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三级考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记载:“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示,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铜钱或三个元宝表示,寓意“连中三元”。
唐代到清末,连中三元者只有十几位,连中三元而又官至宰相者,更是寥寥无几,
青州的王曾就是这样一个旷世奇才。
状元宰相 旷世奇才——王曾
王曾(978年—1038年),字孝先。
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诗人,是唐末时期“开闽王”王审知之弟王审圭的后裔。少年时代就读于青州的矮松园(青州一中松林书院),师从青州有道之士张震,老师很看重他,认为他有将相之才。咸平六年(1003年),他在相继夺得州试、省试榜首后,又参加殿试,高中状元。
考中状元后,王曾先后出任济州通判、秘书省著作郎、知制诰兼国史馆修撰、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担当宰相职务)。但是,他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得罪了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被罢免了宰相职务,赶回青州老家担任知州,不久又到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任职。景佑二年,王曾再次入京拜相,并出任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枢密使,封沂国公。景佑四年,王曾和吕夷简同时罢相,任郓州通判。宝应元年,他以61岁的高龄走完了一生,他这一生可谓是悲喜参半,悲的是少年丧父母,喜的是连中三元官至宰相。他死后,仁宗皇帝为了表彰他的政绩和操守,为他撰写了“旌贤碑”的碑额,并将他的家乡郑母改为了“旌贤乡”。
王曾情操高尚,赢得后人高度赞赏,甚至许多文艺作品,不断刻画王曾形象。著名京剧《秦香莲》中,有位刚正不阿的王丞相,颇受观众喜爱。据说,这个艺术形象的原型就是一代名相王曾。
名臣之后状元郎——苏德祥
苏德祥,家居青州,爷爷苏仲容,精于儒经,在当时颇有声望,父亲苏禹珪为后汉丞相,至后周王朝建立后封莒国公,他虽为权贵,但性情“恬然无咎”,是“醇厚长者”。苏德祥自幼承蒙家教,钻研学问,于建隆四年第四次开科,枢密直学士薛居正主持考试,在所取八人中以上乘佳作一举夺得头名,取得宋朝第四位状元的桂冠。大魁之后,苏德祥衣锦还乡。当时时任平卢节度使、青州知州的郭崇,曾与苏德祥之父苏禹珪在后周同朝为官。在招待新科状元的宴席上,郭崇命伶人歌舞,并献辞曰:“昔年随侍,尝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状元先辈。”苏德祥在前辈面前,不敢怠慢,马上起身答谢:“您才是我的先辈,我的今天是您先辈栽培的功劳!”
苏德祥虽然考中状元,但仕途并不显赫,只是担任了一个名为“右补阙”(寄禄官,没有具体职权,仅代表品秩)的虚职。
他擅长诗歌,佳作极丰,但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宋诗纪事》卷3载有苏德祥《赠南岳宣义大师英公》一诗。诗云:学就书闻在道林,几年辛苦用身心。九霄雨露酬知早,百首风骚立意深。青白野云闲里卧,古今碑碣醉中寻。因何负此多般艺,可惜教师鬓雪侵。此外,还有《大宋新修后汉光武皇帝庙朝碑铭》《新修江渎庙碑》等传世。
苏德祥家风淳朴,又是儒学世家,他的孙子苏丕,也有高行和才学。他少年时期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便拂衣而去,终生不再参加科举。在弥河之滨隐居50年,“不践城市”,活到80余岁而卒。欧阳修知青州,佩服其志节,向朝廷建言,赐号为“冲退居士”。
青州博物馆供稿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