缕缕阳光,干净透明,没有一丝丝的风。那么,从我身侧耳畔呼呼而过的,一定是时间了。
振振公族,麟之角,在匆匆时光中老去,又在我路过时呼啸而来,流转在亭堂楼阁间,萦回在冯氏家族五世其昌的治学处世里,隐约闪现在
偶园的佳山秀石上,默默守望着一个人与家国百年的沧桑过往。
青州偶园,当地人称“冯家花园”,是
冯溥的私人花园。冯溥,山东青州益都人,字易斋,乃清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因其端敏练达、勤劳素著深得皇帝信任,于康熙十年拜文华殿学士。六十四岁那年他上书乞休,因康熙帝不舍未能如愿。
他性情严毅刚正,在朝堂上屡次直言进谏忤逆权贵,时常被打压构陷,加之案牍劳形无处消解,耳顺之年又身患风湿、饱受病痛消磨,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无处寄托。于是,他在京城广渠门内东南隅买下三十亩闲置的土地筑屋围墙,循势为池,池旁蒹葭萧疏可爱;再累土成山,随地势高下尽植以柳,名之“万柳堂”或曰“亦园”。公务余暇,他邀友雅集,觞咏其中,文采风流。期间他以万柳堂为载体,以宴饮雅集为形式,倡导“宗唐”的“盛世清音”创作,借由诗坛唱和整饬引导康熙诗坛的走向,重振了清雅平和的诗风。
康熙二十一年,他以七十四岁高龄第六次乞休,恩准致仕,加太子太傅。冯溥回想辅政的三十六年感慨万般,离京前深情上疏康熙五条,皆关国计民生。皇帝赐御制诗曰:
环海消兵日,元臣乐志年。
草堂开绿野,别墅筑平泉。
望切岩廓重,人思霖雨贤。
青门归路远,遗兴豁云天。
虽说古有“君臣”之纲常,可这深厚的信任之情、惜别之情,尤令人感动。自此朝堂少了一个端方忠耿的大臣,
青州多了一位儒雅贤达的诗人。朝代更迭,花园易主,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继续续写生命的档案。
启程那日出得彰门,京城百姓扶老携幼,执香跪送达数里。想他为官期间,曾多次提出富国安民的良策,被清朝顺治帝称为真翰林,又在康熙年间成为辅弼重臣;想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诗文曲赋,更在于他培养简拔人才,为清初诗文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百姓长街相送,无不叹息泣下。作为
青州任职时间最长、德高望重的国家一品大员,带职回乡,抵达之日,青州吏民摩肩接踵夹道拜迎,城内交通一时阻塞不通。
清咸丰《青州府志》载:冯溥既归,辟园于居地之南,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曰偶园。偶园与亦园空间结构相似,建造过程又有关联,曰偶曰亦,皆寓聊复尔尔、不甚留意。我们路过、驻足、流连,试着在这个浓缩的时空内抵达主人淡泊率意的雅境,抵达古人物我相寄的山水情怀。
静立在偶园西门外,天空澄澈,阳光透过历史的缝隙,打在青砖黛瓦间,闪烁在鎏金匾额的题刻上,肃穆辉煌。进得园子右行左转,正东见一道石屏挡在眼前,隔断有限而无限的空间,忽而空泛寂寞起来。转而南行,东西一带山石亭池绵延,裹着沧桑的遥远气息瞬间笼罩了我的感官,多么希望在这样一个瞬间,能够参悟它从历史中跌宕而来的使命。
“文籍佳山生锦梦,堂凭雅韵葆韶光。”佳山堂坐北面南,两柱三间,是偶园中一处硬山建筑,建筑主体始建于康熙初年,古老的砖体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此刻,我们穿堂而过,如同穿越古老的时光。壁上书画典雅,堂前茶案条陈,似有茶香墨香醒脾;庭院内古树虬劲,花木苍翠,忽闻琴声、鸟声怡情。园内桂花飘香,丁香结子,丹枫冠盖凝云,腊梅映雪含霜,它们依旧应时凋落,感时生发,用古老的曲调吟诵古老的三百篇,可见所有的纷争都是荒诞的。
古稀之年离开浮沉宦海的冯溥,叶落归根。四时阴晴,花卉阴翳,晚年的他在佳山堂会友待客、吟诗作赋,并以此堂作为自己两部诗集的名称。《山东藏书家传略》提到冯溥生平唯喜读书,政务之暇,手不辍卷。然而,冯溥有诗曰:“智者不藏书,况为子孙计。取其聊遮眼,宁能论价值。散失与收藏,无为作凝滞。束卷听鸟鸣,莞尔适吾意。”用书而非藏书,居庙堂之高诗书继世,治国安天下;处江湖之远乐善好施,忠厚传家,可见其旷达与率意。
花草丘壑犹如衣裳,一旦有过主人便具备他们的性情。站在佳山堂南,正对一假山中峰,不由暗叹:“好山,好山!”转而一想:“非胸中大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忽又想到“叠翠、锦嶂、小终南”种种名色。恍惚片刻,方想到山有脉,水有源,水随山转。堂南约四十步,亭山布置沿偶园东、南两墙环列,有坪、峰、涧、台。岩石叠砌,贴墙而筑,应其自然,横向迤逦百米。以三峰假山为主体,亭阁棋布,怪石嶙峋,泉溪潺湲竹柏萧森,一园之内尽显千里之势,浓缩九州山水灵秀。看片山多致,想寸石生情,思静中有变,叠石风格与中南海瀛台完全一致。
穿庭绕径,走过厚重宏阔的大石桥,穿过古朴深邃的紫藤长廊,恍惚跌入了历史的长河里。
我们的祖先从遥远的石器时代走来,用石、崇石,源远流长。青州是中国赏石文化的发源地,所产之石皆合乎赏石之要诀,或皱、或漏、或瘦、或透。爱石者纷至沓来,遍觅群山深壑。“春夏秋冬苍造字,乾坤玄妙藏神灵”,偶园内收藏有众多康熙年间遗留下的奇石,其中的四尊观赏石“春、夏、秋、冬”是由冯溥命名并收藏的青州太湖石(北太湖石)。园子是浓缩的时空,诗词佳赋、书法艺术的嬗变演进——与秀山奇石妙缘融合。
牡丹园西侧,姹紫嫣红已经开遍,天然纯粹的北太湖石明朗朗气度非凡。“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历经几百年的时光,遗世而独立。近观“福”石,体姿丰盈,玲珑剔透,上下贯通,左右通风;远看“寿”石,形态雍容,灵光四通,石身多孔,神形兼备,其悬石压顶的气势,跌宕起伏的石肤,风骨劲健;想“康”石,巍峨挺拔,婀娜娟秀,石肤圆润,丰满大度,其姿如鹤立鸡群,俯瞰群芳;赏“宁”石,亭亭玉立,英姿卓然,窈窕清瘦,宁静淡泊。
站在适当的位置观赏,联想中国繁体汉字“福、壽、康、寧”的外部轮廓,其中的相似之处让人顿然心神会意。更为巧合的是,四字中笔划构成的多处方格与其汉字中“口”的数目、位置大致吻合。据说,这四块奇石是明代衡王朱佑楎做寿时,官宦贵人赠送的礼品,玩石行家评价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一评价乃国画理论、书法理论,如今用于赏石,可见国人赋予自然的内涵神韵各各相通。除此之外,还有十三方高大的太湖石置石,又称“十三贤石”,散布于园中各处。玉石、金石、宝石,无不是顽石经过了千锤百炼、千雕万琢,或历苍海沧田、风雨造化。我们的人文始祖女娲氏,曾炼石补天,福佑社稷。园子主人爱石、赏石,并以此教化族中后人读书、修为,齐家治国平天下。
偶园是一组由宅第、宗祠、园林相结合的古代建筑群。经过大齐碑向西,可进入存诚堂。这是一座厅堂建筑,为冯氏现存的建筑之一,现为北海世家——冯氏纪念馆。其面积一百九十平方米,五开间抬梁构造,覆莲墀头雕饰,东西各有北厅三间,类似耳房,院内设东、西厢房各五间。冯子履、冯琦父子及冯溥先后在此居住,因三人先后高中进士,故有“一屋三进士”之说。西侧祠堂因冯惟讷在兄弟中行五,冯溥是惟讷的玄孙,是五支嫡系,故称“五支祠堂”,有康熙皇帝御赐的大门额“清白世家”、二门额“东辽世业”及大门联。明朝嘉靖之后几百年间,宗祠一直是吉祥文化、天佑宗族的象征,如今已经在数百年的岁月中走向了它折戟沉沙的宿命。再次翻开它的册页,祠堂内烛光摇曳,香火缭绕;堂中天地悠悠,诉说显赫的功名与辉煌;庭堂之间的每一级台阶都踏出过整个家族的信仰与期望。
冯宅同古朴宽大的冯氏宗祠连在一起,与会客、写作的佳山堂,亦分亦合,南北呼应。时序推迁,易斋老人童心未化,幻质犹存,每每曳杖园中,冥心任去,浩浩乎得无所得,烦恼不挂,眉端熙熙,度过了他颇为闲适静好的十年岁月。
几番易主,几经修复,偶园成为了现代青州小城中重要的历史遗存。历史不言,草木山石似乎亘古如斯地眷顾着这里。前人的文化与生命同在,而与生命相互渗透的一些文化已经随着那些生命的消失而消失,我们仅是得到了它们的倒影。历代人文宿迹层层累叠,在时光中隐约闪现,在偶园里凝定如故。
风起风停,湖面波光粼粼,倒影潋滟而碎,复又如若明镜。
(作者简介:李清云,籍贯山东高密,单位青州市教体局。山东省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高密市红高粱文学社理事。有文章在省市级纯文学刊物发表并有获奖。)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