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传人王建明总经理
青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千年都会,海岱重镇。在历史的长河中,
青州沉淀积累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先后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文明的创造、传承、延续、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土生土长的青州人,也在历史演化过程中为繁荣丰富青州的历史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越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人民越是有记忆。这种记忆,大都来自幼年生活的一粥一饭、一茶一点,来自长辈茶余饭后的闲谈。伴随着成长,这些日积月累的记忆,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千百年来一直使用的工具、食用的食品,既成了为当地人民生活之必须,也是一道亮丽的文化特色招牌,低调地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芒。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青州地处北方,虽不似锦绣江南侧重甜味,也不像四川天府民喜辛辣,但在文明的熏陶下,青州人民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有个煎饼吃、有碗稀饭喝就心满意足。每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自会有花样繁多的糕点被人民群众创造出来,且延续后昆,以至于今,成为有厚重历史积淀的奇葩。魏七小麻花,即是青州众多奇葩中最灿烂、最靓丽的一朵。
魏七,乃村名简称,官方名为“魏七里”,民间俗称“魏七”,位于青州城东北约十五华里。据当地老人们讲述,魏七立村甚早,约有三百年之久,只是没有可靠的资料证实立村年代。现有确切资料证实的,是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的《益都县图志》。在该志中,即有“魏七里庄”的记录,隶属益都县“安定乡”。“魏七小麻花”的创始人、传承人,即世世代代居于魏七里村。
“魏七小麻花”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青州的衡王府。自明成化二十三年宪宗朱见深第七子朱祐楎封衡恭王、弘治十三年就藩青州起,衡王在青州传六世、七王。青州地区的文化传承,多多少少都与衡王府近200年的存在有关,比如字画、古玩、风筝、花毽以及酱菜和糕点。“魏七小麻花”的前身,就是传自王府里的贡品糕点。与民间的糕点相比,衡王府里的贡品糕点制作要精细得多,原料的选择、配料的讲究、工艺的严格,无一不是精益求精。原因很简单,住守地方的藩王府,就是“地方朝廷”嘛。在王府给王爷做吃的并且还能进京上贡,那可马虎不得。
第一代“魏七小麻花”创始人王中宝,清朝光绪年间(约1891年)于古城御封酒坊做学徒,与邻近的糕点铺子伙计是拜把子兄弟。这位拜把子兄弟,掌握着从衡王府流传出来的糕点制作工艺。一来二去,聪明好学的王中宝,从拜把子兄弟这里完整地学会了糕点制作工艺,包括麻花的制作。逢年过节,偶尔露露手,但因当时物质匮乏,不可能所有糕点都做,往往仅限于最受欢迎的麻花。自己吃点,也送送亲戚朋友。时间久了,香脆可口的王家麻花算是家风特色。就这样,时也势也,昔日王爷府糕点,终于进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代传人王福昌继承了父亲的糕点手艺,且在四邻八乡名气渐大,大户人家的公事,王家糕点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代传人王利民,将糕点手艺完整地传给了第四代传人王建明。适逢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王建明由家庭作坊起步,到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再到成立趣香食品公司,“魏七小麻花”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发扬光大,上世纪九十年代便畅销齐鲁大地,随后与北京地区有名的食品企业合作,“魏七小麻花”从此遍布京城,名声大噪。
第五代传人王浩在此基础上,建成麻花生产流水线,组建网络营销团队,借青州古城旅游的大好时机,使“魏七小麻花”声誉鹊起,古树新花,异彩纷呈,倍受消费者青睐,畅销大江南北。
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魏七小麻花”之所以能够世代传承、长盛不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世代秉承“不亏良心,客户放心”这一理念和“魏七十六条店训”,先做人,后做事,凡事对得起自己的祖宗先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社会大众,亦对得起子孙后代。尤其是近年来,专注麻花的研究与生产,着力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新产品研发,扎扎实实,兢兢业业,不慕虚名,赢得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评价。“魏七小麻花”成为古城青州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方名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在王建明、王浩父子的携手努力下,“魏七小麻花”的市场蛋糕一定会越来越大! (魏在光)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