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实行行省制,山东行省的治所就在今天的
青州。洪武九年(1376),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治所移济南,保留
青州府,成为二级行政区,明承清制。明代青州府下辖一州十三县,清代青州府下辖十一县。清代雍正八年(1730),在南阳城北新筑八旗驻防城,称“北城”,大批满族同胞融入青州。
但因青州重要的军事地位,明王朝将山东都指挥使司的治所设在了青州,并且将几个王封到青州,分别是洪武时齐王朱榑、永乐时汉王朱高煦、成化时衡王朱祐楎。前两位因参与谋反被诛,衡王在青州传六世七王,直至明亡。
这套十二生肖陶俑就出土于衡王后裔玉田怀简王朱厚烃墓,一组11件,独缺马,有人猜测墓主人可能属马。这些俑塑造精细,并施彩绘。为我们研究墓葬制度和十二生肖的演变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十二生肖陶俑
明中期至清前期,青州科举鼎盛,名卿巨公辈出,安致远《青社遗闻》称:“明末青郡鼎盛……跻位六卿者不下数十人,皆列第城中。流水接轸,尽来植棨之门;鹤盖成荫,无非鸣珂之里。”据不完全统计,明代一朝益都县共有进士68人,其中成化以后59人;清代益都县进士25人,其中乾隆以前19人。且出现蝉联甲第的科举家族,如刘氏之刘珝、刘澄甫、刘渊甫、刘三宅,冯氏之冯裕、冯惟健、冯惟讷、冯琦、冯溥,王氏之王基、王荃可、王承露,邢氏之邢玠、邢慎言,曹氏之曹珖、曹璜、曹琏,钟氏之钟羽正、钟谔,房氏之房如式、房可壮、房之骐、房楠,石氏之石存礼、石茂华等。
青州历来重视教育,通过科举而入仕者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明代青州共有进士68人,清代进士25人,明代状元赵秉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赵秉忠与宋代青州连中三元的状元王曾是同乡,也是青州郑母人,他在万历二十六年25岁考中状元。赵秉忠考中状元时的殿试卷是迄今为止全国仅存的唯一的一份明代殿试卷,被誉为海内外孤本。
状元卷正文共十九折,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为仿宋体,共4行。首折上方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这一部分是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水印。后一部分为正文,正文共15折册页,全文共2460字,用馆阁体小楷写成。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头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正文之后是大学士及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9位阅卷官的官职和姓名。
这份状元卷由1983年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彬捐献出来。据专家鉴定,殿试卷为明代原件,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
明中期以来,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理学左派迅猛发展,席卷全国。青州作为当时中国北方为数不多的理学重镇,涌现出曹珖、钟羽正等理学家。
曹珖用砚,长29厘米,宽26.5厘米,厚1.5厘米。这方砚台虽然不起眼,但它可是曹珖用过的。曹氏三兄弟曾因同朝为官,传为佳话。曹珖后为魏忠贤陷害,辞官回乡。
曹珖用砚
清代中期后,乾嘉学派兴起,青州涌现出李文藻、段松苓等有代表性的金石学家。下面这幅画像里的人物看着不像一个做学问的人,但他就是金石学家李文藻。他一生嗜书如命,收藏颇丰,著述很多,《泰山金石考》《山东元碑录》《南涧文集》《岭南诗集》等传世,他还主持或参与编修了《历城县志》《诸城县志》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资料。
金石学家李文藻
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文化在青州蓬勃发展,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载,明衡藩参与创建、重修的佛、道、伊斯兰教庙宇就达二十多处。清真寺、真教寺作为青州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不断得到修缮发展。清雍正八年(1730),在南阳城北新筑八旗驻防城,称“北城”,大批满族同胞融入青州。满汉文化交流融合,中西文化碰撞贯通,形成了青州地区新的文化现象。下面这几件关公像、佛造像、观音像、紫水晶十字架均来自青州民间和寺院、教堂,他们是青州多种文化和谐共存的见证。 青州博物馆供稿
状元卷
铜关公像
铜造像
德化窑白釉观音
紫水晶十字架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