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全国人民遵照党中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全党办工业,各级办工业,全民办工业”的指示精神,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我县第一钢铁厂便成了钢铁战线上的主力军。而在这主力军中有一支“娘子军连”,她就是当年闻名全国的“三八”妇女炉。因该炉在大炼钢铁中屡建奇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炉长左继香于1959年10月,代表“三八”妇女炉,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8年,是我国全面大跃进的一年,全民大炼钢铁,就是大跃进的显著特征。就在这一年的下半年,为响应中央关于“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十五年超英赶美”的号召,我县各行各业,像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建起了炼铁用的小高炉(又称坩埚炉)。与此同时,县里还建设起了三座大型钢铁厂。第一钢铁厂位于现在的液压元件和水泵厂;第二钢铁厂位于齿轮厂;第三钢铁厂位于临淄辛店。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持续到1958年底,虽然完成了1070万吨钢的任务,但因摊子铺得过大,而且炼出的钢铁有许多不合格,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造成了很大浪费。针对这一问题,上级及时作出了调整,由分散炼铁改为集中炼铁。为此我县将各级办起的小高炉全部关停下马,并从中挑选出大批人员,充到了县里的三个钢铁厂。
益都县第一钢铁厂,是我县大炼钢铁的重点企业。全厂共有职工1800多人,并建有12支炼钢高炉,1959年初,为调动工人们的炼铁积极性,经厂党委研究决定,在12支高炉中组建起了三支各具特点的高炉,即“八一”民兵炉、“五四”青年炉和“三八”妇女炉。分别由厂武装部、共青团支部和厂妇联挂靠领导。其中“三八”妇女炉由49名青年妇女组成。为加强该炉的组织领导,经过反复摸底调查,从中选出了一名炉长(连长)和两名副炉长,她们分别是左继香、王培模(兼政法指导员)、蔡振梅。为了体现“三八”妇女炉的成立,厂党委专门确定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正式点火投产。为确保开炉顺利成功,厂里临时先从其他炉调来了几名懂技术的男同志帮忙,从而保证了“三八”妇女炉的按时启动。
炼铁,可不是烧火做饭。不用说是年轻妇女,就是男同志也不敢说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三八”炉的这些妇女,多半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大都是文盲。说句不好听的,有的连焦炭和矿石都分不清,更谈不上冶炼技术了。因此,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少问题。首先在思想上就出现了畏难发愁情绪,具体表现有“三怕”:一怕产出的铁含硫高,达不到国家标准,成了废铁;二怕炉子冻结打不开铁口;三怕高炉生产太紧张,工作太累。针对这些思想问题,厂领导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大会和一次小组会,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并结合厂里的一些实际事例对职工进行启发,着重解决妇女不能和男同志比的自馁思想,号召大家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树立妇女的英雄气魄。同时以“妇女能不能炼铁、能不能优质高产”为题,开展了鸣放辩论。通过教育和辩论,全炉职工普遍受到了鼓舞,并一致提出了“要鼓起妇女的革命干劲,苦干巧干,一定赛过男子汉,达不到优质高产决不下火线”的口号,从而使职工的生产情绪高涨了起来。在工作中,不仅干劲大了,而且思想也大胆了。又如有些炉前工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认为现在都这么热,等到了夏天该怎么过啊?指导员王培模了解到这种思想后,及时召开了党员会和炉前工会议,讲明了夏天炉前的防暑降温措施,打消了炉前工的思想顾虑。有的炉前工表示:“男同志能干,我们就能干,都是一样的人,为啥我们不能做呢?”
该炉就是这样根据第一时期的职工思想,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同时经常向职工进行妇女的前途理想教育,使全炉职工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大家更加热爱本职,热爱集体,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去。有一次炼铁炉出现了异常情况,铁口打不开,对此,大家都非常关心,该下班的也不走了。车间发给部分同志戏票,准备看戏的也无心去看了。都想留下来把炉子处理好。当她们得知打不开铁口的原因是炉温降低所致,投放毛铁可提高炉温时,大家都自觉去拣拾毛铁,直到每个人拣来一百多斤毛铁才下班休息。打这以后,大家都养成了随时随地拣拾毛铁的习惯,就连洗衣吃饭时都忘不了拣毛铁,结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拣来毛铁35多吨,对保障炼铁炉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很大作用。
“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就会胜利”。这是通过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在“三八”妇女炉全体职工思想上树立起的一条坚定信念。因此,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是全炉职工的迫切要求,为了抓好学习,她们在厂中心理论战斗小组指导下,对政治、技术、文化三方面的学习,作了统筹安排,并推选出一名副炉长专抓政治以后,该炉在三天的时间里就借和买来毛主席著作127册,炉长左继香还利用去济南印染厂参观学习的机会,专门到书店买来40本。
在一开始的学习中,也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说:“毛主席的书好是好,就是我们学不了,学起来和啃木头一样钻不进去。”也有人说:“生产这么忙,哪有时间学习?”对此,炉领导便根据厂党委提出的“为什么要学习毛主席著作?我们能不能学好?不学习行不行?生产和学习是不是矛盾?”等题目组织开展鸣放辩论。职工李桂芝说:“当初我们才学习炼铁时,也是很难,钻不进去,今天成了全国出名的红旗炉啦,难道钢铁跃上去,学习就钻不进去吗?……”职工梁美香说:“要不学习就不知道为啥干活儿,为谁干活儿,干劲从哪里来呢?不管多忙也得学习呀!”通过辩论打破了学理论的神秘观点,扫清了学习的思想障碍。在学习方法上,采取了讲课和阅读文件相结合,写文章和鸣放辩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如生产上有些同志经常埋怨粉碎车间料不好,埋怨一班没给打好基础,大家就结合学习“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批判了“条件论”,发挥了职工们的主观能动性。有一段时间生产的生铁质量不高,就结合学习“矛盾论”召开摆矛盾会,共提出了17项矛盾,然后对其梳理排列,采取了五项措施,突出解决了上班为下班服务的思想,使日产量直线上升。
另外该炉还开展了对手、对口竞赛,在全炉形成了一个人人听毛主席的话,个个读毛主席的书,大家争做毛主席的好学生的学习热潮。有些同志吃着饭也谈世界观,走着路也研究“矛盾论”,该炉在炉旁设立了两个“赛诗会”,两三天就写诗150余首。其中炉长左继香写的诗说:“学毛泽东著作,干劲冲天无比,决心超过印染,力争全国第一。”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钢铁战士,必须要学好毛主席的书,掌握好冶炼技术,而做到了这一点,首先得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可“三八”妇女炉的49名职工中,文盲就占了27人,上过高小的才19人,读过初中的只有3人。因此,文化水平低是挡在学习道路上的一座大山。
为了搬掉这座山,“三八”妇女炉的姐妹们,按照上组的统一部署,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扫盲运动。她们首先召开了向文化进军的誓师大会,接着又进行了文化诉苦教育,从而激起了大家学文化的热情。一致提出了“树雄心立大志,誓攻文化山,不扫除文盲不算完”的战斗口号。在这些基础上进行了分工包干,订立了“三保合同”,即文盲保证刻苦学习,教师(小先生)保证耐心教,领导保证给时间。文化较高的同志们主动提出了“两人工作一人干,替出文盲把书念”的响亮口号,坚决不叫文盲参加义务劳动,保证她们每天学习四小时以上。文盲都做到了课本随身带,有空就翻开。炉长左继香从小没念过一天书,为了培养她,厂里专门为她配备了一名文化教员。为了使自己学习文化不拉课,她在出席省群英会之前,就和烟厂的职工时挂美商议好,在会议期间教她学习。为迎接文化大会考,很多同志昼夜学习。职工韩桂英同志因生病三天没上班,仍躺在床上坚持学习。在扫盲学习的关键阶段,全炉下了最大决心,一定要在自己的节日“三八节”到来之际摘掉文盲帽子。为了让大家切实考出好成绩,厂党委还单独为“三八”炉组织专人进行文化辅导。而且结合中心、结合生产为她们编写出了新书。
到了“三八”妇女节这一天,27名文盲考试全部合格,一齐摘掉了文盲帽子。同志们无比兴奋,接着又提出了“扫完文盲不放松,上了业小上业中,苦学苦练五六年,人人都做大学生”的口号。扫完文盲之后,不站不停,趁热打铁,又全部转为高小班的学习。因为课本内容都是关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和一些生产经验方面的东西,很自然地结合实际,使“三八”妇女炉出现了一个生产劳动干劲足,学习思想样样红的新局面。不仅生产上是全厂的红旗,在文化学习战线上也是一马当先始终跑在最前头的标兵。同志们掌握了文化武器后,又都纷纷写起诗来。刚摘帽的韩桂英,第一天就写诗,她在诗中说:“过去我们睁眼瞎,召集文化大翻身;过去妇女围锅头,如今炼铁在炉前,感谢党的好领导,鼓足干劲加油干!”大家都把自己写的诗陆续张贴出来,只要到该炉的炉旁和宿舍看一看,诗歌篇篇,目不暇接,处处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三八”妇女炉,长期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刻苦钻研冶炼技术,职工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目的就是全面提升职工的素质能力,以便为国家多炼铁、炼好铁。说起大炼钢铁的情景,曾担任“三八”妇女炉炉长的左继香,依然激动不已。她说,那些日子凭的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精神。只要炉子一开,就不能停下,要不断地往里投放焦炭和石料,然后就是放渣、放铁水……真是忙得够呛!在工作时间上实行三班倒,每班8个小时,其人员每班10几个人,分有炉前工、上料工和运料工三个工种。其工作程序是先由运料工用多辆小推车将焦炭、矿石及沙子石子运到炉旁,再由上料工装进铁斗里,用卷扬机运往炉顶上加料。一般每十分钟左右加一次料,主要是焦炭和矿石。沙子和石子是用来调节酸碱度的。炉前工的职责就是放渣、放铁水和制作铁水模子。一般一个小时出一次铁。作为炉长,责任重大,样样工作都要干,越是脏活、累活、危险活,越得往前冲。在炼铁中,最头疼的是炉内经常叉住料,只要叉住,就得赶紧爬到炉顶去往下投(捅)料,不然就影响生产。投料时,既要使出全身力气,又要动作麻利,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都由炉长、指导员或技术熟练工人来完成。最危险的工作莫过于清理储尘器了。炉内产生的煤气和大量灰尘,首先要进入储尘器,灰尘在此沉淀后,煤气再从这里通往暖风炉,在暖风炉燃烧后的高温气体,再由鼓风机送往炼铁炉中,从而增加炉温。如果不及时清理灰尘,管道就会堵塞,煤气就不能通过,生铁质量就会降低。因此,储尘器必须经常清理。左继香就是在清理储尘器的过程中,曾三次煤气中毒。每次中毒后,大家立即将其抬到通风处,扒光上衣,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如果醒不过来,就赶紧用担架(没有车辆)抬着往中心医院跑。据左继香回忆,其中有两次中毒厉害,不过都是抬到医院门口就苏醒了过来。为此有些工人说:“以后找对象可千万别找‘三八’的姑娘。”
说起工作环境,那就更不言而喻了。炉子周围成天灰尘弥漫,噪音震得人难受,火光耀得睁不开眼睛。特别是炉前工,每天面对火焰喷射,热浪滚滚的炉口,头发经常被火烧焦,眉毛基本上是烧得光秃秃的,手上、胳膊上,身上时常被钢花烫伤。高温一年四季伴随身边。春秋季节还好一些,到了夏天,炉子旁边又闷又热,温度高达50-60℃。不得不穿的工作服被汗水一遍遍湿透,再一遍遍被火烤干,一个班下来,不知要补多少水,可怎么也不解渴。到了冬天,天气冷得要命,冰天雪地,北风呼啸,火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因此,有的同志说:“胸前热慌了,后背冻僵了”。面对这恶劣的工作环境,“三八”妇女炉的职工们,没有叫苦叫累的,没有打退堂鼓的,而是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始终保持了顽强的革命斗志。
该炉在政治思想、安全生产、完成任务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厂12支炉中,连续夺得循环流动红旗,并获得了“持久稳定、优质高产、长寿安全炉”的称号。其钢铁产量,从一开始的日产二三吨,稳步上升,日日刷新,直到创造出了三立方小钢炉日产21.098吨的记录,成为全国出名的优质高产、低成本的红旗炉。特别是在1959年内,三次开炉,三战三捷,提前62天超额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三八”妇女炉,先后被县、地、省树为钢铁战线上的先进典型。炉长左继香,多次代表“三八”妇女炉出席了各级先进代表大会,直至出席了全国群英会。与此同时,该炉有9名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6名同志加入了共青团,有4名同志被培养成为冶炼技术员。
益都县“三八”妇女炉,自1959年3月8日成立起,历经近三年的时间。1961年下半年,为响应国家“精简干部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加强农业第一线”号召,第一钢铁厂的大批工人被下放到农村,名振全国的“三八”妇女炉,也就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今,大炼钢铁的时代已过去近60年了,当年那些英姿飒爽的钢铁女战士都已变成了老奶奶(姥姥),甚至有不少已离开人世,但她们所创造的人间奇迹和那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精神,永远烙在益都县辉煌发展的历史印记之中。 (冯杰)
山东省益都第一钢铁厂“三八”妇女炉生产劳动场景 新华社展览片图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