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庵故址在城里原白衣庵街东段路北,中心医院西北角50米处,今保留的苗公馆大院西邻。据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白衣庵,一在白龙庙西,一在白衣庵街路北,皆明衡藩香火院也。”根据当地一藏友最近发现的一块上面刻有“皇明宗室”图章的“白衣观音堂”石匾额分析,此庵很可能是衡藩王所建。也进一步证实,白衣庵原系衡王府的一处香火院,但具体始建年代不详。
据走访周边老人回忆,白衣庵毁弃较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大部分建筑已圮废,庵里住着两个尼姑。原建筑坐北面南,庵之正门在东南角。只有一进院落。入大门,迎面一座精美的青砖小瓦映壁,左拐进入正院,正面原有正殿三楹,日伪时期便坍塌,只剩下屋框子,仅剩东厢房3间、西厢房3间、南屋2间。庙内仅存的两棵不知名的大松树也被人伐掉。据老人回忆,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因此庵既无庙地,又无香火,为维持生计,两个尼姑只好将空闲的房屋开作客栈,为招览生意,在院内一棵大枣树上挂着一个不怕日晒雨淋的羊皮灯笼,晚上格外引人注目,以此招揽顾客。
正殿最早供的是白衣观音菩萨。白衣观音是三十三观音中的第六尊,因此菩萨常穿白衣,又常坐于白莲花中,故名“白衣观音”,又称“白衣大士送子观音”。过去,来此庵的多是妇女,敬香祈祷,求子诵经,到也有时应验。在当地百姓中,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求子谚语:“观音菩萨进门来,又添人口又添财。送个男的多主贵,送个女的多主财。”
至建国初期,庵址便改建为民居。原白衣庵街也于2006年拆除,重新规划为衡王府花园。在旧址处原有一通“白衣庵碑记”石碑,当年笔者也曾亲自到现场(二街南头路西)察看此碑,系一通修庵碑记,因字多且字小,惜没能抄录下碑文,甚是遗憾。当地拆迁后,此碑便不知去向。 (有令衡)
苗公馆的西邻即是白衣庵旧址
白衣庵的老石刻匾额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