会。曹嶷筑的广固城,面积太小,只供官署、屯兵及官吏家眷居住,称小城或内城。而众多的士族、百姓、商贾等则居住于城外,跨越北阳河两岸,形成外城,或称大城。大城的面积大约不少于2平方公里。如遇到战事时,外城军民迁入内城据守。如慕容德攻广固城,东晋守将辟闾浑迁8000余户入守广固城内城。
南燕国定都广固城后,设燕都尹。此时广固城十分繁荣,居户有数万之多,仅鲜卑、胡、羯等少数民族有3000余户,还有大量的河北望族及其家丁、部曲。皇室及王公贵族居住内城,广大士民百姓仍然住外城。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城为平地。广固城作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存在了100年。
东阳城
东阳城旧址在今青州城区南阳河以北、尧王山路以南。东晋大将刘裕灭南燕后,留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羊穆之便在南阳河北岸东阳陵另筑东阳城。今南阳河古称阳水,北阳河古称浊水,新城因在浊水之“东”、阳水之“阳”,所以名之“东阳”。
当时的东阳城东西长而南北狭,面积大约有2至3平方公里,比广固城内城要大许多。不仅有各级官衙、兵营,也居住士民百姓。东阳城继广固城后仍为青州、齐郡、临淄县的治所。北齐天宝七年(556年),北齐政权调整区划,扩大县的规模,益都县的县治从今寿光城南迁入东阳城。宋代以后,东阳城遭战火破坏,地方官衙多迁入南阳城,遂逐渐成为南阳城的北郭,明清时称为北关。
南阳城
对于南阳城的始建时代,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北齐废东阳城,迁筑于阳水南,为南阳城。”但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南阳城始建年代还要早,大约形成于北魏。北魏时期,青州无大的兵革,人口繁衍增多,东阳城难以容纳。熙平二年(517年),北魏重修东阳城时,便在阳水之南修南郭,这就是最早的南阳城。因在阳水之南,故称南阳城。
到北齐时,南阳城已形成很大规模。隋唐时期,南阳城发展迅速,规模超过东阳城。所以,当时的青州总管府、青州都督府和平卢淄青节镇等军事机构皆驻南阳城。北宋末年,东阳城毁于战火。因而从金朝开始,益都府署、转运使司等行政机构也迁到南阳城。唐、宋、金、元数朝,青州城规制宏伟,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元代李璮割据时,曾迁数十万军民入城据守,由此可见青州古城的规模。
明朝建立后,对全国各地的府城、县城,规定标准进行重修。此时,青州的南阳城也得到大规模的修筑。整修后的南阳城,“增崇数尺,垒石甃甓”,加大高度,砖石筑城,城墙高12米,护城河宽12米,城西、城北依托南阳河,雄伟壮观。城四周绵延长达13里,设四门,每门双层,中有瓮城。南门叫阜财门,东门名海晏门,北门名瞻辰门,西门名岱宗门。从高处俯瞰,如卧牛形状,所以,南阳城又俗称“卧牛城”。
青州府署遗址
明清青州府衙门,位于南阳城东北,即今蚕场一带。明朝初年,青州府署原设在城内西北,即元益都路总管府。明洪武五年,下诏建立齐王府,知府张思将府署迁往城东南。洪武十四年,知府周彦皋又将府署迁到城东北处。府署经历代知府多次修建,规模宏伟。据记载:“前为大门,再进为仪门,为正堂,颜曰‘至道’。后为川堂,为印堂,颜曰‘希范’。堂后有亭,建题名碑。后为正宅,久圮。”康熙三十八年,知府张连登重修。并写有《重修青州府治记》,记载:“以三堂旧址为判牍室,缭垣数堵。堂后,构室七楹。稍东北瓦砾场也,芟除之,为室亦七楹。又东厢北为槐荫轩,楹凡五,以接宾僚。东北有石台焉,葺新之。南北为室共四十有四,东西内外为室共六十有三,其因旧补苴者,举不在数,庖湢之舍,廥积之所,骑射之场,刍牧之厩,靡所不创。”府衙正堂前为戒石坊,东西两厢曹吏房。仪门外东为土地祠,循夹道向东,再向北是同知署,西北为经历厅。
益都县署遗址
明清时期的益都县署,位于“城东隅近北门”,即今市政府大楼处。该处原为晋朝的燕行宫、金国的统军司、元朝的普照寺。益都县署在元朝之前,治东阳城,地址无考。从元朝始,移入南阳城。县署的规制,据《益都县图志》:载,“前为大门,稍进,为仪门,为戒石坊,为正堂、为退堂,各五楹。后为县宅,前堂后寝,寝后有楼,亦各五楹。正堂前翼,以曹吏房左右,各若干间。堂东为库,西出为典史宅,久废。其南为狱。仪门东,为土地祠。祠后,为县驿。”县衙经过知县张镐、张舜臣、胡宗宪、何廷锦、张贞观等人的多次修缮。
青州府学旧址
府学俗称府文庙,旧址在今偶园街西侧农贸商品市场。府学的整个建筑为圣庙与学校合为一体。四周宫墙环列,中为棂星门,前有二石坊,左石坊题刻“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右石坊是“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向北即为大成门、大成殿,殿内供奉孔子像;左右分别是名宦祠和乡贤祠,列历代政绩显赫的职官和地方的名人贤士;大成殿后即是书房、教室、住房等设施。府学设教授、训导等官员。办学规模为生员定额80人。
益都县学旧址
县学俗称县文庙,在青州“城东北隅海防同知署左”,即今青州宾馆故园附近,其规制与府学大同小异。“中为先师庙,东、西列两庑,前为庙门。门之东为敬一亭,亭后为启圣祠。门外为棂星门,前为泮桥,桥南为大成坊,门之右为学门,学门内为名宦祠,乡贤附内。由西庑后,达于明伦堂,旧有‘博文’‘约礼’二斋。堂之后为教谕宅,左、右为二训导宅,号舍居东庑后。”县学建于明初,先后多次修缮。清朝康熙年间地震,大部损坏,知府陶锦、知县吴鼎重新修建。办学规模为定额40人,另外还有初入学者,称附学生(预科生),无定额。今遗址内仍存有《重修益都县学碑记》。该碑立于道光年间,通高200厘米,宽85厘米,厚25厘米。碑首4字,碑文506字,字径3厘米,正楷书写,字迹秀丽,镌刻细腻。碑文内容丰富,它详细记述了青州历史的教育变迁,对研究青州历史的教育发展有重要价值,是一份难得的宝贵资料。
明清试院遗址
旧址位于东门之内的卫街,又称考院,即今原青州二中校址。明初为布政分司,万历年间,按察司副使高第、知府王家宾等改为云门书院。此后,省城学使来青州组织考试,就在此举行。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知府夏一凤、陶锦先后修葺。雍正以后,此处为学使按临考试之所。其规制是:“大门南向,稍进,为仪门,为正堂,为‘梦愚堂’。为后堂二,各五楹门三楹。后堂之旁,有东、西堂,前有东、西厢,皆三楹。‘梦愚堂者’顺治十三年,督学施润章所题额也。前有廊覆甬道,其东,别一院为庖厨,西为书吏舍。正堂之前,为号舍,各若干楹。仪门外有官厅,西向大门外中军楼,东西向两辕门皆南向。”
名贤祠
又称“十三贤柯”,在青州一中松林书院院内,明朝成化年间,知府李昂奏请立祠,祀寇准、曹玮、王曾、庞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弼、欧阳修、吴奎、赵抃、张方平、刘挚13位宋朝名臣。其规制,据陈鉴《记略》载:
匾其楣曰:“名贤祠”。前为两斋,左曰“思齐”,右曰“仰止”,以为致斋之所。缭以周垣,而门其中。垣之外复为二轩,左曰“藏修”,右曰“游息”。延四方有学行者居之,以为师。檄属邑子弟知乡方而愤孤陋随者,教育于兹。
社稷坛遗址
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封建时代,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青州的社稷坛原在府城西北五里,明朝初年,移到城内矮松园。清朝康熙年间,知府陶锦重新移到城外东南,“为神舍五楹,周以缘垣,建以门坊”,并写有《新建社稷坛记》,其位置在今云门山进山石坊以东。
关帝庙遗址
祭祀蜀将关羽,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传统,也得到官府的认可。明清时期,青州关帝庙旧址在参将署东,即青州原电视台附近。
文昌祠遗址
在道教传统中,文昌帝即文曲星,掌管考试、文章、学问,因此得到历朝历代文人学士的尊崇祭祀。明清时期,青州祭祀文昌君的场所有三:一是梓潼庙,在“城西门内迄东”,与关帝庙毗邻,即原电视台西侧,冯溥等人皆进行过修缮;二是文昌宫,在“城东北隅会流桥北”,即今青云桥下东侧;三是文昌惜字祠,在“城东隅清凉寺后结兴馆内关帝殿之右”,建有文章阁,即今国家税务总局青州市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大楼一带。
八蜡庙遗址
旧址在今城区八蜡庙街,青州一中南侧。供奉地神、农神、田神、虫神等八位与农事有关的神。明代知府杜思所建,并撰写碑文。清朝乾隆、道光年间,相继重修。
城隍庙
城隍,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青州的城隆庙原在城西北隅龙兴寺东,明朝初年,知府张思问将庙移于西门外南阳河北岸,即今老公院村南,此庙一直保存到清末。后来,又在“城内西南隅齐世子废府”建新庙,位于今青州一中院内西北。
圣水龙祠遗址
志书载:“在城东九里圣水庄,有泉二浤,自平地涌出,祈雨辄应,因立祠泉上,不知所始。”该祠旧址在今东圣水村,明清时期,多次修缮。
尧王祠
也称尧庙,故址在今青州市区西北尧王山。始建年代无考。郦道元《水经注》引《从征记》记载:广固城北3里有尧山祠,尧帝巡狩,登此山,所以叫尧山。尧庙在山的左麓,坐西朝东,建筑修整华美,尧王的图像严肃端庄,穿戴整齐。《南史》记载,南齐名臣崔祖思,曾随青州刺史垣护之入尧庙,庙内还供奉苏侯神,崔护之说:“唐尧圣人而与苏侯神共坐,今欲正之何如?”崔祖思曰:“使君若清荡此坐,则是尧庙重去四凶。”由是诸杂神并除。
庙祠原在山顶,毁废后建在山麓。自郦道元以后,历代都曾重修此庙,今皆不存。宋朝范仲淹曾到此留《尧庙》诗一首: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亦致薰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姜太公庙
姜太公建立齐国,得到后世尊崇,唐明开元年间,始建太公尚父庙,尊太公为“武成王”。宋朝真宗年间,追谥齐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并令青州立庙,管仲、晏婴配享,并勒御制赞于碑,其文曰:“桓桓尚父,王佐之雄。玉璜协兆,黄钺成功。四履业茂,七政教崇。式增懿号,永振清风。”庙址原在东阳城,元末毁于兵火,明朝改建于西南隅城隍庙前,即今青州一中院内西南。
雪宫遗址
旧址在青州城里察院街,相传是战国时期齐宣公见孟子处。孟子,名孟轲,是孔子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曾经到齐国拜见齐宣王,宣传儒家学说。齐宣王认为他所说的道理“迂远而阔于事情”,不用,而用孙子、田忌之徒,“以攻伐为贤”。孟轲只好退而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明代陈经有《游雪宫》诗:
霸王离宫乐事休,旧时明月几经秋。绮罗销歇金波在,歌舞萧条桂影浮。松柏当年嗟北海,黍离千载忆西周。齐宣邹驺轲俱尘土,古殿荒台起暮愁。
表海楼遗址
表海楼又名表海亭,俗名望海楼。旧址在南阳河北岸,万年桥附近。表海亭取意《左传》“世胙太师,以表东海”,为纪念姜太公而建,不知创自何代。到北宋,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文人骚客常常登楼望远,赏玩山水落石出,把酒临风,寄托情思,多有纪游诗词。范仲淹曾登此楼,作《表海亭》诗: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栏即舒眉。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欧阳修知青州时,有《表海亭》诗:
望海高亭古堞间,独凭危栏俯人寰。苦寒冰合双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髀肉已消嗟病骨,村醪犹可慰愁颜。颍田二顷嗟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宋朝曾布也有诗:
表海风流旧所闻,青冥飞观一时新。山河十二名空在,簪履三千迹已陈。极目烟岚九霄近,满川楼阁万家春。由来兴废南柯梦,且喜登临属后人。
北宋末年,表海楼毁于战火,仅存古台。明朝成化年间,青州知府李昂移建于今北关镇武庙西街。
王曾故宅
亦称宰相府,咸丰《青州府志》记载:“王沂公故宅在府城东门外棘儿巷。旧有鸭脚树一,柯干甚古。树东南有井,其水甘例。相传,皆沂公宅中物。”其位置即今粮食市街附近。清乾隆年间曾在此立石,刻“宋宰相王文正公故宅”,现不存。
水磨亭遗址
旧址在青州城之东护城河边,久废。欧阳修知青州,很多时间用于寄情山水,赋写诗文。他在府衙边建了一个“山斋”,作为静养之处。也经常外出观赏青州的美丽风光。一次,他料理完公事,来到城东的水磨亭,吟诗一首:
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荫百啭莺。载酒未妨佳客醉,凭轩仍见老农耕。使群自有林泉趣,不用丝篁乱水声。
久病厌倦,出城郊游,看到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不觉心情舒畅;新荷出水,飞鹭成双,乔木成荫,莺歌鸣转,美景目不暇接;与好友对饮几杯,微醉后欣赏山林野趣,小桥流水,农家乐事,确实自有一番情趣。
四松亭遗址
旧址在今城区西南隅,心寺街南。原为明代衡王府的花园,名“紫薇园”。园内有6棵古松,北二株“长髭”,俗名油松;南四株“身白,叶似针,有籽”。相传为宋朝所栽。清朝初年,衡王府被毁,紫薇园成为民宅,两株被伐,存四株,后有谢姓乡绅建“四松斋”。清咸丰八年,毛永柏任青州知府,再次辟为花园,名“四松园”,建有厅堂轩舍,并在古松下建亭,沿用“四松亭”名。园内古松肃穆,亭轩清雅,为时人品茗饮酒,弈棋作诗的幽静之处。今四棵古松皆不存,园址也再度废为民宅。另外,清朝益都知县张槃慕四松之名,将法庆寺内一株古松移至西门外顺河楼,此树十分奇特,一干分为四枝,远观,状如四棵松树,张槃建“四松亭”,并树石碑记之。上世纪80年代,在范公亭公园顺河楼旁重建“四松亭”,四角各植松,并铭碑记之。
凝翠楼遗址
故址在南阳城东门里,今东门街后司巷一带。金国占领青州后,设立山东行省,在南阳城建山东统军司,建筑富丽堂皇,名“海岱楼”,取威镇海岱之意,楼下有荣镇、中和二堂。东门外护城河上的桥,亦称“海岱桥”。元代,东门内外为商贾云集之地,日趋繁华,“海岱楼”更名为“凝翠楼”,为达官贵人赏乐游玩之处。元末毁于战火。明朝,在原址西北改建。楼上悬唐钟,该钟是龙兴寺的遗物,为唐代天宝年间铸造,因无翅,俗称为“铎”,高八尺,口径三尺,色彩灿丽,翠色欲滴,并铸有铭文四十行。铎的铸造工艺精湛,撞之,声音洪亮清越,尤其在清晨,钟声缭绕,幽邃深远,让人遐思无限。“凝翠晓钟”也成为青州名胜。后来,凝翠楼毁,该铎被迁往万年桥南的玄帝观,玄帝观也改称“铎楼庙”。该铎于1953年移交山东博物馆并保存于今。
软绿园遗址
明朝礼部尚书赵秉忠的别墅,故址在今市区的市民休闲中心一带。《李焕章文集》记载:“青州城东北隅,一望弥漫,水次为赵尚书软绿园,其亭石、草树、池沼、台榭结构断异,而名人题句、画图出人意表。尚书以大魁官极品,其门人一会状、二榜眼、一探花,余在馆阁者数十辈,皆往来执经问字于其间。斯园也,较之平泉午桥为盛。”赵秉忠的府第建于青州东关,同时建别墅,名软绿园。园内亭石草树,池沼台榭,结构新颍,并题刻有许多名人的书画、诗词。软绿园规模宏大,水势弥漫,所以有“十亩林塘学士居”的赞誉。赵秉忠曾赋诗《东郭别墅》,记述自己退休后归隐软绿园的生活:
负郭新耕季子田,栖迟丘壑已经年。云连北海天齐外,树绕南山地镜边。蕉梦未能忘畎亩,樗材自合卧林泉。草堂潦雨初收后,读尽南华秋水篇。
五龙口
具体位置不详。据《水经注》说:“浊水,东北流,径广固城西。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四周绝涧,阻水深隍。晋永嘉中,东莱人曹嶷所筑也。水侧山际有五龙口。”其位置当在北阳河上游。而嘉靖《青州府志》图中则标在南阳河上游云门山与驼山之间。根据文献记载,古代曾将南阳、北阳二河人工沟通,五龙口或者即是两河会合处。五龙口在古代战急史上有重要意义。后赵石虎攻打曹嶷所筑的广固城,“望气者以为渑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必当陷。石虎从之,嶷请降。降后五日,大雨雷电震开。”此后慕容恪攻打段龛,久攻不下,又塞五龙口,而段龛投降。不久,五龙口又被大雨雷电震开。刘裕攻打南燕慕容超,有人建议再塞五龙口,“旧基犹存,宜试修筑”。刘裕从之,慕容超及城中男女皆患脚气,病者大半。终于城破被杀。清朝安致远写有《五龙口诗》:
暖日轻风惬快游,登临转爱夜情幽。残曛客散珠鞭影,好月人吹玉笛秋。书乞秦庭谋未失,兵来岘口险全休。金刀铁马空遗恨,锦树青霞总暮愁。
淘米涧
位于今青州城区驼山南路。据志书记载,此处有南朝刘善明故宅,刘善明曾在此设粥棚救济灾民,有饭客鼓、淘米涧。刘善明家人笃信佛教,设佛堂,是龙兴寺的前身。
圣水峪遗址
圣水峪遗址位于青州市弥河镇上院村村西。遗址三面环山,为两山脉之间谷地,其西为龙门崮,东部为上院村占压,南临青山,北依松林,圣水河自前流过。
圣水峪遗址三面为高山环绕,植被茂密,物产丰富,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遗址处两山之间,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背风而向阳,适宜耕作,是一处理想的古代人类栖息地。
遗址平面形状呈不规则三角形,长处约300米,宽处约100米,现存面积约15000平方米。从采集标本情况来看,该遗址延续时间长,上限可达北辛文化时期,经大汶口、龙山、商周直至汉代;出土遗物丰富、文化特征明显,有石磨棒、锥形鼎足、鸟喙足、袋足、陶鬲口沿、铜镞等;遗址之上未进行深耕,保存状况完好。
从已掌握资料来看,山东地区北辛文化遗址数量并不多,青州地区数量更是有限。因此,圣水峪遗址的发现不仅将该地区的历史提前至距今7000年前,为构建青州地区考古文化序列提供新的证据,为整个山东地区北辛文化的研究提供更新的资料。建议加强保护,尽量避免大规模整地等活动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王尽美讲演教室遗址
旧址在青州市第一中学院内。1922年10月,王翔千来山东省立第十中学(今青州一中前身)任教,发展李殿龙、刘俊才等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下半年,王尽美来青州,在十中指导革命工作。1924年4月,王尽美又亲临青州,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州支部。1924年9月,王尽美再次来青州,在十中大教室讲演,听者300余。王尽美报告了他于1922年1月参加在苏联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情况及在苏联考察的情况。1925年3月,王尽美又一次来青州,在十中组织追悼承中山的大会,并组织成立了青州的“国民会议促成会”。中共圣水支部旧址
在青州城区东圣水村。1926年,中共圣水支部成立,魏复中任书记,魏复中家就成了支部活动地。1927年夏,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在这里举办青州地方各县党、团负责人训练班。由中共山东省执委书记吴芳、青州地委书记宋伯行与团省执委书记王伯阳主讲。旧址房舍现在犹存。
中共中央华东局遗址
旧址在今弥河镇闵家庄。1948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与华东军区领导机关进驻闵家庄一带各村。首脑机关驻闵家庄“东贵堂”院内。曾在这里运筹帷幄,组织与指挥潍县战役、济南战役。1949年3月,华东局部分机关南下。4月,山东军区在这里成立。8月,华东领导机关全部迁走。
另:华东局在青州设立过若干工作机构。华东局财贸委员会驻城南涝洼村,曾山同志任主任。华东局财办所属邮政管理局驻青州城里,下设邮电学校。在大官营村建立华东保育院,集中教育培养烈士遗孤和领导干部的子女,曾山同志的夫人邓六金任协理员。成立华东交通局青州办事处,所属交通学校在城北裴桥村。以华东野战军随烟卷烟社为基础,成立利华烟草公司,后留在青州,改称青州卷烟厂。 (古青)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