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的话题已被多次提起,我也说几句吧。
都知道,所谓
票友就是非职业的戏剧演唱者。票友、票友,志同道合以戏剧为纽带,广结善缘交朋友。
青州是票友之家,前段时间举办了潍坊各县市的票友大奖赛,赢得好评如潮,就在前几天又有
青州莱州等地票友相聚,举办了一场票友联谊活动。这是一场自发的京剧演唱会,各地票友踊跃而至。这是我从网上看到的,我不懂京剧,人家也不会约我,如果真要我去,不懂装懂坐在那里充数,也是件勉为其难的事,但我从心底佩服他们,群发的视频中可以看到,票友的聚会是那般庄重虔诚,我们群聊的群主受邀参加,本来是一个很随意的人,这会也是正装危坐,还特意戴上眼镜,一派绅士的气度。票友演唱更是认真,一招一式拿捏到位。更想到外地赶来的票友,放弃休息不顾劳顿之苦,就足以令人感叹。济南的两位名票,那是光祥和英英,据说未能上高速,行程足尽六小时,很累却很高兴。回到各自岗位,一再回复称赞
青州的票友,交往够朋友、演唱高水平,青州当属票友聚会最佳选择地。要说明那英英是在济南工作的青州人。
青州何以多票友,因其物阜民丰,又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主城区北部是满营旗城,正宗的京腔京调;南城多世家公馆,很有些悠闲阶层,很是适应京剧这典雅寻趣的艺术形式。有需求就有市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基本的常识。曾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每逢青州黄烟收获之后,山东京剧团必然来唱戏。因为观众踊跃,都是在人民广场露天搭台,每天晚上连台大戏,连唱半月场场爆满。观众对尚长麟、俞砚霞、王影侠等主要演员的名号耳熟能详,以至于他们上街,居民们都能认得出来,热情打个招呼,邀他们进店喝茶。正因他们深入基层,也发现几个有培养前途的苗子,带去培训之后,又为青州播下京剧传承的种子。咱这青州城,不大也不小。名角来唱戏,观众真不少。毛世来、吴素秋、黄少华等名角都来过青州,剧场虽然简易却是场场爆满。一旦来个名角便引得些戏迷心神不定,以至于出现业务上的的笑话,把五斤花大茶错写成五斤黄少华。痴迷是进取的最好方式,看得有趣看出门道,便琢磨程式学唱学做,也就逐步地融入剧情。这是一个过程,先为铁杆粉丝,进而融入角色去学念作打,再有强烈的表现欲求,最终就变现为票友了。
所谓“入了红纱轿,恣得不睡觉”,票友有志于学,不畏艰难困苦。曾经的某少,一个高挑清秀的老头。大家喊他某少,是因为他曾是公馆的少爷,已经败落得只剩老屋旧家具了,票友来头痴情不改。若有名角来青州,他必定卖家具。饭都块吃不上了,不去看戏行不行?他说,不行,看不上这场戏,心神不宁眼发直。他是攻老生的,人长得排场扮相也就排场,到后来就没有他亮相的机会了,于是便坐在荷花池边自吟自唱。这是宣传才子佳人,为封建文化张目,再后来就被当做牛鬼蛇神给扫除掉了。这样的票友,青州还很有些,得名家真传,所谓胶济沿线名票的那位就不提了。同时代的票友,各种角色齐全,能唱连本大戏的组合。票友扎堆懂戏再看戏,观摩学习瞅门道。都说青州的戏不好唱,底下些观众掐着板眼呢,一旦离谱会喝倒彩的。我还认识虔诚的票友,一位东高的老师,专攻小旦的,平日里也是扭扭捏捏的一股酸劲。他能往奔三十里进城看唱戏,还得买上两条骆驼烟,为的是哄着班主扮装上台唱一口。结果是两条烟只能让他露个小脸,扮个丫头,就那么傻傻地站着。这就使他很有满足感,很高兴地对人讲,名角戏台上也有我。至于逢年过节的庄户戏,冯老师那是不请自到,甚至捐款捐物更是忙前忙后。上台唱戏讲求戏德杠杠的,有一次演唱正酣时戏台塌了半边,老师的一条腿陷下去,鲜血往外淌,可人家冯老师硬是撑住另一腿,手还捏着莲花指,脸上带着妩媚的笑。这是个痴情的票友,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了这样没那样,所以冯老师的家庭关系一直很紧张。到晚年,才子佳人戏绝迹了,他便学唱样板戏,放映队挨村巡回转,他能跟上四、五天。他有洁癖独自住间小屋,即使土墙土地也收拾得干净,一台木壳子收音机,助他学唱李铁梅、方海珍与江水英,至于《杜鹃山》柯湘的家住安源,他也会唱得声情并茂。至今我很怀念这位有爱好的老人。
很难尽数青州票友的逸闻趣事,他们是京剧艺术的爱好者传承者,正是由于民间票友的实践活动,影响带动周边的居民群众,耳濡目染也就普及到位了,使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记得当年清晨城头有人亮嗓,吼几口放松心态,东门底下也会有人扎堆吟唱。那几位精神障碍者,拖着棍子也得哼着荡里格朗的京腔京调,迈着方步摇头晃脑。小孩子也会不时来一口,一跳一蹦往家跑唱“秋胡打马回家乡,行人路上马蹄忙”;唱一口“我坐在城楼观山景”那是旁观者的揶揄调;拍着别人的肩膀“叫张义咿咿,我的儿啊啊”,青州话,这是拾同学之好。拿根青皮秫秸也做扬鞭奋马,迈着四愣子步圆上一圈,还是有模有样的。本来这后起的一代,也会出现些票友的,但后来时代变了,变得节奏越来越快,京剧圈子便不由得萎缩起来。我和我的同学,都是过来人,也曾是半通不通就哼唱的傻娃娃。现在闲谈起来,虽然其中几个也能算得上知识分子,竟然没有一人爱好京剧。都知道京剧是国粹,是戏剧艺术的典范,过去是现在更是,但市场却在不断地萎缩,票房的价值也在不断缩水。这并非因为京剧艺术退化,拿过去的录音录像与现在的舞台演出作比较,现在的演员青春靓丽,绝比那些老头儿扮姑娘媳妇更耐看。唱腔也更加清脆婉转。旧时代的艺人地位低下,很少有富家子弟下海从艺,所以当年李世济玩票下海,就成为当时的偌大新闻。新时代那是艺术家受人尊敬的,戏剧学院招生那是千人挑一,素质修养当然是杠杠的。我们生活在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紧张的学习与工作之余,需要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特别是年轻一代,很少有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咿咿呀呀的述说,一件事说半天台上不急台下急,于是那些夸张舞蹈大吼音乐,便大行其道。更有同学说道,京剧脚本多虚构,有人考证《红鬃烈马》之薛平贵似为石敬瑭,一位割地赔款甘心当儿皇帝的汉奸,那王宝钏甘受寒窑之苦,其形象便大打折扣。至于杨家将系列,剧情也有些过分。都说戏剧作品可以虚构,但现在许多人热心于考据,人们的认知水平也相应提高,看京剧了解历史,那是逗你玩呢。
上述观点属于小范围刍议,信口雌黄而已尽可批驳,但京剧并不景气却是不争事实。尽管成为小众艺术,但是在我们青州,京剧爱好者还大有人在。仔细观察,我们的交际圈中数不少,人若扎推喉头就痒,禁不住便吼上几口,灵鸟求偶般地寻求知音。虽说缺乏点审时度势,但这绝对是好现象,说明京剧的根还在,还在延续传承着。人是需要精神支持的,需要有些情趣和爱好,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退休了又重新过上了悠闲生活,很是适合哼几句京剧,打发平静悠闲适宜的生活。很好,青州不乏热心人,把戏迷们组织起来,不仅提供场所,还相互切磋提高。仅就所知,海岱苑、东后坡等社区,都有票友专门的活动场所,汇聚起京剧爱好者,不仅是自娱自乐,更是热心公益粉墨登场,普及京剧知识,传播正能量。我认识马传根先生,本身就有相应的戏剧基础和修养,是一名局级退休干部。他退而不休,利用他的影响力,发挥特长和优势,使剧社活动有声有色。正是有这些热衷于京剧,热心于公益活动的一批人,青州的票友才能为周边各地所瞩目,引来各方票友的集中荟萃。
一个门外汉,要想了解业内的情状是困难的,所作记述也难以做到全面准确。里闾闲散有感而发,为青州票友点赞。他们是京剧艺术的坚守者,宣传弘扬者,同样也是青州的文化资源,祝愿青州票友再努力,为弘扬国粹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作贡献。 (刘珍实)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