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益都县的广播事业是一张白纸,全县仅有几部收音机,而且都掌控在个别洋人和地方大款手里。这伙人所以掌握收音机,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外地生意行情和贪图茶余饭后的消遣。而生活在底线的广大劳苦大众,甚至连收音机是个什么东西都一无所知。
1950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同年9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决定由济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全省各县收音培训班。同年10月,我县的房益航同志,参加了这次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领回来一台由上海产的5042型直流收音机。县委领导决定,将收音机置于县委大院西墙根下的两间小西屋内。就这样,益都县收音站算是建立起来了。
从1951年开始,益都县收音站的工作人员,着手将接收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先由县委秘书处的同志,选择其中的重要内容,刻印成《快报》40份(后逐渐增至240份),然后发至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的人员传阅。1952年,益都县收音站的工作人员,开始深入到各区驻地、有关学校、工厂,帮助下面也建立小收音站。以后,益都县收音站逐渐发展成小型、简易的益都县有线广播站。1953年开始,县委宣传部牵头,组建了广播下乡宣传队,由县广播站人员和县文化馆的说唱人员,用手推车推着广播器材,翻山越岭,深入到山区一些村庄,随便寻找一个人员相对集中的大空场园,将高音喇叭拴到高树上,由两个工作人员用手摇起发电机,以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到1955年,全县590处农业生产合作社,共购置收音机317架,每天听众达5万多人。同年12月8日,益都县广播站正式播音。到1957年,全县架设广播线路600余公里。安装入户小喇叭1738只,使有线广播基本普及到生产大队和较大的村庄。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广播事业也出现了大跃进。县广播站实行了每天早、午、晚三次播音。在播出内容上,除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新闻、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重要指示、讲话外,还配合播送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同时,每天坚持用50%左右的时间,播送自办节目。据统计,1959年,共播出本县稿件2399篇,召开广播大会32次,举办科学讲座36次,文学讲座8次。在播出的节目形式上,除通讯报道外,还有诗歌、快板、山东快书、相声、小演唱等,总之,尽量从各个方面,反映我县工农业生产的新面貌。通过发展有线广播,及时,深入地宣传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上级的方针、政策,全面介绍了全县工农业战线上踊现出来的突出典型和先进经验,丰富了广大劳动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县广播站成了名符其实的钢铁战役指挥台。那一只只响亮的小喇叭,非常快捷、准确地将县委动员会和各部门、单位的先进经验、辉煌战果播送出去,以教育、鼓舞着奋战在第一线的每一位钢铁战士,有效地推动了当时的钢铁生产大跃进。
在1958年的夏季救旱会战期间,县广播站充当了县委、县政府抗旱指挥部的角色,为推动全县人民的抗旱保丰收运动,争取全年农业不减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益都县广播站成立那天起,就一直受到领导和群众的重视、关注,在一年365天中,基本做到定时收听到阴、雨、晴、寒、霜、雪及其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救。为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抗灾能力,争取农业丰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说到底,益都的农村小喇叭从无到有,再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数十年的风浪中,它不仅成为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同时,配合全县的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广大农民朋友终生难忘。正如当年我县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老社员徐奕廷在他写的《广播喇叭到了前进社》诗歌中所赞颂的:
“老汉收工回到家
见一群人围着做什么?
凑上前去瞧一瞧,
墙上挂了个小木匣。
哎呀呀,真奇怪,
木头匣子怎么会说话?!
这事儿一点儿不奇怪,
是咱社里新安的广播喇叭。
(它)会唱歌,
(它)还能说话。
农业技术它也讲,
国家大事啦得顶呱呱。
刮风下雨它先报信儿,
表扬好人好事数着它。
揭发打击坏家伙,
唱起戏来好听煞。
……
老汉越说越带劲,
两眼一迷笑哈哈。
(刘传功)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