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河村是革命老区村。隶属青州市黄楼街道,位于青州市东部6千米处,距黄楼街道5千米。
早在1931年春,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共产党员陈佃治、郑心亭等就在该村秘密地成立了“益都县革命委员会”,领导党员干部到周边村庄深入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讲述农民贫困的根源,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同时还组织了妇女会、青年会、互济会等群众团体,壮大了革命力量。
1938年1月8日,日本侵略军侵占青州城,在黄楼境内的彭家村设日伪据点1处,驻日军6人、伪军14人;在南霍陵村设日伪据点1处,驻日军4人、伪军10人;在杨家庄村设日伪据点1处,驻日军10人、伪军22人。此外,驻守在青州境内胶济铁路以南、弥河以东地区(益东地区)的反动武装,还有杜华梓的国民党益都县政府的武装,侯耀庭的二十二支队,王葆团的六旅,新编十五旅四团,十七旅六团一部分,共计2000余人。日伪军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先后派兵对胶济铁路严加防守,把沿铁路两侧的村庄,组成护路村,强迫农民在铁路两边挖了深7米、宽5米的护路沟。不仅占去了很多农田,而且给铁路南北之间的交通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日军还在胶济铁路沿线,拆除了大量的民房,到处修筑炮楼、设立据点,派重兵驻守胶济铁路运输线。同时,日军大规模的“清剿”和“扫荡”,时常到村中屠杀民众,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政策,掳掠村民,欺压百姓,杀害抗日干部,破坏抗日统一战线,不断骚扰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
1938年,以李云鹤为司令,胡维鲁为政委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在村前龙泉寺驻扎。该村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益东行署一分区委活动中心。
1939年10月15日早晨,国民党保安第15旅1团孟祝三部,依仗日本侵略军的力量,到黄楼域内的阳河一带进行抢粮、掠夺。中共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委得知后,立即从段村附近村庄调集100余名基干自卫团团员,奔袭国民党保安第15旅1团孟祝三部,在益都县十区(郑母)武装的配合下,坚守河子头村,与日伪军展开阻击战,打退日伪军数次进攻,双方对峙到下午16时,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基干2营7连前来支援,出其不意,插入敌人的背后进行突袭,经过激战,毙敌20余人、伤俘60余人,缴获弹药一宗,战斗取得胜利。
凭借以往的经验,考虑到河子头战斗之后,敌人会进行报复。果不其然,日伪军惨败后,日寇恼羞成怒,报复心切,组织大批日伪军对阳河一带村庄实行“三光政策”,烧村庄、杀百姓,抢东西。驻防阳河一带的日伪军一般情况下保持在500至800人,相当于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的3至5倍。由于敌众我寡,环境险恶,阳河一带党和军队带领人民,在实战中汲取失败教训,不断探索开辟根据地的新模式,遵循机动灵活的战术,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阳河一带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战略上是坚持内线的持久防御战,战斗是外线的速决进攻战。作战方针基本上是游击战,不打消耗战。部队每到一地,不能留驻两天以上,青纱帐时期,弥河和阳河流域可以驻一周左右,但也高度警惕,加强戒备,以防敌人远距离奔袭合击。在地方政府准确情报保证下,部队像流水疾风一样,“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一旦我军优势在二倍、三倍以上,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敌人以重击。
一年多的时间,八路军消灭了日伪军1个团,歼灭500余人。期间,日军翻译李毅曾经警告日军:“到阳河一带如入苦海”“对阳河一带应有再认识”。
1940年11月,日伪军调集150余人,分三路奔袭东阳河、河子头等村,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织。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基干五、七、九3个连,在中共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边县委基干自卫团的配合下,阻击日伪军,打退日伪军3次进攻,毙伤日伪50余人,粉碎日伪的阴谋。五、七连有15名战士牺牲。
1942年10月,日军推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鼓吹“大东亚共荣”“建立东亚新秩序”,强化“反共自卫”组织,封锁“蚕食”革命根据地,在黄楼境内的彭家村、阳河村等地设立据点,共调集3个小队的日军和2个团的伪军,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并实行“沟壕堡垒”政策,运用“清剿剔抉”战术,疯狂破坏我基本区。我军各部先后再次转到外线作战,避开敌人锋芒,撤到弥河和阳河流域以外与敌人周旋。
1943年1月间,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边县特务大队一中队配合阳河一带八路军主力部队,炸毁彭家庄日伪军据点,打击日伪军嚣张气焰。围剿阳河伪乡公所,捣毁日伪军仓库,缴获步枪51支、短枪2支,弹药一批。
1943年春,主力部队又返回阳河一带,分两路深入基本区,进行恢复基本区的战役。
此后,阳河一带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坚持以游击战为主调,成功进行打日伪军、恢复基本区等战役,改变了敌我双方的态势和力量对比,为最后战胜日寇奠定了基础。 (樊光湘)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