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先生是我的挚友,他的诗我几乎全都拜读过。每次赏读,都受益匪浅,尤其是他的一些精短诗篇,往往爱不释手,咏于口,美于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读及这些精短诗篇,一方面有走进艺术殿堂的美好享受之感,一方面又往往记起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的那段话来:“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每每读及这些精短诗篇,也便常常引发我对于诗歌创作的一些思索和联想。拙文梳理三篇,予以陈述。
一
什么是诗?先秦有“诗言志”(《尚书·尧典》)之说。汉代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之论。自古而今,对于这个命题的诠释,或理性定义,或比喻解说,所说不胜枚举。对此,本文无意进行详阐与考据,只是意在以此为契点,识读孙瑞的诗歌创作艺术。赏读孙瑞诗歌以及他对诗歌创作的某些体会和认识,譬如他对作诗“求简”、“求隐”的实践和感受(见其诗集《热土》第116—117页),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个角度对什么是诗的问题予以这样认知: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就是用最精炼最简洁的语言,容纳最丰富最广阔的内容。我觉得,孙瑞的诗,从整体上看无一不是这样。今以其精短的诗篇为例予以说明和赏析。比如,他的《吐日峰》诗这样写道:
雏日
浴血
哦,日巢!
这是诗人登游日照市五莲山以后,吟咏的《五莲山掇拾》组诗的第一首。所咏之峰,因其在五莲山东端极顶,远望旭日从峰巅喷薄而出,故名。所咏之诗只有两节,三行,七字。然而,它所描绘的场景是何等广阔,蕴涵的内容是何等丰富!高峰直耸云表,红霞燃烧天际,这时,“雏日/浴血”了!这是朝阳升起的形象比喻,这是旭日东升的生动写照。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不是也感到这是在谱写一部人类进化的文明史吗?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不是很自然地联想起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对中国革命前途预言的那一段话来吗?“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此诗者,诚如严羽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孙瑞的不少诗篇,虽然短小,但是都具有这样的内涵与外延的张力,值得品味。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二
孙瑞的诗歌创作很注意意象的营造,以形成良好的艺术效果。
诗的意象,作为一种诗歌创作艺术,它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曰“象”,二曰“意”。其表为“象”,其里为“意”,两者有机融合,浑然一体。有人说,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富有美感的形象。请看孙瑞先生的精短之诗《笔》:
不能让我老躺着
我要站起来
工作
此诗仅三行,十四字,短小精悍而明白如话。其表现的“象”,是拟人化了的笔,视之有形,听之有声。其蕴含的“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位残疾者勇敢地面对现实,身残而志坚的顽强精神的表现;或者是一位经久卧床的病患者,正确对待疾患战胜病魔的坚强意志的话语;抑或是一位意志消沉者忽地觉醒而发自内心的呼喊……对于诗意内涵的理解,读者或因各自的生活阅历有别,或因对“意”的思考取向不同,会有各自不一样的体悟和领会,这是很自然的。而这,正是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方面,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再如《莲叶舟》一诗:
一只搁浅的小舟/在喊:
来吧/大潮!
此诗也是孙瑞先生《五莲山掇拾》组诗中的一首。“莲叶舟”是五莲山上一块孤立的巨石,两头尖尖,形状如舟。“莲叶舟”触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把巨石拟人化,吟咏为诗。此诗只两节,四行,十三字,然而有形,有声,有情,有“意”,是一首短小精美的好诗。从这首精短的诗篇中我们似乎读到了时代的最强音。请听:改革开放的“大潮”啊,快快奔腾而“来吧”!这声音,与其说是“小舟”“在喊”,倒不如说是诗人心灵的呼唤。这是诗人的情怀与“小舟”形象相碰撞,从而形成的诗歌意象,这是诗人激越心胸的汹涌澎湃哟!
以上两首诗,诚如严羽所言,“诗者,吟咏情性也。”亦如《诗大序》所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境生于象”之言,即诗之“象”中寄托隐含了诗人的主观情志,蕴含着不尽之意、弦外之音。品味孙瑞的一些诗篇,确如是说。
三
孙瑞先生的诗歌创作意境,有虚境有实境,虚实相生,自然浑成,艺术效果极佳。
一首好的诗歌,往往有实境的描写,同时又蕴含着让人展开想象的虚境。具体地说,实境即对景、形、境的描写,而虚境则是由实境诱发而开拓出的想象空间。描写实境是为了引发生成实境之外的虚境,设置虚境是为了引领对实境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首诗的意境。细心阅读孙瑞的诗歌,就会得到这样的艺术美感享受。例如,他登览
青州的潭溪山以后,曾吟咏一组“写意”的诗歌,其中一首《美人峰》写道:
也许刚刚出浴
泉水还荡着涟漪
有点儿害羞
扯匹晚霞披上
这首诗写的是潭溪山上的一座“美人峰”,她的“实境”到底有多么“美”,没有具体描写的诗句;但对“虚境”却用了一个突显的镜头予以“特写”:美人“刚刚出浴”,娇羞可人,扯美丽的“晚霞”披在身上……以“虚境”引领“实境”,“美人”到底有多么娇媚呢?“实境”给读者留下了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美哉!这就是诗,这就是孙瑞苦心经营的虚实相生、以实化虚、以虚运实的精美诗篇!
再如《潭溪山写意》诗组中的《仙人桥》(之二):
举手触天
似闻织女语:
天上很冷
这首诗,“实境”写仙人桥之高,多么高?诗语极尽夸张之能事:“举手触天”,“闻织女语”。这里连用四个动词:“举”“触”“闻”“语”,手一举,就能触摸到天空,耳一“闻”,就能听到织女说话的声音。织女的话“天上很冷”,看似很平静淡然,实际却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有千钧之重!此诗以实启虚,以实境引发虚境,含而不露,空间无限。仅从“天上很冷”一句,我们是否可以感受到,被天河相隔的牛郎织女以及世间同样婚姻遭遇的人们“很冷”呢?我们是否也可以联想到,像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所抒发的“高处不胜寒”那样的政治环境“很冷”呢?这一切,都可以让读者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
行文至此,想起了孙瑞对于诗歌创作的一则体会和认识,他说:“诗人不同于摄影师,他录下来的还有景外的‘风景’。”(见其诗集《热土》第143页)此话是矣。为诗之道,不贵详尽,须留有余地,耐人寻味,能让人由所描绘之景物,而冥观未写及之景物。这样的诗方为上乘之作。诚如严羽所言,诗要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的“妙悟”境界。
总之,欣赏孙瑞的诗歌,一篇短文只能是一鳞半爪,难能以偏概全。因此,唯望读者亲自对孙瑞诗歌认真细心赏读,反复吟咏咀嚼。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其诗歌的真意旨,品尝出真趣味。 (张景孔)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