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忠的名字,大家很熟悉。或许有人要问:赵秉忠的诗文多多,为什么偏要解读辨析他的《龙塘独酌》这首诗呢?
因为这首诗的深刻内涵需要探究,因为笔者浏览行世的几本介绍赵秉忠的书籍,多对此诗或注解有误,或语焉不详,让人费解,所以,笔者这篇短文只对《龙塘独酌》一诗谈谈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同时也涉及到五言律诗的某些创作方面的问题。
为了便于读析,先把《龙塘独酌》原诗摘录于下:
辟草盘青径,披云漱碧流。
岩花撩醉眼,野鸟续歌喉。
泉气能消暑,林声解度秋。
白衣莫遣问,吾意自优游。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辟”字,拨开之意。“盘”通“蟠”,盘膝而坐。“漱”句用典故,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后来,以“漱石枕流”或“枕石漱流”指士大夫的隐居生活。颔联和颈联是写龙塘附近的美好景色。尾联陡转,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白衣”,主要有两解,一是指给官府当差的人。有三本行世之书多为因袭,未采用此解,而均采用了另一解,就是“信奉佛教者著黑衣,称俗人为‘白衣’。”从诗的整体看,此解歪曲诗意了。同时这三本书将“优游”只注释为“悠闲自得”,也不能突显赵秉忠的复杂心境。但令人可喜的是,高传广主编的志书——《龙塘村志》在“文化教育”编中辑录了李龙岗先生的文章,对《龙塘独酌》的解释和分析是较为确切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便于阅读和理解诗的含义,为便于说明问题,再把《龙塘独酌》诗译如下:
《龙塘独酌》诗译
拨开碧草,盘膝坐在池塘边
青绿色的幽径上,
身边缭绕着云雾,
溪水清澈缓缓流淌。
岩壁上鲜花灿烂,
撩逗着痴醉的双眼,
而林间的风声,
让人感到秋日即临的苍凉。
那些给官府当差的人啊,
不必来探问了,
我知道闲暇中如何自养!
向来,诗地难考,诗意难诂。这里,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诗写的是何处?龙塘之名众多,《龙塘村志》为增强可读性,收录“中华大地‘龙塘村’12胞胎”。那么,《龙塘独酌》到底是以哪一个龙塘为背景?从行世的两本书看,一本注释为龙塘在“贵州天桂县东”;另一本模糊注释为“应指明代一地名”。从全诗内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看,笔者倾向于《龙塘村志》中李龙岗先生文章的分析。赵秉忠屡遭阉党魏忠贤的陷害,故多次上疏请求归里,终于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获准致仕,时年52岁。不久,赵秉忠又遭魏忠贤诬以“与刘钟英久依门户”的罪名,被削职夺俸!第二年,赵秉忠就在极度愤懑中去世了!
赵秉忠的这首《龙塘独酌》五律诗,就写在他致仕回家不久、被削职夺俸之前这段时间内。这时,他的心境是很不好的,但是还未到最差的程度,所以他有意要排解自己心中的重重郁闷,到离家居郑母村不远的龙塘边“独酌”,是最有可能性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再一方面,从《村志》对龙塘描述的景象看,与诗境极其相一致。《村志》写道:“龙塘西湾,岩花繁茂,碧水盈盈,红鲤嬉戏,柳荫鸟鸣。”高传广和李龙岗先生为龙塘吟咏的诗歌也有类似的描写。还有一方面,就是从诗的本身看,也是最需要读懂诗意的一面,赵秉忠到龙塘边“独酌”,并不是完全怡悦、悠然无忧的,面对龙塘边优美的环境,虽然愤懑的心怀稍稍得以排遣,但是他的忧愤太深太深,何以能够完全解脱得开呢?因此,虽是欣赏夏日之景,但却已感到临秋的悲凉了。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白衣莫遣问,吾意自优游”,只有致仕且在被削职夺俸之前,才能吟咏出这样的诗句来。诗的潜台词是,说不定被派遣来探望的“白衣”中,还有魏忠贤的爪牙呢。如果是优游于“贵州天桂县东”,或者是其他什么“明代一地名”处,是决然吟咏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至此,我们可以明白了,为什么诗的尾联由上面的写景而陡转为抒情?为什么这样急转而下?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面对美景,借着酒意,赵秉忠憋闷的心情刚刚得以稍微的平复,但是即刻又忧怀激荡、澎湃不已了。八句诗中虽然未见“独”字,也未见“酒”字,但诗题中的“独酌”笼盖全篇,“独酌”人就在其间。虽有青草、碧流、鲜花、野鸟、清泉等相伴,仅能透露出短暂的轻松气息,但稍纵即逝,些微愉悦的心情很快就被强烈的郁闷所吞噬了。这是何等的幽愤和沉吟啊!这是多么复杂的心境流露啊!
学习解析前贤诗作,深感力不从心。《龙塘独酌》蕴涵丰富,实在难以解得透彻。行文至此,情感深沉而不能自已,故依韵追和,以抒仰慕和沉郁之情。
青葱杨柳岸,杯举对清流。
抚草而凝噎,看花亦蹙愁。
白云沉水底,乌鸟噪枝头。
心陷汨罗苦,身摧国事忧。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