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花卉,“奇花更比雒城优”
说起赏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可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却说青州“奇花更比雒城优”。事实也是如此,唐宋时期,青州的牡丹与洛阳牡丹、曹州牡丹齐名。
青州人爱花,源于古代。青州博物馆藏有商周时期的大量青铜剑,在锋利的兵刃上,常刻有精巧的花卉图案。花的柔美温馨,与杀人毙命的刀剑相连系,体现了英雄爱美之心。古代青州人,爱好和平,鄙夷战争,崇尚花香。他们剑胆琴心,制造的虽是武器,但希望的还是家乡鲜花盛开。
武将爱花,文人更是如此。郦道元描绘童年时期河边游玩的情景:“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看来,北魏时期的弥河、阳河荡漾河水的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烂漫,孩子们弹琴唱歌,尽情享受美好时光。
偶园的牡丹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唐宋朝的青州龙兴寺声名远播,寺内有老柏园,园内院外遍植牡丹。白衣名士曾写下一首盛传不衰的《题龙兴寺老柏院》: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去又回。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春天来了,家家户户牡丹盛开,芳心萌动的俊男少女,观赏鲜花百看不厌。看来,那时青州民间就有春天观赏牡丹的习俗。
后来,有人将此诗刻于龙兴寺内,并注:“青州富庶地,宜牡丹。春时,游乐之盛不减洛阳。”
宋代名臣张齐贤出知青州,发现青州牡丹种类繁多,竟有洛阳看不到的珍贵品种。于是就用骆驼,将青州牡丹驮至洛阳。从此以后,色彩更为鲜艳的青州牡丹便在洛阳广泛栽种,并命名为“青州红”。苏辙所谓“奇花更比城优”,大概即是指“青州红”。
这就表明,青州自隋代开始的种植牡丹之风,历经唐朝与五代十国之后,至宋时非但未曾减弱,反而与日俱增。因此,在极力崇奉牡丹的社会时尚之中,青州也就应时适节地变成了一座牡丹园。
明清之际,青州花卉文化走向成熟与繁荣。青州名人众多,大多建有花园,如偶园、偕园、软绿园、紫薇园、林泉园、四松园等等,都以种植名花异草著称。
其中,衡王府的紫薇园尤负盛名。清朝中叶,衡王府已经破败百余年,而寿光人安致远前来观瞻时,园内依然飞花点翠,薇树葱茏。他写道:
西甬道旁,紫薇成行,垂露摇风,红紫映日。
据冯蜂鸣先生考证,衡王府紫薇园内的景观,无不与花关联:拱北亭,由牡丹、芍药,夹道环绕;望春楼,有丁香、桂花,簇拥四周;浓翠轩,突起于浓翠如茵的芳草绿柳之间;柑橘园,满园柑橘,以蔷薇护围;绣球园,尽植绣球,有杨柳掩映;勾栏戏楼,左临藤萝架,右凭翠竹林;流觞曲池,上覆偃盖之松,旁接宽阔荷塘,并有丛竹怪石,成片的广玉兰,掩映周缘。勾栏戏楼,是衡王与文人墨客、宠姬美人,弹弄丝弦,赏鉴歌舞之处。……
数千年来,青州花卉千娇百媚、争奇斗艳,已成独特景观,也成为青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珍贵资源。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青州花卉生产与交易蔚成规模,成为青州农业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青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搞好示范服务,使花卉规模迅速膨胀。目前,青州市花卉种植面积达13.1万亩,花卉生产专业村136个,从业人员在15万人左右。是目前全国重要的蝴蝶兰、凤梨、仙客来、多肉等花卉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年花卉交易额达110亿元左右。每年的产销量居全国前列,是中国著名的盆花中心和花木物流中心。
青州花开的主产地黄楼街道,位于青州城区东郊弥河两岸,有“江北花卉第一镇”的美誉。这里,已经形成“十里花街、百亩市场、千户经营、万亩基地”的发展格局,成为享有盛名的花卉种植基地和贸易集散中心,也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知名品牌。
青州盆景,“分明日月在壶天”
青州花卉以盆栽为主,因而也催生了青州花木盆景的繁荣。
盆景艺术,是一门含有盆栽技术、园林艺术、叠石艺术、绘画艺术的综合性艺术。它以植物、山石、水土为基本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园艺加工,种植或者布置在盆钵之中,成为集中表现大自然优美景观的艺术品。它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倾注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浓缩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将花木栽培技艺与造型艺术紧密结合,体现文学、美学的深厚意蕴,其姿韵、色香之美,型雅、格高之胜,历来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所以,元代士人丁鹤年曾为友人题诗赞颂盆景云:
尺树盆池曲栏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澥波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
“分明日月在壶天”“毫发从来立大千”两句,高度概括了盆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审美特性。“尺树盆池”的盆景,是微型的园、立体的画、无言的诗、鲜活的艺术。
中国盆景艺术,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日臻完美,它滥觞于史前文明,兴于春秋战国,成于两汉唐宋,盛于明清而臻于当代,并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青州盆景在齐鲁文化孕育下产生、发展,是盆景艺术流派的佼佼者。
早在春秋时期,青州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园圃人员,并有专事管理的司官,在发展栽培技术的同时,开始盆景创作。
青州的盆景艺术,经历数千年的发展,随着人们经济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到明清之时,盆景走出达官贵人的庭院,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安致远的《青社遗闻》曾记载了一件真实而有趣的事:
青州崔太守方宴宾,而欲陈设盆景以娱客,不获佳者。左右曰:“某轿夫家颇有上品。”曰:“舆皂何知。”既而漫问之曰:“汝家盆景可有佳者否?”曰:“小人亦不辨其佳否,但修事有年矣。”命其一一舁至,品皆珍异。问:“有田产乎?”曰:“无有。”“有妻子乎?”曰:“无有。但有二佣以浇莳为事,每暇日则独酌其中,醉则狂歌俚调以自乐。”守欲以重价购之,叩头不肯,守亦不强。此与妻梅鹤子何异,惜其身居贱役耳。
故事说:明朝时,青州有位崔知府,酷爱青州盆景。他设宴时,将收藏的盆景向宾友展示。结果,众人看后都说:“知府大人这些盆景虽然不错,但是没有佳品。”
属僚们说府衙轿夫的家里藏有许多盆景。崔知府命令轿夫将他的盆景一一拿来观看,满座惊奇,拍手叫绝,千姿百态的盆景,件件造型奇特,情趣盎然。崔知府感慨万千,问及那人的家庭。那人回答:“我没有产,也没有妻女,只是雇佣了两个人按时浇灌修剪。有空喝酒相伴,醉后就与这些盆景歌唱娱乐。”
崔知府爱不释手,就想出重金,购买几件。那人当即就跪下,坚决不肯。善解人意的崔知府也不勉强。笔者安致远感叹:这位轿夫真比得上宋代的名士林逋了!
林逋,隐居孤山,终身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可谓高雅。
轿夫虽为贱役,但以盆景为终身伴侣,可敬可叹!
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青州盆景艺术的魅力和一般百姓对盆景的喜爱,已近于无以复加的程度。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州盆景的创作和欣赏也迈向一个更高的水平。青州盆景和花卉、赏石、书画、古玩同步闻名华夏大江南北,成为青州观赏性文化商品的知名品牌。目前,创作盆景的专业人员近千人,盆景艺术精品上万件,专门进行盆景展示和交易的园林数十家。在每年举办的花卉博览交易会上,盆景艺术展示与交易都占有着夺光抢眼的位置。
过去,中国的盆景艺术曾归结了花木盆景的“四家、七贤、十八学士、花草四雅”。今天的青州,盆景种类繁多,争奇斗艳。最为知名的是桂花、松柏、梅花、迎春四大品牌。
青州盆景的四大品牌,还经常使人联想起中国的古代才女:李清照、朱淑真、谢道韫、卓文君。
桂花是著名的香花,叶色终年翠绿,树姿挺秀明洁,盛花时缀金满枝,碧叶黄花,浓香四溢,历久不衰,令人心旷神怡。桂花多在秋季开放,故有“独占三秋压群芳”之誉。
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也开始制作盆。历代文人墨客以桂入题,歌咏桂花,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写道: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诗人匠心独具,由咏桂花的风格而表现人的品格。桂花虽容貌平平,光泽暗淡,颜色轻黄,没有惹人注目之处,但她浓郁的芬芳常留人间。青州人民喜爱桂花的芳香,更热爱桂树的品格。
青州自古便有栽培桂花的传统,明代的衡王府便以培植名贵桂花享誉一时。目前,青州偶园内仍存有十几株明朝的桂花盆景,树龄达到400多年。
梅花,开花极早,形象清癯,颜色浅淡,香气清雅,更具耐寒品格,素有“雪中高士”的美誉,亦为“花之君子”,故而赢得古代众多诗人词人们的青睐。梅花盆景,浓缩梅花的神韵和品格,顺乎自然,巧夺天工,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屏居青州的李清照,更是对梅花有着特殊的眷恋和炽热的情感。据不完全的统计,李清照现存的60多首词作,完全吟咏或约略提到梅花的有10多首。她说归来堂的梅花:“玉瘦香浓”“红酥琼苞”“香脸半开娇旖旎”“玉人浴出新妆洗”“此花不与群花比”。
松柏盆景,因其管理粗放,四季常青,同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苍古奇特而不失典雅的造型,因而广受人们的青睐。青州松柏资源非常丰富,遍布青州的西南山区,已形成了青州盆景的主导品牌。
松柏具有挺拔、耐寒、坚韧、长寿的品格,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刘禹锡有“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白有“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宋代青州有“矮松园”,为当时著名书院,院内以栽植矮松知名。状元宰相、青州人王曾写有《矮松园赋》,对两株矮松极尽描绘。
西晋谢道韫,被称为“咏絮才女”,但谢道韫却有著名的《咏松诗》: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雕。愿望游下憩,瞻彼万仞条。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
谢道韫虽为女流,但胸有大志,极为欣赏松树的品格。
迎春盆景,以其造型袅娜、花色艳丽,堪称其中的翘楚。宋代韩琦有诗《迎春花》:
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它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是名贵花卉品种。迎春还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性强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青州迎春以盆景养殖为主,已有800年的历史。
青州盆景充分体现了青州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既展现出北方的阳刚之气,又体现出自然天成的情趣;既有金戈铁马之雄奇,又有平淡简远之清丽;既似国画大写意之手法,又似工笔素描之纤细;既具有丰富的文人意蕴,饱含书卷之气,又具有雄奇奔放的特点,少有雕凿之痕。
可以说,青州盆景在山东盆景乃至中国盆景艺术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青州赏石,“百花丛中看红丝”
赏石,作为一种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青州开始。《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划分天下九州,规定各地贡品,唯独青州有“铅、松、怪石”,这是赏石文化在典籍中最早的记载,开世界赏石之先河。可以毫不愧疚地说:青州,就是中国乃至世界赏石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赏石文化形成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则进入兴盛,达官贵人以赏玩石头为时尚。更为惊奇的是:此时的赏石作为赠品,已经开始进入西亚和欧洲。这在青州有着史料根据。
青州博物馆珍藏着的北齐画像石,其中一幅《商贸洽谈图》:端坐的主人正在与西方来的罗马客商谈话,主人的随从,双手托一浅盆,盆中放着一方青州奇石。从画面上分析,该石是主人回赠罗马商客的礼品,也应是主人最得意的礼品。根据图中人物比例,这方奇石一尺见方,与现在的青州小玲珑石的大小和造型大致相同。此石山峰兀起,群峰耸立,玲珑奇秀,具有瘦、皱、漏、透的特色。
从这里我们足见青州奇石在当时的地位:青州奇石成了传播华夏文化的“使者”。
唐宋以后,赏石文化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而青州奇石越来越得到文人的青睐。苏东坡珍爱的醉道士石,至今仍珍藏青州。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与金石为伴,也喜爱奇石。欧阳修知青州,醉心于青州山水,也爱青州的石头。离任之时,写下了著名文章《泷冈阡表》悼念父母,专用青州盛产的大青石,刻成石碑,运回老家,置于父母墓前。
明清时期,乃是奇石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室无石不雅,园无石不秀”之说。尤其是富丽堂皇之家,更是需求精美奇石来点缀,奇石身价也因此大增。
在青州,还出现了“寸石寸金”的故事。
青州城内的偶园,不仅有造型别致的三峰假山,韵味独特的楼台亭榭,更有琳琅满目的各种古老奇石。千姿百态,婀娜多姿,异彩纷呈,被誉为“石头公园”。其中,“福、寿、康、宁”四大奇石,更是名噪一时。
福石,体姿华贵,姿态丰盈,体宽端庄,玲珑剔透,四周多孔,左右通风,上下灌通。若在石下生烟,则紫气顺孔出入,缭绕升腾,勘为奇观。
寿石,形态雍容,灵光四通,石身多孔,神韵兼之。跌宕起伏的石肤,悬石压顶的气势,下方夺目的透洞,给观赏者以历经沧桑而神气矍铄、风骨劲健的感受。
康石,石肤丰满圆润,石体挺拔,其姿又如同鹤立,娥娜隽秀。石体丰满大度,纹理纵横交错,可谓天赐人间。
宁石,亭亭玉立,英姿卓然,为园内存石之冠。此石经长年风化,神工鬼斧,上悬下收,玲珑奇巧。观石赏形,给人以宁静致远,心旷神怡之意境。
这四方奇石为何取名“福、寿、康、宁”?选择正确的观赏角度,可以看出四方奇石与中国繁体汉字“福、壽、康、寜”极其形似。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石头天然造型的形式蕴含美好的寓意。
民间传说:冯家败落后,后人经济拮据,欲卖掉这四方奇石,标价为“一两石头一两银”,外地一富户前来购买。就在成交之际,冯家又感后悔,便提出连底座也要称重,一并算账。这样算来算去,抵得上“一两石头一两金”了,买家只好作罢。
青州厚实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璀璨的赏石文化。奇石世界,千奇百怪。赏石种类繁多,大致有三类:自然风景石,即分布于名山大川的怪石嶙峋;庭园景观石,即在园林布局中堆山叠石、散石点缀、孤石欣赏与造景;斋舍把玩石,即在室内摆设的赏石,独立观赏,以自然形成为要素,形体较小,可以移动,精美别致,并配有盘、盆、座、架、锦盒之类的附属物,具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
青州赏石资源非常丰富,上述三类都有独特表现。
青州地处山区交接部位,呈现多姿多彩的地貌特征,融红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和玄武岩地貌于一体,使大量的自然景观奇石遍布市境。城区周边,云门拱璧、驼岭千寻、劈峰夕照、山体大佛……众多的自然景观石,翠拥着秀水环流的古城,宛如一个硕大的山水盆景,壮美无比。不仅如此,继续向山区纵深游览,山石自然美景接踵而至,目不暇接。玲珑山遍体玲珑,清风寨石寨峥嵘;逄山影像朦胧,神秘山谷幽深。蛤蟆顶的八仙过海,惟妙惟肖;檀溪山的仙人石桥,惊世骇俗。进入仰天山,怪石参差,峰林峭立,更是别有韵味。
青州盛产名石,青州人也喜爱名石,尤其喜欢在园林、庭院布置赏石。多年来,青州人形成习俗:每逢构造园林或者私家庭院,都喜欢到西南山区寻找形态各异的自然石块,精心摆放。现在,走在青州的宽阔大街上,两边观望,不论是社区庭院,还是公共广场、绿地,均有叠石造型、怪石耸立,配之绿树浓荫,花团锦簇。如青州南路,两边绿化带内,每隔几米便有怪石兀立,有“观音掌”“金刚掌”,有“似象非象”“盘龙卧虎”,形态各异,气貌非凡,或坐或卧,如站如立。
青州地产的斋舍把玩石,更是风光无限。主要有红丝石、玲珑石、纹石,还有竹叶石、黑丝石、黑金玉、马牙石、鸳鸯石、沙积石、龟石等等。当然,最负盛名的还属红丝石。
历代文人对青州红丝石情有独钟。最早西晋张华所撰的《博物志》就记载:“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中道:“蓄砚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绛州次之,后重端歙临洮”。宋代状元苏易简《砚谱》指出“无下名砚四十余品,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山石为第二,敏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宋代唐彦猷《砚录》记载得更为详尽: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其声清悦。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以墨试之,其异于他石者有三:渍水有液出,手拭如膏一也;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有如雨露三也。自得此石,端歙诸砚皆置于衍中不复视矣。
唐彦猷,宋代杭州钱塘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据宋人笔记《渑水燕谈录》记载:唐彦猷酷爱文房四宝,搜集到两块名砚,一叫“端溪”,一叫“龙尾”,爱如掌上明珠,公事闲暇,常常把它们摆置在案上,爱抚欣赏,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了。一位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唐大人,您有了这两块宝贝砚台,可别连后堂的夫人也给忘了啊!”
后来,唐彦猷出知青州,得到一方红丝石,雕琢成砚,摆在案上,顿时满屋生辉,一试笔,不由拍案叫绝。自从得了这个宝贝,端溪、龙尾即被冷落一旁,不屑一顾了。
红丝石出自青州邵庄的黑山。黑山,山不甚高,有石则名。丰富的植被、茂密的森林、险峻的蛸壁、神秘的洞穴,加上珍奇的红丝石资源,已经成为知名的旅游名胜。
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曾写诗赞美红丝石:唐人早重青州石,田海推迁世罕知。今日曾台观鲁砚,百花丛中看红丝。
百花丛中看红丝,花卉和赏石,让青州更美丽。
青州书画,“丹青翰墨写神奇”
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她以特有的神韵,让人们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和审美陶冶。青州的山、水、城、花,雄古深邃,壮观秀美,从而吸引了古今众书画高手为她挥毫泼墨,书写丹青。
国画博大精深,有“画分三科”之说,即山水、花鸟、人物。青州山清水秀,因而山水画占有重要地位。而北宋的青州人李成,就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
李成,唐朝宗室的后裔,父亲在青州做官,便随父定居青州。古代文人常把营丘作为青州的代称,所以,人们也称李成为“李营丘”。李成同大多数封建文人一样,初以“儒道自业”,“博涉经史”,志在修身齐家、经世济民。但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壮志难酬,找不到报效国家的机遇,便以诗酒自娱,寄情书画。他作画,经常是在酒醉以后,不拘是纸、绢,还是墙壁,随心所欲,任意挥洒,淋漓泼染,而这种画最为写意传神,体现他的风格。
古人对李成的评价是:“成之命笔,惟意所到,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去描绘、临摹现成的物象,而是按照自己的想象,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进行“创作”,努力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现藏日本大阪美术馆的《读碑窠石图》最能体现李成的风格。画中一个骑着毛驴的文士,正在仰首看碑,几株枯劲的老树,近处怪石,远处山峦,衬托出一片寂寞、萧索景象。这幅画结构造诣很深,勾勒不多而形极层叠,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画枯树,以淡墨拖抹,于作节处不用墨圈,只下一大墨点;用焦墨画枯木,枝干形似蟹爪,于平淡处显出雄奇。画面的主题在于表现老树顽强坚韧的内在品质,具有强烈的感情内容和感染力。
青州花鸟画的兴盛是明清时期,冯起震善画竹,冀旭工芦雁,王曰叟描绘葡萄,被称为青州“三绝”。今青州博物馆珍藏的《晴竹图轴》和范公亭公园碑廊的“小冯竹”,均为当时的杰作。
“小冯竹”有石刻,现存三贤祠碑廊。画面有冯起震画的两竿细竹,摇曳生姿,根旁新笋含露,很有气势;冯可宾作奇石和流水,趣味盎然,意境深邃。画面布局得当,笔法凝练生动。难能可贵的是,画面上还有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题诗和题记。题诗曰:
一派湖州画里诗,娟娟疏筱两三枝。朝来邗水帆前两,正是龙孙长葬时。
题记称赞冯氏父子的画作:“气韵萧闲,刚墨清润,绝类李蓟丘父子。文苏之后,竹石一派,数东海矣。”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青州书画界继古开今,琢玉织锦,大力描绘青州的山水风光、花石奇姿和各方面的建设成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