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阳鹤先生的一首诗谈起
□张景孔
读2012年《中华诗词》第2期“吟坛百家”栏目,上面刊发的是欧阳鹤先生的诗词。整体质量很高,其中有一首《观虎跳峡悟写绝句之道》,特别引发了我的兴趣,并且产生了一些联想。于是认真阅读思考,整理成文。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今把原诗引述如下:
一水漪流万象融,渐行渐急渐成龙。
横江陡遇飞来石,破浪腾空上九重。
欧阳鹤先生观看虎跳峡,灵感所动,立即与自己平日写诗的感受相碰撞,绝句如何写作与虎跳峡之物象相融合,于是吟哦成诗。此诗比喻贴切,意象灵动,气韵激荡,很值得品味。
我们知道,绝句结构布局的方法很多,其中起、承、转、合四步法是人们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主要方法。我觉得,欧阳鹤先生的这首诗,本身就是这四步法的运用,同时也是对这四个方面的形象描述,所以对于如何进行绝句创作,很有启发意义。
绝句的第一句为“起”。欧阳鹤先生诗的首句巧设比喻,平中见奇,意思明确:绝句之“起”,有如涓涓细流,蜿蜒流淌,形成微微涟漪,轻轻荡漾。句中一个“融”字,诗意更浓:虽然溪流初起,但是已融汇了大自然的万千气象,非同一般了。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有“发句好尤难得”的话,可见绝句起句不易。绝句起句的形式多样,或贴切入题,或巧借故事,或设立悬念,或似叙似议……像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起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此句虽未出现题中的“闻”字,但实际是“闻”到笛声了:在一个静悄悄的春夜,是从谁家传来了凄清婉转、悠悠动人的笛声呢?句中特别是用一“暗”字,更使诗句陡然生姿,听到的笛声忽远忽近,或强或弱,若隐若现,缥缈不定,这就更加引人入思了。李白这首诗的起句紧扣题目,设置疑问,婀娜多姿,为第二句的承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绝句的第二句为“承”。欧阳鹤先生诗的第二句紧接着首句说:小溪起步之后,继续向前流淌,越来越湍急,越来越开阔,以至渐渐演变成为奔腾飞舞的巨龙了。这句诗连用三个“渐”字,形象写出了溪流急切行进、不断演化、逐步“成龙”的过程。用此句比喻,绝句第二句承接的状态是非常贴切形象而生动的。诚然,绝句第二句的承接有多种形式,或者在首句的基础上进而延伸,或者进一步申明题意,或者对第一句再作补充描述,或者进一步扩展诗意,等等。不管绝句第二句从什么角度承接,都要做到自然顺畅,衔接不脱。元代诗论家杨载在《诗法家教》中这样说:“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下面我们还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例,此诗第二句为“散入春风满洛城”,承接起句:笛声散入和煦的春风之中,飞扬着,弥漫着,充满了整个的洛城(洛阳)。这句对第一句所写的内容又加以补充,对诗题又进一步破解,使诗意更浓,酣畅淋漓。正如欧阳鹤先生诗中所写,真乃“渐行渐急渐成龙”了!
绝句的第三句为“转”。欧阳鹤先生诗的第三句写道:“横江陡遇飞来石”,是说小溪演化“成龙”以后,汹涌澎湃前行,陡然遇到了飞来的“横江”巨石,浩荡之水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此句诗用一个“陡遇”,说明形势之突然,又用一个“飞来”,说明气势之恢弘。欧阳先生此诗的“转”句,本身就是神来之笔啊!杨载在《诗法家教》中还说:“转”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欧阳先生本诗的“转”句当之无愧。我们再看杜甫的《赠花卿》:花卿,字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因平叛有功,便居功自傲,目无朝廷,放纵士兵大掠东蜀,还僭用天子音乐,演奏不止。对此,杜甫赠诗委婉地予以讽劝。此诗的“起”(锦城丝管日纷纷)、“承”(半入江风半入云)两句:那悠扬动听的乐曲,天天从花卿家里飞出,随风荡漾在锦城(成都)上空,一直飘渺在蓝天白云之间。至此,花卿家的乐曲之妙,演奏时间之长,传播范围之广,已写得淋漓尽致了,那么,第三句如何“转”呢?诗圣通过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吟出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一语双关(天上,指仙宫,又指帝王皇宫)的承接佳句,可谓匠心独运。绝句第三句的“转”,必须别开生面,再出新境;还必须与第二句的诗意相“粘”,不可脱节。杨载有言:绝句之法,“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变化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此言诚如是也。
绝句的第四句为“合”。欧阳先生诗的结句堪称为佳:激荡浩流之水在陡然遇到“飞来”“横江”巨石的时候,澎然而起,浪花飞溅,自然是“破浪腾空上九重”了!欧阳先生这首绝句之“合”——结句,是何等有气势,何等贴切!南宋文学家姜夔《诗说》中有言:“一篇全在尾句,如截骏马。”欧阳先生诗的尾句诚如是言。绝句的第四句在第三句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高度升华,或画龙点睛,或含蓄蕴藉,使之成为全诗的精魂所在。下面我们继续观赏杜甫《赠花卿》绝句的“合”:由“转”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作铺垫,便顺理成章地吟出了“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结句。此句以反问为结,戛然而止,意味隽永深长,弦外之音悠悠不绝,言有尽而意不穷,讽喻和规劝之意深含其中。杜诗为我们学写格律诗的绝句提供了典范。
拙论起首已写,绝句结构布局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只是从学习欧阳鹤先生的一首绝句说起,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是不能以偏概全的。同时,欧阳先生这首诗就是运用起、承、转、合布局法的好例,值得借鉴。而且,在这一期《中华诗词》的“吟坛百家”栏目里,除了他的七律和词以外,欧阳鹤先生只是自选了这一首七言绝句,可见他对此诗也是比较看重的。
(原载《中华诗词》2013年第9期)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