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境内龙泉寺有二,一是座于黄楼街办东阳河村南的龙泉寺;二是座于高柳镇李户村东的龙泉寺,现分别作一介绍。东阳河村龙泉寺,旧址在
青州城东15里东阳河村南。据史料记载,龙泉寺是法庆寺的一个下院。创建于清朝初年的法庆寺,当时有两处下院,一是位于城西10里赵家河村的“柳裕寺”,二是位于城东东阳河村南的“龙泉寺”。该寺具体始建年代史书无载,据推测,虽晚于法庆寺,但不迟于清中期。
龙泉寺,虽是法庆寺的一处属寺,但从其当时的建筑规模来看,足称得上一处中等寺院。从五十年代初的遗址来看,它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四千平方米左右。其寺内建筑较为恢弘。由两层的山门、钟楼、戏楼、二门、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跨院等建筑组成。据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内的一方清嘉庆三年“重修法庆寺碑记”记载:“龙泉寺有瓦草房屋75间,庙田190亩(不包括40亩河滩地)。”又据东阳河村的几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回忆,龙泉寺有三多:地多、房子多、和尚多。鼎盛时期和尚不下二三十人,至民国衰败期仍有和尚十几人。和尚头(住持)都是从法庆寺派来的,最后一任住持叫“天慈”和尚,民国初年他曾化缘重修过东阳河的永济桥,当时有碑立在桥头。寺里每年都定期唱大戏,香火盛极百年。因寺内房舍甚多,民国前期便将部分房屋改作学校,是一处一至六年级的完小,当时的校牌子写的是“益都县立第七小学校”。山门上额高悬“教育建国”大木匾。在民国中期还办过武术培训班。
据有关资料证实,龙泉寺的建筑,以南北为轴线,共由三进院落和一个东跨院组成。山门坐北面南,是一座二层阁楼式建筑。底层拱券式门洞,进深5米。二层为一砖木式结构的钟楼,上悬大铜钟一口,高约1.60米,口径近1米,钟声悠扬、声震乡野。据老人回忆钟上的铭文有嘉庆纪年,1949年前此钟便不知去向。进山门至二门前为一广阔地带,因该寺庙田很多,故农忙季节在此当做场园用。西首坐西面东原有戏楼,后只剩一个光腚子戏台,农闲时偶有法事活动,场园便当做戏场唱大戏。场地的东首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中置几块一人多高的怪石,为寺院增添一些清幽之气。竹林的南侧,山门正东20多米处有一个大辕门,平时很少开,仅在收割庄稼时,开此大门便于车辆出入。
寺内的二门为三开间过厅式建筑。东西两山墙下塑四大天王站像。穿二门后门进入第二进院落。此院正面是面阔三楹进深8米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高近10米,前立面明廊立柱。上覆绿色瓦垅,脊饰吻兽,檐下斗拱,殿前月台高拔,院内古柏遮日。殿内正面供释迦牟尼坐像,像高3 米,巍坐佛台之上。殿之东西各有配殿3间,内供何佛像,因毁之久远,已无人记得。在西配殿南侧有角门,通西墙外之菜园。东配殿南侧的角门可通往东跨院。在大雄宝殿的月台前,原有碑碣四通,其中一通卧碑的碑文上记载着该寺的面积、四至,庙田亩数等。沿大雄宝殿两山继而前行,可进入第三进院。此院有北楼一座,西僧舍三间。北楼为三层三开间硬山青砖灰瓦式建筑,原为“藏经楼”,此楼建筑特点是墙厚窗小,其样式犹如古时候的防匪楼,既防火又防盗。据传说,此楼底层有暗道,可通寺外。后暗道里栖一大虫,因楼后便是阳河水,故此虫经常从楼窗探出身子汲阳河水。此传说虽有些离谱,但周围村庄却是妇孺皆知。
第二进院有东南角门,可进入东跨院。此院又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典型的四合院。除西配殿与西院共为一殿两用外,其余东配殿南配殿都是三开间。此院在民国初年即当做学校,教室办公室宿舍等,院内有刺槐两株,大楸树一株。四合屋间均有砖铺甬道通达。从此院向北是北后院,此院只有北房三间,无偏房。原是寺院的斋房,后当作杂物储藏室。民国间,亦当作学校的伙房用。
在20世纪30年代,利用寺内闲房还办过一处武术馆,多时有二十多名青少年学武术。据当地老人说,当时武术馆里及第七小学内都有地下共产党,1938年4月,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在龙泉寺建立。他们经常在此秘密开会研究时局,开展工作。青州市的早期共产党员,东阳河村的郑心亭等就多次在寺内开秘密会议研究工作。在这座幽静的寺院里点燃过革命的火种。
龙泉寺遗址已改建成东阳河小学校
龙泉寺的败落圮废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的30年代末,因寺内同时办有学校和武术馆,校舍一度较为紧张。校领导临时决定清除殿内佛像当教室。此时,本地西河村的孙某便带人先将大雄宝殿里的佛像用大绳拉倒,将佛像填入河沟,谁料事有巧合,次日,孙某的小儿子竟在自家门外的大湾里淹死了。为此,四周八乡的人们一时传的沸沸扬扬,说这是神灵给孙家的报应。这是第一次佛像遭劫的经过。第二次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一日,有一小股日本兵由西向东路经此寺,当鬼子兵过去大半里地时,寺内的一名地下党朝鬼子远去的方向开了一枪,日本鬼子闻枪声迅速折回在寺内寺外搜了个遍,也没见个人影,气极败坏,便点火把这个寺院付之一炬。这次幸亏人们撤得及时,人员未造成损失,但该寺三分之二的建筑物烧的只剩下屋框子了。后经学校对部分房屋简单修缮,勉强当做教室使用,但大部分建筑成为残墙断壁。至建国前,此寺院已是瓦砾蒿草,一片苍凄。
据东阳河村的老人讲,龙泉寺的那口大铜钟,建国前,便被人们弄到了村内的玉皇庙里,建国初期,玉皇庙改作学校,还用过此钟,后不知去向。当时的益都县建的第一处农场——东阳河农场,绝大部分土地就是接收的龙泉寺的庙田,足见当年龙泉寺的土地之多。 (有令衡)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