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蓝河
蓼蓝河,是淄河在
青州市邵庄镇境内的一条支流。它的源头由蓼蓝溪、小辛溪、孔家溪三条小溪组成,交汇于邵庄水库南。然后流经该水库、冷家庄西侧沟壑,从具有“河畔明珠”美誉的东台头村东,北流约二华里注入淄河。
蓼蓝溪,源自黑山阴坡的山泉,因溪畔长有蓼蓝草而得名。水流顺河道而下,经王家辇古村西侧,在村口与桓公饮马泉合为一处,出石桥泄入白马涧,然后东流大约30米,与从佛峪沟流来的山泉水汇合。
佛峪沟在黑山东、小辛庄村南,山峪中有洞,且有古代石佛造像。水出峪中季节性山泉,西北流,与蓼蓝溪相携北去。溪西崖上高居二村,称王村。东王村东、北、西三面临沟,西王村南倚柏山。溪水穿过新修的桓公路,恰是邵庄水库的东南域。
孔家溪南王水库
小辛溪,源头在小辛村东北。这里地处高山之麓,连阴季节,或大暴雨时,夹石间先闻轰隆声,似有千军万马,尔后巨石震动,大水涌出,但时间极短——天阴,出水时间则拖长,天晴,出水则骤然而止,村人称奇,名“咋呼泉”。
“咋呼泉”西流北转,相约几处山泉细水,至南王孔村西南,该地为南王孔水库。水库面积不大,上世纪刚刚修成时,曾蓄水泱泱,而随着水源的断流,今早已干涸。南王孔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王驩、孔巨野二将镇守于此,形成村落,后建王孔庙,村以庙名。明朝以后,以方位称南王孔。村北有龙山文化遗址。小辛溪流过水库及公路后,对接邵庄水库东南。
孔家溪,即以孔巨野将军姓氏命名,发源于南王孔村东南的山峪中,流经该村之东,在村东北蓄为水库,迄今不竭。水出溢洪道稍北,转向西流,溪北有牟家王孔(北王孔)、李王孔、朱王孔三村,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此地附属郭乡北约。孔家溪西流二里,与小辛溪、蓼蓝溪汇合注入邵庄水库。
邵庄水库,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属于青州市七座小(一)型水库之一,南北长达1500米,最宽处约500米,大坝高近30米;总库容225万方,与七一、龙虎、赵庄水库相当,远大于夏庄、钓鱼台、黄鹿井等水库;溢洪道在大坝东端,全石砌成,净宽10米,最大泄水量每秒可达70立方。
水库以西是邵庄村,据《顾氏族谱》载,顾姓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迁此,因租种邵氏庄子地,渐成村落,故名。现为镇政府驻地,设集市。水库东即峱山,为齐桓公猎峱及纳贤之处。此山也是宁戚饭牛和著《相牛经》的地方,与中国农、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山虽不高,也不峻险,在《东周列国志》《诗经》等重要历史典籍中却均有记载。
蓼蓝河之水,由水库泄出后又纳入稷山前的一条无名细脉,从冷家庄西南流过,转向正北。冷家庄原名小王庄,相传明初王姓立村,后迁走,现有王家墓田。明成化三年冷姓迁来,村名改称冷家庄。1983年,村东稷山上发现汉代石室墓穴,遂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蓼蓝河经过冷家庄北拐,沿东台头村东的沟壑北去,在村北汇入淄河。
淄河河畔古老的台头村,因居于高高的土台之上而得名,按不同的方位又分为三村,即东台头、西台头和南台头。尤其东台头村,自古就是
青州的西北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昔日的繁华,赢得“河畔明珠”之美誉。
东台头村西的淄河,自南向东略呈弯曲形。这里河面宽广,水流浅缓,河床坚实而平坦,历来为渡津要地。正因所处交通咽喉的缘故,早年的东台头村经济发达,商贸繁荣,绕村一圈全是生意场所。原关帝庙向东一条街、村东的南北大街,皆店铺林立,仅老字号就有“富增”“天成合”“重永兴”“聚丰”等十几家,且大多设有分店。“聚丰”号聘用铺面掌柜多达八人。这些店铺直到文革前期还有一部分在经营,那时村内还有供销社、银行、书店、种子站、农技站等单位。
东台头村大门
农历逢四、九日为大集。当年每逢大集,方圆二百里的客商,往往提前赶来在旅店住下。村内旅店很多,不下二十家。提起旅店,村中老人还有这样的记忆:一位牵骆驼的老客,自北向南问过好几家,都因门小骆驼大无法入住,最后只能住进了“南大店”。“南大店”虽然远些,但店门高大。大集日人山人海,吆喝的,说唱的,很是热闹。到了年底逢集,摊位十分拥挤,一个卖肉的摊位只占一匹肉那么大的地方,但生意非常好,一天能零售30头猪。
今天,东台头村往日的繁华虽然一去不再,但它深厚的人文底蕴,却依然令人向往。村东门外原有双口古井,在沟中略高处,石碑铭曰“东堑井”,村人又称东龙王庙子井。井东原有两棵粗大的古槐,树荫遮达几市亩地,可谓远近闻名,当年赶集的外乡人多在此汲水歇息。现在,双口井和石碑已被压在公路北侧,也许经过多年以后,它还有重见天日的时候,但两棵古槐则不同,它已永远成了一个传说。
无独有偶,村西门外也有一口古井,村人称为西龙王庙子井。该井为双层井口,第一层绳痕磨得太深了,又在上面放置第二层。两层井口均有大石板凿成,井口下依然是深邃的井水。因其古老,不知始凿何年,只知村人又称其为“伯益井”。伯益是4000年前大禹的助手,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封东夷。据传,伯益带领东夷人挖井,最初挖的是斜井,有水不能汲,后又挖竖井,汲水成功。伯益是挖井的祖师。如果这双层井口的古井真与伯益有关系,那则应该称其为“太祖井”或“高祖井”了。
“伯益井”——西龙王庙子井
西阁子,是东台头村的原西大门,现尚有遗迹可寻。阁子下层为门洞,由青石垒成,高4米;上层青砖修砌,高3米。阁子外,北侧是娘娘庙,整座院落近300平方,正殿三间,殿侧立碑。庙南有大湾。从阁子向西一路下坡,路长百余米,宽6—8米,中间青石平铺,宽1米,可流水,两边青石略有倾斜,整个呈渠状。路两边尽是枣树,今仍存活多株,棵棵枝干粗大,春日花开暗香袭人,待到中秋时节,色分青红,真果串串,堪为一大景观。
村子西南有高台,由柏泉河水冲刷而形成。高近于10米,按不同土质分为多层,中杂鹅卵石,厚者1米,薄者半米,层层分明。顶部面积400多平方,上有海底石。东、北、西三面较坡,南面陡峭,陡崖上长松柏多株,大者干粗如盆,相传历经千年,人称寿星松。高台,遂称寿星台。
村西北角原有关帝庙。大院内殿房三间,另设东西厢房,殿前有古柏一株,干围三人合抱,枝分三股,称三义松。明末,庙内有得道高僧,曾进京讲法。庙北300米为北崖地,原有去辛店的小路,旁边建宝塔,高3米余,人称和尚塔。周围曾有瓷罐出土,应该是埋藏舍利子的地方。
在和尚塔西有一座高台,立其上可凭眺淄河。夏末秋初,淄河洪水涨满,傍晚,落日余晖,返照一江金色,谓之:“淄江夕照落彩虹”……
自
青州西南方一路流来的淄河,在台头村西、北两面,河滩变得异常开阔,最宽处竟达3里之多,因此这里是人们来往彼岸的首选之地。但淄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夏季多雨时,沙石具下,水流湍急,也常常阻断交通。相传,两千年以前《以卵击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有一年,墨子经过峱山前往齐国都城。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肤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我不相信你的话!”墨子说着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河水泛滥,无法渡过去。
名叫曰的那个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遇到麻烦了吧?”墨子笑了笑说:“淄河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
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现在,此段淄河两岸均属邵庄镇境,齐王路已修筑至此,高高的齐王路大桥横跨两岸,特别宏伟壮观。人们彼此往来,已不再受河水的阻隔。人们更希望淄河水永远都不会干涸,以它浩大的气魄穿过大桥之下,绕过古村之侧,向着更远的地方流去。 (刘守强)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