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黄巢关村76岁的赵若双先生时,他带领我们去看了他们赵氏,于乾隆十三年(即公元1747年)所立的祖茔碑。据碑文所言,那时,黄巢关村南的山岭叫作龙车岭。
龙车岭,今称“行(音hang去声)岭”或者“航岭”,苏峪村及苏峪寺村人也称其为“横岭”,因为南北为纵、东西为横,而该山岭呈东西向,故名“横岭”,又因“行”与“横”音相近而被传为“行岭”,后被讹传为“航岭”;也有人说,自黄巢关村往南至杨家窝村以北的每一条山岭,都称作“行(音hang去声)岭”,可能是因为它们东西走向,且南北一行一行排列的缘故。
以上解释,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也都符合命名的先例。
但是,这“龙车岭”之名,似乎大有文章。
这得先从黄巢关村西南,鹰扬寨北侧的“夹峪”说起。
最近黄巢关村有人考证,认为黄巢起义军曾在此处被打得丢盔卸甲,因此,“夹峪”本应该叫作“卸甲辋”。
对于这一说法,我觉得证据不太充分。
石岗头村西,八里谷(也称作“桃峪”)的尽头,也有一处“卸甲辋”。而这一带,在历史上,与作战丢盔卸甲有关的地域,应该在梧桐湾村南附近。
据《资质通鉴》《梁书》及《益都县图志》等,王师范,乃平卢节度使留后(即代理之职)王敬武之子,父卒,王师范虽然年幼但被推为三军之帅,仍驻
青州。唐昭宗天复三年(即公元903年),朱全忠(即朱温)派杨师厚进攻
青州。王师范于临朐布阵迎击不利,又因军粮殆尽,被迫撤退。杨师厚紧追不舍,打了个胜仗,王师范经曼散(当地人读作mansa)古道,逃至圣王山下,又大败,被杀得丢盔卸甲,率部卒轻装逃回青州城,并据险以守,时王师范仍有兵士十万余,杨师厚遂部兵于青州城下,王师范因弟弟王师克被杨师厚所获,从而顾忌弟弟的生死,不得已开门投降。
“卸甲辋”的得名就应该与此典故有关,“辋”即“圈”的意思,此处指内里阔大的山峪或山溜,天赐溜口这一山间开阔地带,从此也就被称作“卸甲辋”,后来地名位置转移,加之传说的演化,便用以称呼天赐溜中向西北旁出的,一个有洞天然为棺材形的支溜了。
经过实地考察,石岗头村的“卸甲辋”,规模较小,内阔外狭,斜铺在桃峪的南山岭上,呈“甲”字形,类似汉代“甲”字形大墓的形状。所以,石岗头村的“卸甲辋”,应该是古地名的错讹传承,叫作“斜甲辋”倒是挺符合道理的。
想到石岗头村的“卸甲辋”的形象,黄巢关村的“夹峪”的得名,也就不难理解了。
“夹峪”在公路的南侧,内部极其阔大,越靠近公路(此段公路正好与古官道重合)越是狭窄,就像是一把平铺的蒲扇,头朝南把朝北,这自然是一个典型的巨大“甲”字形山峪。
查光绪版《益都县图志》发现,黄巢关村西,古有泉,名“甲峪泉”。“甲峪泉”,就在公路北侧的一个深坑之中,路南侧的“甲”字形山峪,无疑是此泉泉水的水源地。
因此,黄巢关村的“夹峪”,本应作“甲峪”,实乃因其地形而得名。
走访黄巢关村东侧的平安村时得知,“夹(甲)峪”也称“南夹(甲)峪”,与其正好相对的公路北侧便是“北夹(甲)峪”。“北夹(甲)峪”,也是内部阔大。这更进一步证实了我对“龙车岭”地名由来的判断。
南、北“夹(甲)峪”,正像是用一根车轴串起来的两个巨型车轮。此处东西向的古官道,正好从今天平安村北侧谷底,经苏峪寺村向西经黄巢关村,过夹/甲峪泉,再往西去往滴水张庄方向,谷地南侧山脉就是“行/航岭”。
说到这里,我们便找到了“行/航岭”得名的真相。
此谷地南侧山脉高耸挺拔,而北侧地势相对较缓,人沿古道而行,南侧山岭就如同在头顶上方,而在当地方言中,“在上头”“在头顶上方”,都被称作“直上”,也有人称作“上头”,但是,“上”却读作hang音,去声。
所以,“上岭”应该读作“hàng岭”,后来人们不知hàng是哪一个字,就写成了“行/航岭”。
“行/航岭”从南北甲峪之间的“车轴”向东延伸,而山脉就是龙脉,自然也就是“龙”,它们正好构成了龙拉大车的形象。这便是“龙车岭”的由来。
然而,问题还远非如此简单。
站在“南夹(甲)峪”西南侧的鹰扬寨上,向东望去,峪东侧山岭最高处有两个高顶,人称双虎山,从双虎山再往东,至少有四条山脊逶迤而去。
这会不会与龙车岭的得名有关呢?
《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曰,“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并做注曰,“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后因以“龙车”指日车。《艺文类聚》卷七十一引汉应劭《汉仪》曰,“天子法驾,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龙”,后因以“龙车”指天子的车驾。
“金根车”,是用黄金装饰的“根车”,为秦始皇首创。“根车”,是指用自然圆曲的树木做车轮装配成的车子,古代以为帝王有盛德,则山出根车,为祥瑞之兆。
“天子法驾,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龙”之中的“龙”,本义指稀世骏马,上文说过,山脉也就是龙脉,自然也就是“龙”,而“行/航岭”一带正好有“龙拉大车”的形象,这不正是“龙车岭”吗?
从鹰扬寨归来后的第三天,即六月一日,我又忍不住独自去到平安村进行调查了解。
转转折折经人介绍认识了张学伟先生,与其交流鹰扬寨的由来时,对我的观点,他很是认同,遗憾的是,对于鹰扬寨上的平安团团长是谁,他们村也没有传承和记载。不过令人惊喜的是,他证实,从“夹/甲峪”的南北山岭往东,也就是从双虎山往东,确确实实发出了六条大型山岭,向东奔驰而去。也就是说,此处确实有六龙驾车的形象。
至此,“龙车岭”得名的真相已经彻底明了。
古代先人在地理命名上的智慧,真不得不令人折服。 (李瑞之)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