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笔者每读他的诗篇,便油然而生一种无比敬仰的感情。特别是读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诗句,对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更是肃然起敬!
长期以来,每读杜诗就看到一些“特殊的律句”(王力语),一直存有疑惑,但是未能求其甚解。近来,因接触部分诗友的诗创作和编辑刊物或网络平台优选诗词的某些实际情况,故而对于杜甫的“特拗”诗句以及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究,形成了一些认识,故书之于后,与诗友们交流。
这里所说的杜甫“特拗”诗句,从古体诗体裁划分上说,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仄起的五言绝句和平起的七言绝句中的第三句,分别由平平平仄仄变成了平平仄平仄,由中(注意:“中”,可平可仄。下同。)仄平平平仄仄变成了中(可平可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五绝《复愁十二首》(之八):
今日翔麟马,先宜驾鼓车。
无劳问河北,诸将角荣华。
此首五绝摘自《杜工部集》,诗的第三句为:平平仄平仄。
再如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首七绝摘自《唐诗三百首》,诗的第三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另一种情况是,仄起的五言律诗和平起的七言律诗的第三句、特别是第七句,分别变成了平平仄平仄和中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五律《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首五律摘自《唐诗三百首》,诗的第三句和第七句都是:平平仄平仄。
再如杜甫的七律《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此首七律摘自《唐诗三百首》,诗的第七句为:平仄平平仄平仄。
对于律诗和绝句中的这种“特拗”诗句现象,唐诗中已经非常普遍。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称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特殊的律句”;在《汉语诗词律学》中专设一节为“平仄的特殊形式”。有人对杜甫五言律诗作了详细统计后说:杜甫600多首五律中就有192句“特拗”句,占30%多。笔者为进一步说明问题,对《唐诗三百首》中收录杜甫的律诗和绝句也作过统计:书中收杜甫的五绝、七绝各一首,五律、七律各10首,共22首,用这种“特拗”诗句的7首,将近占32%。五律中4首用“特拗”句,占40%。为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笔者对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的五律也作了统计。书中共收录五言律诗80首,其中用了“特拗”诗句的30首,将近占38%。书中被选五律诗者36人,20人的诗中用了“特拗”诗句,用这种“特殊形式”的诗人占收录五律诗总人数的55%多。
从以上《唐诗三百首》编纂的这些实际情况看,清代乾隆年间《唐诗三百首》编著者蘅塘退士对这种“特拗”诗句也是认可的。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唐代这些著名诗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和频繁地使用这种“平仄的特殊形式”呢?为什么这种“特拗”诗句又得到了后人的首肯呢?
笔者以为,这首先是“以意为先,意犹帅也”的诗创作原则所决定的。众所周知,诗歌创作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把“意”(内容)放在第一位的。毫无疑问,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当然是这样的。上面已经举出的诗例,有的改为一般的律句是相当容易的,对于这些唐代著名诗人来说,更是易如反掌。像是杜甫的“正是江南好风景”,如果改变为“正是江南风景好”,不是很简单吗?然而,这样改后虽然符合通常的诗律了,但是其意蕴绝不如原来“特拗”的诗句。再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一流水对,更表现了“诗圣”的匠心独运,令人佩服!因此说,这样“特定的平仄格式”,是诗人们以意为主、不以辞害意创作原则的实践,是他们特意为之,决不是随意而为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当然更是如此。再者,有资料说:从唐代始科举考试增试诗赋,对于科举考试的试贴诗(又称试律诗、应试诗)的格律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但其中就已经把这样的“特拗”诗句视为“合律”了。所以,唐代杜甫等著名诗人才敢于放手使用这种“特拗”形式,并流传后世。另外,对于流传下来的这种“特拗”诗句,被后人认可,且为之取了个极其生动的名字,叫作“锦鲤翻波”。是说这一诗句使全篇的严整声韵又有所变化,所以有人对这样的诗句赞赏有加。因此,笔者以为在这里很有必要再特别申述一下这种诗句的称谓问题。这种特殊句式,一是唐代的试帖诗就被视为是“合律”的;二是《唐诗三百首》把使用这种平仄格式的诗都放于律绝之中;三是王力先生把这种诗句称为“特殊的律句”。故而,笔者以为,基于以上三点,对于这种“特殊的律句”,不妨可以称之为“特律”。
在诗歌创作中,笔者与有的诗友有时也用到这种“特拗”诗句,但是往往被“唯律是求”的人们误认为是“出律”,不予承认。所以,当前诗词界应该重视普及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应该重视提高诗词队伍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这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是笔者的浅陋之见,敬请读者、方家不吝赐教。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