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经济开发区李家官庄村(以下简称官庄),地处平畴沃野之间,虽无山川之胜,却也人杰地灵,物阜民丰。蜿蜒而来的茅津河水滋润着这片广袤的土地,水流淙淙,绕村而去,不知承载了多少历史故事。
官庄李氏祠堂
官庄李氏一族,自其始迁祖李秉钊开基,卜居此地,至今已经历六百余年。在这六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中,李氏族人秉承先祖遗训“朴者为农,秀者为士”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植基忠孝,俊彦迭出,遂成一方仕宦望族。既有功名显赫的硕儒名宦,亦有忠心报国的革命志士。
家为国本,家正邦兴。本文就官庄李氏家族历史文化,做一浅显的梳理,文中不乏有舛误纰漏之处,望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拙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
青州市志》主编张景孔老师、
青州文史界闫玉新老师、有令衡老师、潍坊市寒亭区文管所崔永胜老师、杨峒后裔杨福利老师、朱国涛老师、杨忠明老师、青州二中李广聚老师、官庄李氏族人李天君先生、李天峰先生及同窗李广俊、李广秀、李传聚的大力支持,他们或为我提供资料、图片,或为我释疑解惑,深感诸贤辛劳,谨于此一并致谢。
李氏源流
官庄李氏始祖李秉钊自明洪武初年(1368),迁居官庄,他首先率领子弟辟草莱,垦荒地,开河渠,奠立了家宅和村落的基础。其次是,自七世始设立家塾,聘请当地宿儒教导子孙。或稼禾艺黍,精勤培植,或读史诵经,孜孜以求。
据清顺治十年(1653)官庄李氏《始祖茔碑记》载:“李氏之先,直隶枣强人也。祖父相传,吾始基之。祖讳秉钊公者,因避难流离,适兹土而居焉。其地土瘠俗淳,居民鲜少,野多旷田,因官府劝民开垦,吾祖乃劈草茅,斩荆棘,受田而筑室焉,遂名其村曰官庄。昼茅宵绹,艰难勤俭。历三世而只身孤苦,至四世而兄弟二人,至五世而兄弟十人,至六世而生齿渐繁,田里渐广,至七世而始立学以教弟子,至八世有伟众公者,讳邦彦,幼而忠孝性成,长而博及群书,年弱冠登府庠,屡冠,为贤士大夫之所推重……”此后李氏族人枝华叶茂,繁衍日众,播迁东西南北,“近居异乡,远居东北,遥在香港,邹平淄博,昌乐寿光,棋布益境”(《八修谱颂》),形成了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至今,官庄学堂,遗址尚存,故墟可见。遗留于世的黄杨树虽历经四百余载,但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官庄李氏家书有记,此黄杨树系其先祖自青州衡王府查抄后(1646年)购来的九棵,植于学堂院内。六十年代中期,被人买走八棵。遗留下的这棵黄杨树一干双头,状若云片。东片称带子上殿,西片称七星悬罗。据官庄族人所言,它是目前国内黄杨树中有文字记载的树龄最高的一棵,另一棵是苏州拙政园的黄杨树,已有二百七十年的树龄。目前该树已被立档编号为YL2012—848,原址就地保护,是官庄村真正的“活文物”,古木葱茏,岁月悠悠,它更是官庄学堂沧桑历史的见证!
先贤撷英
耕为本务,读可荣身。李氏族人尊师重道,崇文治学。自八世祖李邦彦伊始,“一窗灯火青云路,万卷诗书赤子心。”李氏族人仕宦迭出,科举连登。据《李氏族谱》所载,仅清代有功名者二百四十人,有品级的文武实职官员六十七人,庠生级以上科举人员一百零六人(其中举人三名),真是名副其实的“官庄”。2019年官庄村曾出土过一通刻有《御制训饬士子文》的石碑,碑上的落款是:康熙四十二年正月提督山东学政、翰林院编修、臣顾悦履敬书勒石。顾悦履(1639—1718),字丹宸,号秋崖,浙江海宁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探花,授编修,礼部侍郎。康熙四十二年任山东学政。
官庄李氏家族,自李邦彦书香肇启,日新鼎盛。据《光绪益都县图志·人物志·忠节传》四十卷所载:“李邦彦,字伟众,亲仁乡李官庄人。家贫,好学,以贡授汶上县训导。顺治三年(1646),土寇犯汶上,邦彦与县令分汛拒守,寇不敢近。后令所守北城稍懈,寇突入。诸生劝之避,邦彦曰:吾职官,死其分也,何避为。率仆从力战,杀十余人。被执,不屈,死。入祀乡贤祠。”又据家谱所述:“李邦彦授命于贼手,彼时天下初定,大彼难未平,忠义节烈之事,下情未能上达。顺治九年(1652)五月,逐级上报朝庭,至嘉庆丙辰(1796)诏恤,谥文邑,奉祀青州名宦、忠孝、乡贤三祠,其后世袭恩骑尉。”(恩骑尉,清爵名,正七品,可以世袭。据清《皇朝经世文四编》载:本朝笃念勋臣,优恤战士,其立功而袭封者,无论己,凡战阵捐躯者,但有一命,无不加赠官阶,给予世职。自三品轻车都尉至七品恩骑尉,即至外委生监殉难者,亦皆有之。本职或袭二十余次,或袭三、四次,袭次完时,均予恩骑尉,世袭罔替。乾隆十六年,定世袭恩骑尉为正七品,岁给俸银四十五两,俸禄四十五斛。每银一两给禄一斛,合二十二点五石。)
源深者流长,德厚者祚远。继李邦彦之后,步入仕途的有十三世李廓及孙李纶等,祖孙二人德行素著,望重乡曲。李廓兄弟六人,廓行六。
李廪,字虞庠,贡生,诰封武德佐骑尉。
李赓,字载飏,布政司理。出嗣其伯父方超。方超,字万侯,邑庠生。例授卫千总,敇赠儒林郎。
李度,字正言,太学生。“君以读书课弟,以力田督佃农,入奉母氏,出接交游,孝友任恤,甚为邑里所称。”(杨峒撰《李度墓志铭》)
李康,字东川,按察司知事。
李庆,字余亭,太学生,诰封武德佐骑尉。
李廓,字容生,又字晓岩,乾隆庚子(1780)年优贡,甲寅(1794)举人。
在清同治年间回族杨滇所著《邑先辈纪略》中有载:“李容生,廓,号晓岩,书岩公之友也。二十入郡庠,以优行贡太学,读书审一字之误,一事之疑,研问推勘,归于一是而后已。为制举义,和雅安恬。”书岩公是当时的益都名人杨峒(1748—1804),字书岩,又字嵩室,回族。明代进士、南阳知府杨应奎后裔,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淹贯经史,工古文词,为一代通儒,著有《律服考古录》《齐乘考证》等,他与李晓岩友善,两人时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李廓颜其书斋曰:“篑山草堂”,并著有《篑山草堂诗文集》。乾隆四十五年(1780),李廓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太学,杨峒赋诗以贺:
雅传孝友重州乡,早岁文名已擅场。
璧水应来寻旧雨,桂枝好待惹新香。
风檐对策追龟董,锁院研经仰郑王。
更有李侯佳句在,笔花五色吐光芒。
与其同时的朱廷基,字朴士,号荆园,青州府益都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曾任吉水、临川知县,官终湖南永定知县,亦与李廓时相过从,啸傲林泉,诗词酬唱。李廓曾写有《朱荆园先生招游镇青山依韵奉和》一诗:
谁约青林一角山,山门苔藓尚斑斑。
才逢细雨粘游屐,况有清风解醉颜。
阳水西来霜练泻,云门南望翠屏环。
谢公雅负林泉癖,兼得追随半日闲。
李廓为人,事亲至孝,他对待母亲和兄长总是尽心尽力,唯恐不周。“母老以药饵自辅,晓岩读书于外,躬自称药和丸,计日分剂乃去。度药且尽,自馆归,和剂如初,如是者累年。兄康尝有疾,晓岩日侍汤药,已寝,犹潜立牖外,察其安否。一夕或数起,比愈而止。其后兄庆病心悸,同卧起者,月有旬日乃疗。”(杨峒撰《李晓岩墓志铭》)
李廓虚心好学,“自六书形体音训异同,一字之疑,无不咨逮。”三十岁后曾受教于潍县韩梦周门下。韩梦周(1729—1798),字公复,号理堂,乾隆二十三年(1758)进士,是清代山东著名的“宋学”学者,著有《理堂文集》《中庸解》等著作。李廓为其刻印了《理堂制义》续集,得到了先生的称赞“以为在晓楼、已山之间”,学业日进。李廓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顺天乡试中举,嘉庆四年(1799)四月卒,年四十有八。好友杨峒为其撰写了《吾友李晓岩哀词》及《李晓岩墓志铭》。
与其同年中举的朱廷基之孙朱沅,字沚亭,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官终临桂县知县(著有《铜鼓轩诗钞》),过李廓故园,触景生情,惆怅满怀,赋诗以记:《过篑山草堂感怀李晓岩同年》
落落知交几辈存,感时伤逝竟谁论。
空余绿竹生池馆,忍对青山哭墓门。
河朔经秋频入梦,巫阳无地与招魂。
我来竟似辽东鹤,赖有巾箱问子孙。
李廓之事在《光绪益都县图志》中亦有记载,兹不详述。
现在李廓故居遗址上,还留有白丁香、黄腊梅各一株,是举人府的遗物,员经磨历劫,而风骨依旧,花开时节,香飘四野。
《益都先正诗钞》收录先生诗八首,兹选录《表海亭》一诗,附载于下,供读者体味:
古木卧平原,天风飒以至。
深情何旷邈,寻胜来萧寺。
旧传表海亭,穆然思所自。
泱泱大国风,依稀千年事。
懿哉贤太守,顾名而思义。
德政洽海邦,立表称郅治。
一水环齐城,坐挹南山翠。
兵燹几代更,颓垣没平地。
骧首故址旁,令人独翘企。
往者如可昨,谁云今昔异? 另有十三世李义本,字立亭,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科举人。和他同年中举的还有李文藻、朱廷基、张曰时、杨有栗,另有京围二人,称曰“同年七举人”(《咸丰青州府志》有记)时人李章洮(生平不详)赞曰:“立亭先生居乡,品绝高,忘情仕进,好读庄子。”语出《益都先正诗钞·补编·李本义篇》,集中有先生诗四首,今录其《雨中游冶源》一诗,以飨读者:
海浮两岸雨霏霏,羃罹荒烟接翠微。
喷壑清泉穿石窦,障天修竹覆山衣。
东篱有菊秋光老,南浦无霜雁乍归。
十里辋川挥手别,回看鱼岛尚依依。
李廓之孙李纶,字经五,道光丁酉(1837)科举人,大挑二等,署莒州学政,选陵县教谕,祀乡贤祠。“性和易,引掖后进,如恐不挚。游其门者,多所成就。纶,幼孤,母复多病,侍奉汤药,动辄经年久之,遂精医理,远近求疗者如市。”(《光绪益都县图志·儒学传》卷三十九)
官庄村于2019年出土的郭氏节孝坊
李廓长兄李廪英年早逝,时妻子郭氏二十一岁,无子。五兄庆公将自己的长子鸿文出嗣廪公。郭氏抚侄,视如己出,孝姑训子,节孝并著。嘉庆八年(1803)建坊旌表。 十七世李玉珊,父松龄,字友鹤,议叙九品。因家贫远出二十余年矣。光绪十年(1884),母魏氏殁,玉珊痛苦无耗,偕其从兄玉琠往寻之,果得父骨于通州,乃负归合葬焉。(《邑先辈纪略》)
李氏族人素有革命与爱国传统。“咸丰十一年(1861)春二月,皖匪(捻军)犯县境,乡团及驻防兵御之。”(《光绪益都县图志·大事记》)青州旗兵五百人及各乡团集结于淄河东岸,狙击捻军张洛行部,大部被捻军歼灭,旗兵佐领恒善毙命,乡团长一百零四人,团丁一千伍佰余人被歼灭。在围剿捻军的战役中,官庄李氏族人有李蕴、李智(《光绪益都县图志·忠节传》皆有记载)等十二人殉难,后皆奉祀昭烈祠。
在抗日战争时期,十九世李有典(字慎五)先生是著名的革命运动领导人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李有典先生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于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3日他带领二十余名族人在李家官庄成立抗日武装,被上级组织编为八支队十七中队,李有典任中队长,从此戒马倥偬,转战南北。他曾只身一人扛火炮,追击日寇,并击伤日寇多人,自己也因火炮炸膛而负伤。1939年秋,当选为益北行署主任,成为益北地区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领导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先人其萎,昔日不再,但典范长留,芳轨永存。另有十七世李玉珊,父松龄,字友鹤,议叙九品。因家贫远出二十余年矣。光绪十年(1884),母魏氏殁,玉珊痛苦无耗,偕其从兄玉琠往寻之,果得父骨于通州,乃负归合葬焉。(《邑先辈纪略》)
先人其萎,昔日不再,但典范长留,芳轨永存。
家风训戒
优良的家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家族兴旺的背后,离不开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地域背景和家族文化,并且作为精神支柱代代相承。制定家规家训,激励鞭策后人,成为这个家族立身处事的准则。这些家规家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李氏后人。几百年来,官庄李氏后人英才辈出,这些家规家训也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祖有遗训曰:朴者为农,秀者为士。此二语诚保庶之要道也。”(《始祖茔重修碑记》)这些家规家训在修身、处世、治学、理政等方面皆有涉及,即便是放到当今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教化、警省作用。“士也者,禀天地之气以生,勿自是。虚心求学,读圣贤书,经以明其理,史以贯其事,其始也。由格致而诚正,其继也。推修齐为治平,内圣功外,王道循序渐进,一以贯之。”限于篇幅,今择其《五戒》篇,恭录於下,以飨读者。
去稂莠所以植嘉谷,诛凶奸所以安善良。诚哉,恶不除,则善不能滋。邪不黜,则正不能崇。今为人生螽者,有五不可,不时警而切戒也,胪陈如玉。
【一】曰色,色为女戒之祸,纣之失天下也,以色诱厉之,亡身命也。以色况士庶乎,宴安之溺,甚于毒,心志蛊惑则妻妾倒置,夫妇之伦乖积而父子相残,兄弟相贼,皆由于此,危矣。淫昏者,只知此中乐,不想无底害,总未思。夫风流阵即冤基也。人亦有言,宿娼者非佳士,信然。淫书淫画有心者,并禁绝之。盖有鉴于色之为祸烈也。乐而不淫,圣人所深取。即琴瑟之好,亦当有节,是在牢锁心猿,常思欲不可纵,庶得性情之正,而色之祸可消也。
【二】曰烟,捐人精神,败人志气,锁人血肉,促人寿数,种种祸端,甚于猛兽洪水,前此未有之患,乃威行于当今,奈何不察,竟群马趋之,冒然为之,甘堕此苦海也。谚曰:“名教中自有乐地,黑漆桶那得青天。昏昏者安能昭昭,作事能无颠倒。”可务戒哉。
【三】曰赌,辱德丧行,倾家荡产。始也,贪人之财为己有。终也,并己之财归于尽,且一人嗜赌众人效,尤坏人子弟,莫甚于此。谚曰:“久赌必输,赌而富者谁耶?”或曰借博弈以消闷,不思清谈薄饮,或钓或戈,皆足助人消遣,何必向樗蒲中讨乐趣哉?且义外之财不可贪,如之何不戒。
【四】曰讼,和平者福,争斗者祸。争而涉讼,安保必胜,且一入公门者,不由自己。官明决者,置之不理,斯其幸也。官冒昧者,准而不问,耗财误事,欲罢不能。至悟讼则终凶,悔计之,则已晚矣。故迂不平,莫若容忍,实无可忍,当择端正公允者,方为妥处。排其难,而解其纷,自无不释之憾,较讼不犹愈乎。至唆人讼,乃将计就计,于中取利,一为所愚,势必托为肤,心藉彼泄忿,不知此等技俩,有何平反?幸而一胜,必索重酬谢,或不胜反咎讼者之不健,比之匪人,不尤伤乎?怀不平者,尚思患而预防哉。
【五】曰酒,旨酒以洽比邻,醴酒以宴嘉宾,酌以大斗以祈,黄耆酒亦何可无者,然,或甘酒嗜饮,非因酒而误事,即借酒而忿事,甚至酒过戕生,则养人者适以害人,成礼者反以酿祸矣。帷顽人之于酒,不继以淫,不及沉酒之为当也。不然矜吸川之量,夸牛饮之雄,自命为豪,豪于何有?乐酒无厌谓之荒,如之何无戒。
李氏祠堂
祠堂,亦称家庙,是景仰前贤,垂范后世的地方。因历经兵燹,风雨侵蚀,遗留于青州境内的祠堂,已经为数不多,而幸存于世的官庄李氏祠堂,则显得犹为珍贵。现属于青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潍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于2018年拆迁,现在祠堂四周在钢筋混凝土彩钢瓦车间的包围下,犹显出一丝落落寡合。
官庄李氏祠堂坐落于原官庄村中央,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呈长方形布局,坐北朝南,东西宽约二十米,南北长约二十七米,占地面积近六百平方。由大门、二门、正祠和东西配房组成。这组建筑群皆面阔三间,硬山顶,青砖黛瓦,翘角飞檐。它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融书法、绘画、楹联于一炉,刀法细腻,形象传神。
在坐东朝西的大门上刻有一副金字对联:奉先思孝,式礼莫愆。谈起这副对联,追根潮源,是有出处的。上联“奉先思孝”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中》,原文是“奉先思孝,接下思恭。”意思是说侍俸先人,当思孝顺之意。而下联“式礼莫愆”则是出自《小雅·楚茨》,原文是:“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小雅·楚茨》是一首周王率领王室子孙祭祀祖庙时的乐歌。“愆”是过失、罪过的意思,这一联是说祭祀祖先要严守规矩礼节,这样才没有任何罪过之意。从这副门联中也见证了李氏先贤的博学宏文。
祠堂院内清幽肃穆,碑碣林立,花草葳蕤,松柏苍翠。正祠中供奉着李氏始祖李秉钊的铜像。在祠堂的四根檐柱上也刻有两副长联,其一是:
四百年聚族而居,仁让家风留世泽;
十七代力农以祭,云仍孝思妥先灵。
其二是:
累叶衍箕裘,际今时,食德服畴,应念其来有自;
献春罗俎豆,缅昔日,劬躬焘后,尚思克对无羞。
这两副对联的大意是概述了李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优良家风,并告诫子孙不能忘本,要虔诚祭祖,这样祖先才能荫庇子孙后代。
据祠内《李氏先祠复修志考》载:“宗祠落成伊始,即有姻眷东阁大学士刘墉,遣使具厚贶,奉函来贺祝,附赠乾隆皇帝御笔手书红绫福字一幅,传至十七世族人元彬,悬诸大厅,以示宠隆,凭此宗祠,誉满海岱,望重青齐。春禴夏禘,秋尝冬烝,祀事孔明,以尉先灵。可恨七七事变,日寇侵入,汉奸中队驻进祠内,占据大厅,红绫福字失踪,气运逐渐凋零,后来废弃,成为校堂。祠内设施,四分五裂。阶前合抱古松,登云门北望,翠接长空,独占一景,后也被伐锯一空……”2011年二十世族人、社会贤达李世永先生斥巨资三十万元,合族上下齐心协力,增其旧制,将李氏祠堂恢复原貌,修葺如初,神采奕奕!
当年刘墉为官庄学堂所书“耕读”石匾
这座闪烁着文化灵光的李氏祠堂,到处都氤氲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这里已成为李氏族人春祀秋尝,血脉汇聚,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地方,更是一处了解祠堂文化的窗口。
九续族谱
醴泉有源,芝兰有根。寻根问祖,是人的天然本性,而想要寻根,必先有家谱。明人方孝孺曰:“谱者,普也。普载祖宗远近、姓名、讳字、年号。谱者,布也。敷布远近,百世之纲纪,万代之源流。”家谱更是记录一个家族发展变迁的“百科全书”,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祖训家规、艺文著述等,都是这个家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族谱续修及时,文献整理周详,是一个家族管理规范,聚族治家严格的标志。
官庄《李氏族谱》始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0),此时距其始祖迁居益都已越十余世,以后在乾隆元年(1736)、嘉庆十六年(1811)、道光二十四年(1844)、光绪元年(1875)、光绪二十八年(1902)、民国二十三年(1934)、公元1993年,先后八次续修祖谱。《李氏族谱》中例定三十年一修,如今,李氏族人又于今年进入九续谱阶段,现已开局。身居各地的李氏族人一呼百应,慷慨捐资,鼎力相助,共襄盛事。
下面仅就上文中还未提及的与李氏家族历史文化相关的人物作一简要介绍。
【一】《青郡乡贤文邑李公殉难序》撰文者是赐进士出身,选授江西南康府星子县知县,青州府儒学教授、济阳孙嶙,作者生平不详。
【二】《皇清太学生有道李公墓表》撰文者孙文楷,书者刘芳亭。
孙文楷(1846—1912),字模卿,益都人,同治癸酉(1813)科举人,精于金石之学,《清史稿》有传,著有《适野集》《一笑集》《稽庵古印笺》等。
刘芳亭,例授修职郎,戊子科(1828)副举人,生平不详。
【三】《恩荣介宾是程李老先生墓表》撰文孙文楷,书者高树棠。
高树棠,字芾村,又名述棠,清末潍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岁贡生,侯选教谕,擅书法。名载《山东书画家汇传》。
【四】《李度墓志铭》撰文者杨峒,篆盖窦二酉,书者何潜修。
窦二酉,益都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
何潜修,字梅村,益都北关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
现在,官庄李氏族人即将乔迁新居,历经数百年沧桑,遗留下的李氏祠堂和新近出土的每一块碑刻,仿佛在告诉世人历史不能忘记,传承不能忘记,乡愁不能忘记。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衷心祝愿李氏族人继往开来,奋勇前进,为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而继续努力! (鲁清源)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