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天民(1910—1939),原名祁延霈,青州满族镶蓝旗人,地理学家祁锡堉之长子。其先祖伊奉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曾带兵赴镇江抗击英帝国主义入侵,因作战有功由协领擢升为成都驻防将军,晚年退休回青州旗城定居,汉姓为祁,延霈系祁氏家族的第四代孙。
由于青州满族重视教育,乾隆朝在保持祖制的同时,出现了学习汉文化的热潮,光绪年间又创建了《海岱书院》,先后考取了8名进士。1898年祁延霈之父祁锡堉,《海岱书院》毕业后考取了山东优级师范学院,后在济南第一师范任史地教授。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对历史地理有较深研究;并且精通英语和日语,一生写下了百余万字的专著和论文。任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祁延霈自幼聪颖,深受父亲影响。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取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1929年又考入清华大学,是地理学家翁文灏,李四光的弟子。在校学习期间因成绩优异,曾被选为清华大学地理学会会长,学生会民众教育科成员,曾组织过边疆问题讨论会。
1930至1932年在校期间,他参与测绘了多幅北京近郊地质图。先后又在河北宣化、张家口、山西大同、五台山、山东泰安、青州等地进行地质考查。
1933年毕业后,受聘于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从事考古历史研究工作。其间,参加过我国近代考古学上著名的殷墟第十至第十三次发掘研究工作。后来又调查过山东沿海古代遗址,山东益都古铜器时代墓葬地。参加山东滕县安上村、日照西城镇、河南安阳候家庄西北岗等处的发掘工作;并且与外国学者合作,进行过川康考古调查研究。他既是优秀的地质学家,又是历史考古学学者,学术界认为他在“当时考古界是对地质研究独一无二的人”。
他发表的重要论文很多,其主要有:《帕米尔史地考》《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铜器调查记》《山东日照考古调查记》《西康考古调查记》《山东日照西城镇大孤堆发掘报告》等。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中,他负责完成了四座帝王墓的地质测量,后又直接负责其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二号墓的发掘,为殷墟发掘做出重大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华北步步蚕食,祁延霈目睹国难严重,忧国忧民;他在各地进行田野考古时,又看到贫苦农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而蒋介石却消极抗日,提出什么“攘外必先安内”。他非愤不已,感到国家处在危亡之秋,考古实在考不下去了!
1937年,他舍弃自己心爱的专业和父母妻儿,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当年年底在“陕北公学”(即抗大)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献身中国革命与共产主义事业。
1938年3月,党中央要选一批干部去新疆开展工作。因祁延霈早年受父亲影响,对边疆的历史地理和考古很有兴趣,将来会有充分展示才华的可能,所以报名被批准。
当时,新疆的军权在军阀盛世才手中,国共双方达成了联合抗日的协定。我党在新疆设有办事处,主持工作的是陈潭秋和毛泽民,任务首先是宣传党的政策,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培养地方骨干力量。
祁延霈到达新疆后,化名祁天民(当时环境险恶,都用化名),意在献身边疆做天山之子。最初他担任的工作是新疆教育学院秘书兼系主任,在教学中他把新疆学院建设成了“抗大第二”。后又调任哈密专区教育局任局长,为了解决师资问题,祁天民先后主办了二三百人的教师培训班,为农牧区办起了27所公立小学,入学青少年达60%。
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祁天民日夜操劳,呕心沥血,辛勤工作,积劳成疾。1939年11月12日在哈密,因患重病抢救无效,壮志未酬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9岁。此前,他与刘晓雯女士结婚,生有一子名曰鲁粱,婚后7年时间相聚只有三个多月。
当时,近千名群众冒着严寒,由陈潭秋主持,按维吾尔族的习俗,为祁天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按他生前遗愿,将这位天山之民安葬在天山脚下,墓碑上镌刻着“天山永在,正气长存”八个大字。
后来,反动军阀盛世才撕毁了国共双方抗日统一战线的协议,杀害了陈潭秋,毛泽民等同志。1946年8月6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认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乔国祯、吴茂林、祁天民、陈振亚、汪德祥、彭仁发为“新疆死难九烈士”。
建国后,新疆乌鲁木齐市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祁天民墓由天山脚下迁入园内。他的遗像和生平事迹,陈列于新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被党史研究会列为全国五百名立传人物之一,载入了《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十四卷;中央人民政府向祁天民之子祁鲁梁,颁发了烈士家属荣誉证书。
2012年11月,祁鲁梁回青州考察祁氏家族渊源,北城热爱文物的唐玉民先生,将保留了多年的“四川成都将军”匾额赠送与祁鲁梁。
殷墟考古十兄弟(左四祁天民)
离延安去新疆前合影
右起第二祁鲁梁
北城唐玉民将保留的“四川成都将军"匾额赠予祁鲁梁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