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刘家庄。刘家庄位于
青州城北40里的北阳河东岸,南依纸坊村,北靠沈家村,西与前后寨村隔河相望,东与何关镇的杨家营村为邻。刘家庄先后隶属于益都县马兰区、阳河公社、段村公社,
青州市朱良镇、高柳镇。据刘氏族谱载:洪武三年,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刘马庄的刘彦孝与堂兄刘彦深,奉命经山西省到青州府定居,刘彦深落户段村,刘彦孝在北阳河东岸立村,史称“西刘”。太平天国末年,改称“纸坊”村。始祖刘彦孝之后的第四代,分别叫刘风、刘和、刘堪、刘彦,后世尊称为四公支。康熙三年,因人丁兴旺,大公支的七世孙刘耀,和三公支的七世孙刘辉,迁到纸坊村北一里处立村,取名“刘家庄”。数十年后,二公支的十一世孙刘继玉又迁往刘家庄。后来又有贾姓、高姓迁入刘家庄。
村内有三条东西大街,分别叫前街、中街、后街,一条南北大街位于村子东部,街道布局类似“卅”字形。南北街分两段,南段街与中街成“丁”字形,“丁”字口有座关帝庙;北段街由关帝庙东行50米,再向北通至北门。北段街东边有座庙,人死了都到庙前发送。解放后,庙基改为学校。中街和后街的中段有条相通的巷子,叫老胡同。老胡同东边是座台屋大院,曾是私塾学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全村仅60户人家,300口人左右。刘耀的后人居住后街及中街东头,刘辉的后人居住前街和南北大街,刘继玉的后人居住中街西头,贾姓人家居住前街西头。村子四周是高高的土围墙,围墙上长满棘丛,围墙外是很深的沟,庄院十分封闭。村子有三座庄门,南门设在村东南角,北门设在村东北角,两门由南北大街贯通,西门处于中街西头。庄门由砖石砌成,门洞成拱形,类似古城门,只是规模小些。两扇厚重的木头门,门扇正面是一排排拳头大的铁钉子,冬天用嘴去舔,会把舌头粘得生疼。门扇背面是既粗又长的门栓,还有大顶扛,关上大门,休想出入。门楣上刻有“刘家庄”三个字,顶端设有垛口,是防卫用的。据老辈人讲,刘家庄建立时,是请风水先生看过的,说村子不宜开东门,否则,会有血光之灾。也许是巧合,大跃进时(1958年),村子开了东门,庚子年(1960年),就出了轰动全国的反革命事件。
我是二公支的十九世孙,住在西门里路北,离河边三五十步远。北阳河四季长流,除了山洪爆发,河水始终清澈见底。我的童年是在河边渡过的,或洗澡游泳,或捉鱼捕虾,或拧柳哨,或放鹅鸭,记忆犹新。河上横着一座低矮的五孔小石桥,通往西岸。西岸路北有个大湾,是后寨人挖土盖房或垫畜栏形成的。洪水来时灌满湾,洪水过后满是淤泥。淤泥红乎乎的,特别细而粘,我们叫它“镜子泥”,是捏泥人捏泥猴的好材料。最有趣的是比赛“啊呜——啪!”,就是用镜子泥做成边厚底薄的泥碗碗儿,碗口朝下,对准桥石板狠狠摔下,“啪”的一声响,碗儿底炸得粉碎,泥渣蹦得老高。谁的泥碗碗儿摔得最响,炸得最碎,谁就是优胜者。
刘家庄的耕地,分布在村子东北方向,狭窄的一溜,最远地片临近潍坊至广饶的公路,足有五六里远。村子周围的土地,是北阳河千百年沉积的黄土层,松软而且肥沃。离村较远的土地是黑土,带有盐碱性,板结瘠薄。祖上以农为业,生活拮据,多以烧窑造砖为生计,在村子北边筑了七、八个砖窑,窑台十多米高,乍看像碉堡。窑台周边是造坯场,日久年深,造坯场变成了几个很深的湾,分别叫做南窑湾,北窑湾,东窑湾。窑湾断续连在一起,形成了东西约半里、南北近一里、深十几米的大湾。旱季,湾底窑渣成堆,杂草丛生。雨季,周围村子的雨水汇入湾里,酷似浩荡的湖。有时北阳河堤决口,山洪绕过村庄灌进湾里,浊水暴满,溢向庄稼地,很吓人的。农业合作化后,窑业萧条,窑台成了废物,窑湾也变得百害而无一益。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大队党支部带领全体社员,用了三、四个冬天的时间,把废窑台平掉,又把“高屋顶”的土填到窑湾里,使荒湾变成了良田。
“高屋顶”是一片凸起的高地,在窑湾东边半里远的地方,远望像是屋脊,所以叫高屋顶。高屋顶和南坡、北坡、东洼、沟崖头、叉子口、官道一样,是村人约定俗成的地片名称。高屋顶面积约二百亩,明显高出周围数米,雨季不能存水,旱季不能灌溉,虽是黄土地,却是十年九不收的薄田。村人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男女老少齐上阵,大车拉,小车推,用了几年的时间,终于把高出的土层填到了窑湾里。“高屋顶”的表层多是碎砖烂瓦,都以为是庄院或坟茔的遗址,当挖到深层时,竟然发现了石质的带有色彩的破碎佛头、佛手、莲花座,还有残缺不全的碑文,足以证明“高屋顶”是一座寺院遗址。当时的年轻人刘汉明(现已故),曾搬着佛头说是文物,要交给上级处理。可“文革”初期,乱哄哄的没人管,又时兴“破四旧”,只好把挖出东西全部埋在了湾底里。识古的老年人说,这座寺院可能叫“空明寺”,大概是康家庄的达官修建的。
康家庄遗址,在刘家庄北面一里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村人在北窑湾里挖土造坯,曾挖出很多砖块瓦砾,陶罐碎片,还有带“康”字的残石、青铜古币、骨髓等。康家庄应毁于元代以前,否则,明初就不会新立纸坊村,清初也不会新立刘家庄了。据老辈人说,康家庄出过极富贵的人,因为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能力建造寺庙。另外,从康家庄遗址向东,有一条古道,宽约3米,路基很高很硬,由黄土夯成,村人称它为“官道”。官道经过“高屋顶”,一直向寿光方向伸延,据说是康家庄达官的女儿嫁到了寿光,为防女儿回娘家路途泥泞而修筑的。官道北面的耕地南高北低,灌溉时垄沟里存不住水,得一截一截地浇地。地势足以证明,这里的土运到了高屋顶或者筑了官道。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