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搞懂青邱国的所在,先得从少昊说起。
少昊,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朱宣氏,又名玄嚣,母亲为嫘祖,是黄帝长子,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
据西晋皇普谧《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穷桑)登帝位,都曲阜”。
“邑于穷桑”和“都曲阜”应该是两个事件,也就是说,“穷桑”和“曲阜”不应该是一回事,这是说,少昊在穷桑登上帝位,最后在曲阜定都。
曲阜即今山东省曲阜市。
据东晋王嘉《拾遗记》:“穷桑者,西海之滨”。
“西海”,是一个古代的政治地理概念,并非实指。有人认为,西海滨即渤海西部的海滨,乃鲁北平原和鲁西北平原东部这片区域。
另据《初学记》二十四徐注,“穷桑在鲁北”。
鲁北,确实应当是凤夷的所在地。
《孟子•离娄》曾言,“逄蒙学射于弈”。
此“弈”乃代夏摄政的后羿,而后羿的“集团军司令”逄蒙,实为后羿的一方诸侯,必然有其自己的部落领地。
后羿是当时的东夷部落“总长”,其部落必然居于当时土地最为肥沃的、
青州至寿光之间的东西一带;而后羿的养子,即后来篡夏的寒浞,活动在寿光以东,寒亭一带。那么,逄蒙部族就可能活动在寿光以北、以西地带了。
但是,据传,逄蒙墓在今昌乐县境内,在临朐县盘阳村东北方向约40华里。
不过,这也不足为怪。
逄蒙帮助后羿的义子寒浞造反,并杀死了后羿,夺取了摄政大权,逄蒙死后葬在昌乐境内也属正常,更何况这究竟是不是逄蒙的墓还实在难说,也有可能如同昌乐县北郝村的尧王丹朱墓等一样,只是传讹罢了。
人们曾经认为,丰城村之所以以丰城命名,是因为司马懿所设南丰县的缘故。但,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发现,南丰县应该在广饶,不在此处。(详见拙作《说丰城》一文)
上世纪,在今寿光城西偏北45度方向约25华里处,在丰城村西南的大埠岭上,经考古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精美的蛋壳陶等贵族用器物。
逄蒙生活在夏代,精美蛋壳陶,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蛋壳陶的出土,说明该遗址是一处高规格的都邑。
因此,据地名的传承,可以猜测,最古的逄国氏族领地及其早期的都邑,有可能在今丰城村一带。今寿光市丰城村周边及其以北,可能就是逄蒙逄氏部族的领地。
这正与《初学记》二十四徐注的“穷桑在鲁北”相符,逄蒙和后羿同为鸟夷,是少昊凤族之后。
另外,《竹书纪年义征》也有这样的记载,“尧使羿缴大风于青邱之泽,青邱山与国皆在东方……”;以《山海经》为蓝本编著的《淮南子•本经训》也有记,“缴大风于青邱之泽”。
二者都是说,尧帝命令羿在青邱的水泽地区射杀了“大风”。
大风,相传为一种大猛禽,飞时伴有能毁坏建筑物的狂风。
这一传说,实际上是印证了一个史实,尧以不正常手段取得天子之位,亦或者说,帝挚禅位于帝尧之后,天下大乱,羿帮助尧帝平定了天下。
所以,“大风”,应该是指当时作乱反尧的一支强悍的鸟夷部族,很可能就是逄氏之祖。“大风”,应该就是“大丰”,即“大鹏”,即逄。
逄氏,是少昊穷桑氏之后(详见拙作《逄伯陵》一文)。
所以, 依据《初学记》二十四徐注的“穷桑在鲁北”,《竹书纪年义征》的“尧使羿缴大风于青邱之泽,青邱山与国皆在东方……”,以及《淮南子•本经训》的“缴大风于青邱之泽”,这青邱之泽,也就是穷桑之地,就在逄蒙逄氏的领地。
这一点,似乎也可以从“穷桑”二字上得以印证。
“桑”,就没有必要解释了。关键是“穷”字。
“穷”字,《汉典》的解释是“形声。从穴,躬声。躬,身体,身在穴下,很窘困。简化字为会意,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本义:穷尽,完结”。
这一解释,有点不太恰当。
能查到的“穷”字的最古老写法,只有楚系简帛文和秦系简牍文,其典型写法如下图:
其中,上边的笔画是“宀”,代表屋顶,是“家”的含义;其下明显有个鼻子的形象,然后加了一笔把它划掉。因此,“穷”字的本义,应该是“家里一点有味道的东西也没有”,“有味道的东西”也就是食物。试想,连吃的、喝的东西都没有,能不穷吗?
因此,“穷桑”的本义,应该是“没有桑”。这就跟地名“无棣”的来历,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棣”因无棣山而名。无棣山,即今无棣县境内的碣石山。远古时期,碣石山地处九河末梢,周边土肥水沛,植被丰富,棣树遍布。然而,碣石山是光秃秃的火山岩体,棵棣不生,所以称为“无棣山”。《盐山县志》曰,“碣石山,因山上不生林木,春秋时改称无棣山”。
因此,“穷桑”之地,应该就是“无桑之地”。
古代,渤海以南有广袤的盐碱地(当然,这也包括寿光市丰城以北),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古代桑是重要的树种,用桑养蚕织布。但是,如此“穷桑之地”,却能够制盐,在古代制盐业也是很重要的产业。所以,尽管此地“穷桑”,却要由黄帝的长子少昊来管理。
后来,因为少昊登上帝位,定都曲阜,穷桑的地域概念,也就扩大化了。
而青邱,即青丘,当在今
青州寿光一带,也就是古营丘的所在地。今寿光市北部地区,本就是低洼的泽国,也就是青邱之泽。按照上文的推理,这里也是最初“穷桑”的一部分。
《山海经》之《海外东经》对青丘国也有描述,但是,其位置实在难以令人琢磨,也就造成了后人对青丘国定位的飘忽不定。
不过,《海外东经》还有一句,“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天帝命令竖亥用脚步测量大地,从最东端走到最西端,是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拿着算筹,左手指着青丘国的北面。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大禹命令竖亥测量大地。还一种说法认为测量出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不管是谁命令竖亥去测量大地,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自东极至于西极”,也就是从大地的最东端,今山东省荣成市的天尽头(注:因秦始皇称此为“天之尽头”而得名,是山东省陆海交界的最东端,也正是古“中国”的东极)出发,向西行进。所以,竖亥左手指的方向只能是西方,不可能是菏泽方向,更不可能是江苏方向。因此,竖亥左手所指的“青丘北”,应该是山东省高青方向,但“青丘北”不一定就是高青之地。
据《山海经》之《海外东经》,“海外(按:此处,“海”并非今之“海”,而是指今“国家”之意)自东南陬(即隅)至东北陬者”,首先是“長差(二字合一)丘”,也称嗟丘;嗟丘北,是“大人国”,国人以船为交通工具;“大人国”北,是“肝榆之尸”;“肝榆之尸”北,是“君子国”;“君子国”北,是“【上工下虫】【上工下虫】”国;再往北,是“青丘国”;“青丘国”北是“竖亥”;“竖亥”北是“黑齿”;“黑齿”北,是“汤谷”……。
《山海经》所记的汤谷有两处,一处在《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另一处,在《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很明显,两处“汤谷”,实非一地。“英水”所注的汤谷在“国内”西部,发源于“天山”。那么,“十日所浴”的汤谷,在哪儿呢?
按《海外东经》,“大人国”,出则乘船,又在东南角,所以应该是长江口南北一带水乡泽国;“肝榆之尸”,即“肝榆国”,应该就是今江苏省赣榆区一带或者周边;“君子国”,应该是舜地。
舜,自幼受生父、继母和异母弟之迫害,但仍能百般孝顺双亲,和睦敦善其弟,所以得名“舜”。《孟子•离娄下》云,“舜生于诸冯”,“诸冯”即今山东省诸城市。
《尚书》云,“德自舜明”。
相传,舜耕于济南历山一带,渔猎于菏泽之雷泽,制陶于黄河之滨,作日用杂品于曲阜寿丘,经商于河南浚县顿丘以及兖州负夏。舜所居之地,两三年即成村落,田界无争,谦让以待,实为君子之国。可见,舜初期应该已经成为部落首领了,其活动范围很广。
青丘国位于“君子国”与“汤谷”之间。
“汤谷”,是“十日所浴”之地,即上文所言之“穷桑”。
按《山海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列子•汤问》:“ 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大壑”,就是古渤海湾的东端,也应该就是“汤谷”。
《山海经》中“大壑”与“汤谷”的称谓,告诉了我们一个历史事实,在上古时代,有一段时间之内,渤海应该没有现在的规模。
晋代道教大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之《地真卷十八》中曰,“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于上古的鬼神崇拜,以黄、老学说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代代相传,其思想内容等具有相对的恒定性。
这里的青丘,是指青丘国。依据葛洪此说,紫府就在青丘国地界之内,或在青丘国东侧。
按道教家言,紫府,为东华帝君校功行的地方。相传,秦汉时,海中有三岛十洲,上岛三洲为蓬莱、方丈和瀛洲,中岛三洲为美蓉、阆苑和瑶池,下岛三洲为赤城、玄关和桃源。三岛九洲作鼎峙状,中间是紫府洲,为东华帝君别理统传灵官职位,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转真圣,入虚无洞天的地方。
由此可见,青丘国之地,应该在今山东省北部,其范围东到大海。
而风山,不应该是个小的山峰,应该是个大的地理概念,它就是逄山,古也称逢山。上文说过,“大风”,应该就是“大丰”,即“逄”,“逄”又通“逢”。
逄山在古代是个大的地理概念,是“山之统领”,是山脉的概念(详见拙作《玲珑山为什么又称作石膏山或者逄山》),是指今仁河、淄河一线以东,弥河主河道以西的所有山脉,因属于古逄国而得名。
这样一来,青丘国的国都,就指向了古营丘,即今青州市苏埠屯至寿光市呙松台一带(当然,姜太公的始封地营丘,是青州市苏埠屯一带无疑,详见拙作《真真假假话营丘》一文)。
苏埠屯大埠
苏埠屯发现了国内罕见的大型商代古墓,其形制与安阳侯家庄商王陵区的“亚”字形大墓相同,足以说明古代这一侯国的规模和地位。在古代,诸侯国的城池是可以沿袭的,这也就印证了青丘国都在此地一带的可能性。
按照道教的说法,当年黄帝东行,就是经过今青州的西部山区(即风山),到了青丘国(当时,青丘国范围很大,东至大海),在今蓬莱一带见到了紫府先生,得到了道教秘籍《天地人三皇内文》。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青邱国”之名上加以印证。
虽然“青邱国”之“青”与“青州”之“青”相同,但是,不能说“青邱国”与“青州”的得名原因就相同。
“青州”乃因地处东方,又因为它从大禹的国都所在地安邑(今山西夏县)看起来,正处于太阳升起的方位,而被称为“生丹之州”。而古“青”字就是“生丹”的组合,所以,太阳升起的那个方位的州,自然就应该是“青州”了。(详见拙作《探幽发微说“青州”》)
而“青邱国”也不能因为“地处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而得名。不止全国,就单单山东省境内而言,位于东方的“丘”地,就数不胜数。所以,“青邱国”之“青邱”的得名,必定另有原委。
说到这里,我们得回顾一下上文提到的“穷桑”的由来。
上文已经论证过,古“穷桑”实乃因为地处古渤海以南,其地多盐碱,可煮盐,但却不利于桑科等乔木以及大多数植被的生长,而得名“穷桑”之地。而“穷桑”往南的丘地却植被丰茂,其色必然为青,这便与“穷桑”之地的白色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古人才以“青邱”来命名这一国度。
综合以上所述,古青邱国,即青丘,在今青州、寿光一带无疑。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