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探幽发微说“青州”
探幽发微说“青州”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9-11-14 10:56:53      
内容摘要:最近看到了多位专家在论述青州名字的由来,引经据典,论述得很是透彻。然而,读后细细地体味,犹觉不甚尽意,忍不住心痒,就不自量力地想解读一下。当然,纯属臆测,登不了大雅之堂,不过,也可博人一笑。 青州


最近看到了多位专家在论述青州名字的由来,引经据典,论述得很是透彻。然而,读后细细地体味,犹觉不甚尽意,忍不住心痒,就不自量力地想解读一下。当然,纯属臆测,登不了大雅之堂,不过,也可博人一笑。
  青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之“海岱惟青州”。一般认为,因青州地处东海(一说为渤海)和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此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然而,这五行命名之说,似乎有一定的瑕疵。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意指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基本要素,它们构成了世间万物,是对自然万物的抽象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将阴阳与五行合二为一的学说,即阴阳五行说,人们开始用阴阳五行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尚书·禹贡》开宗明义,“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也就是说,大禹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从而划分出了九州,依据土壤等级、自然资源以及距“禹中央”所在地(即冀州)的远近,制定了地方向中央的“纳贡政策”。
  九州分别为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然而,九州只是大概的地理定位,一直没有准确的疆界。
  大禹时代便有了青州这一大的地理概念,而用阴阳五行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所以,青州之名五行命名说,似乎有后人强以五行之说解释青州之名的嫌疑。因为,中国古九州的其它各州并没有以五行学说来命名,奈何唯青州以此为名耶?
  我们还是剖析一下古九州之中其他各州之名的内理吧。
冀 州
  《尚书·禹贡》将冀州置于九州之首,并记曰:“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按照这一记载,冀州的大致范围,应该是今黄河壶口段以东、郑州段以北的广大地域。
  那么,这一区域为什么叫做“冀州”呢?
  《说文解字》把“冀”字解释为“北方州也”。清代陈昌治刻本进一步解释说“从北異聲”。许慎说“北方名冀,而因以名其州也”。
  那么,雍州、兖州、冀州同位于古九州的北方,为什么单单把冀州解释为“北方州也”?北方又何以“名冀”呢?
  要想解开“冀”字的由来,还得从字源上下一番功夫。
  金文的“冀”字(图1),其上方是两人相背,中间是“田”字,下方是一个“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人的形象。
  两人相背是何意?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上以面南背北为正坐,房屋也是面南而踞,因此,两人相背就可意指北方,“北”的甲骨文(图2),正是二人相背的形象。
  那么,“北、田”的下方加上一个匍匐在地顶礼膜拜的人,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传说中,大禹的帝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尧的都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舜的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而舜和禹的都城都在尧都的南面,因此,他们二位在祭祀尧的时候,自然就可以遥祭北方了。自古以来无论是祭天,还是祭地,不管是祭祖,还是祭神,无不充满了希冀和渴求。所以,“冀”的本义是对尧之地的膜拜和祭祀,进而假借为“觊”,表示希望,又转化为希冀、冀图、冀愿、冀望之意。于是,尧之地便成了“冀州”。
  而《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所说的“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正是说,陶唐帝尧氏的帝都在冀州。
兖 州
  《尚书·禹贡》记曰:“济河惟兖州”。一般而言,人们多认为兖州因兖水而得名,《韵会》也曾言,“盖取流水以明也”。据《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兖水出自王屋山。有人考证认为兖水即济水。然而,众所周知,济水是一条古水名,它发源于河南省,流经山东省而入渤海。而《尚书·禹贡》又说“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沇”即兖水,这里分明是说“调度沇水,使之东流,称为济水,使之汇入黄河”。可见,“济河惟兖州”是说,济水与黄河所流经灌溉的广袤土地为兖州,西部边界和冀州接壤。据此可以推断,在大禹时代,黄河下游的河道必然流入渤海无疑。
  那么,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经常改道,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兖州的得名恰恰是因为这黄河故道“滚来滚去”的缘故——虽然我们查不到“兖”字和“滚”字的来源,但是二者确实有着很大的相近之处。而且,大家公认的古兖州的范围,恰好就是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带地方,以今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为主。
徐 州
  《尚书·禹贡》记曰:“海、岱及淮惟徐州”。也就是说,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即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徐”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安行也”,《广韵》解释为“缓也”。《释名》曰,“徐,舒也,土气舒缓也”;《疏》曰,“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
  以上是对“徐州”之“徐”的最佳解释。
  古徐州一带,以平原为主,主要由苏北平原、黄淮平原组成,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坡度平缓,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境内湖泽密布,水系交错,正有“土气舒缓”之相。这些特征也体现在古“徐”字之中。金文“徐”字(图3),明显有湖泽和徐缓的河道的影子。
扬 州
  《尚书·禹贡》记曰:“淮海惟扬州”。古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甚至福建三省的土地。
  清代音韵学家王念孙(1744年—1832年)考证认为,汉碑中扬州之“扬”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但是,即便汉碑写作“杨州”,也难以说明大禹时代的“扬州”就是“杨州”。清《康熙字典》中说,“又州名。《书·禹贡》淮海惟扬州。《疏》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州界多水,水波扬也”之说似乎有些勉强,难道徐州境内水就少了,水波就不扬了吗?
  “扬”确实有上扬、飞扬之意,从字源上看,其古代金文(图4),大多数的“扬”字中都有“日”字,似乎是用手托起太阳,是“上扬”之意无疑。而扬州位于古九州的东南方向,东南方向正是太阳不断向上攀升的方位,也就说,位于东南方的“扬州”正是太阳不断“上扬”、攀升的那个州。
  这是不是“扬州”得名的真实含义呢?
  也许有人觉得这未免太过于牵强。不过,要知道,古人在造字用字上是大有智慧的。
  例如“南”字。有一种解释是,“象形,甲骨文字形,是钟镈之类的乐器。①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②方位词,和‘北’相对。”
  表示方位,与北相对。这,是千真万确的。可关键是,为什么这个方位词写作“南”呢?
  仔细地揣度一下甲骨文的“南”字(图5),便可知其原委了。甲骨文的“南”正是“火”、“丹”。“丹”是赤日;“火丹”是似火骄阳。此时南方正是一天之中太阳最为火热毒辣的地方,这个方位当然正好与北相对。
  再如“西”字,甲骨文(图6),是鸟卧在巢穴之中,百鸟归巢正是太阳西下之时,所以代表西方。
  而“东”字的甲骨文(图7),是太阳处在树木的半腰间,表示太阳将升而又没有完全升起之时,后来演化成繁体的“東”字。
豫 州
  《尚书·禹贡》记曰:“荆河惟豫州”。荆山至黄河之间为豫州,大致来说,其西南角是湖北省房县的荆山(一说南至湖北省南漳县的荆山),北部边界为黄河,东起泗水,西部边界与今天的河南陕西分界相仿。
  有人说,“豫”字中的“予”乃“我”、“象”乃“天象”,因伏羲在此观察天象推演八卦而得名;还说,伏羲在全国八个地方观察天象、推演星相。既然伏羲曾在八个地方推演,为何只把这一“河南”地带称作“豫”?真是无稽之谈。
  《易经》六十四卦之第16卦叫作豫卦,“豫”字解作“安闲”之意。《尔雅·释诂上》解释为,“豫,乐也”。《说文解字》解释说,“象之大者,此豫之本意,故其字从象,引申之、凡大皆称豫……大必宽裕。故先事备谓之豫。宽裕之意也。宽大则乐……”。
  未见甲骨文的“豫”字如何写,但是,研究一下“豫”字的金文形象(图8),其含义就很清楚了。这是一人在土台之上伴着“黄钟大吕”耍大象的意象,这不是“娱乐”又是什么呢?
  “娱、乐”又引申为欢喜、快乐、安闲、舒适等等之意。
  可见,有人认为古代河南盛产大象、人们多以娱象为乐,并非无端猜测。
荆 州
  《尚书·禹贡》记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古荆州,北起湖北省房县的荆山,汉水是荆州的西部边界,泗水至九江一线为东部边界和扬州接壤。其南部边界在衡山以南一线。
  字典对“荆”的解释为,“灌木名,又名楚”。《康熙字典》曰,“《说文》‘楚木也’;《注》……其生成丛而疏爽,故又谓之楚。荆楚之地,因多产此而名也。”
  这是公认的“荆”之含义。常见的“荆”的金文有两种写法(图9、10)。前者是典型的象形文字,而后者是加了表示发音的“井”字。
  既然蛮荒之地的古荆州的典型植被是野荆,那么,以“荆”名州,倒也在情理之中。
梁 州
  《尚书·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又曰“黑水、西河惟雍州”。
那么,黑水在哪呢?
  《尚书·禹贡》中又言,“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即疏通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传统上认为,三危山在今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绵延60公里,主峰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
  然而,这一处三危山,似乎不应该是《尚书·禹贡》中的三危山。因为,《尚书·禹贡》中的黑水,南流经过三危山,尔后流入南海。而敦煌三危山往南,地势越来越高,河流不可能流入南方之海,并且,即使能流入青海湖,青海湖在冀州的西方,它也不能被称为“南海”的呀。
  所以,这条“黑水”倒有可能是指长江源头以西的某一条河流,向南流过三座高大的山脉之后,继续南流,最终注入“南海”。
  这样,华山以南以西,至“黑水”一带,恰恰是我国高大山脉纵横交织的区域,而山脉本为“梁”,这大概就是“华阳、黑水惟梁州”的原因了。
雍 州
  冀州西侧边界是黄河,这一段黄河就是所谓的西河。它与“黑水”之间的地带被称作雍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尚书·禹贡》言)。
  “雍”者,堵也,古同“壅”,遮蔽、壅塞之意。“雍”又同“雝”,《康熙字典》解释说,“又地名。《诗·周颂》于彼西雝。《傳》雝,泽也。”
  《康熙字典》对“雍”的另一解释是,“擁也。東崤,西漢,南裔,北居庸,四山之所擁翳也”。那么,四山拥翳障蔽之地,还是“泽国”,也就是壅塞之地。
  “西河”以西、华山之阴,恰恰是泾河与渭河交汇形成的平原地带,是一处“四面环塞”之地。
  《尚书·禹贡》还记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也就是说,大禹领导人民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再向东到达厎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又向东经过洛水与黄河会合的地方,到达大分伾山;然后向北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又向北,分成九条支流,再会合成一条逆河,流进大海。“逆”与“顺”相对,是桀骜不驯。所以,逆河就是指经常决口泛滥,河道改来改去的黄河下游地带。
  积石山、龙门山、厎柱山的具体位置已经很难考证。但是,黄河东流,经过兰州以西积石县北部边界附近,然后从积石山县的东北部北流至兰州,此处河段正是黄河凌汛的始发段,是最需治理的最上游河段。所以,《尚书·禹贡》所记的“积石山”,就极有可能是积石山县的积石山。这样的话,龙门山大概就在黄河“几”字的右上角弯道附近。
  黄河凌汛多发地段有四处,除积石山至兰州段外,还有宁夏河段、内蒙古河段以及下游的地上悬河一段。
  这样一来,“雍州”之“雍”的含义,也就更加地接近于黄河凌汛的“壅塞”之“壅”和“四山之所擁翳”的“擁”。
  那么,青州究竟为何要用“青”字来命名呢?
  本文开头已经说过,五行命名说有点儿不太靠谱。
  而因为盛产蓼蓝草、人们从中提取青色染料而得名的说法,更加不可靠。
  蓼蓝草,野生于旷野水沟边,古代广泛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陕西等地。为何独把山东泰山以东,北至渤海,东至黄海,南至泰山-曲阜一线之间的广大区域称作“青州”呢?
  虽然青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的“海岱惟青州”,但是,“青”字的由来却有深意。
  豫州,位于九州之中,自古就有“中原”、“中州”之称,自夏朝至宋朝长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数度达到鼎盛时期。然而,豫州却非禹的政治中心。大禹的政治中心在冀州西南部的安邑,今山西夏县。
  从山西夏县这里看,古青州正好位于其东部,其大概的范围差不多正好位于夏天日出的方向与冬天日出的方向的夹角之内。也就是说,日出东方,从这里看,青州正是日出的地方。
  日出东方,对了,东方乃日出之方。而“青”字就正好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含义。
  “青”的甲骨文(图11)。其上部为一颗小草,含有生发、上升之意;下部为日。两部分结合起来,就表示太阳上升,是日出之意。而且,后来在金文中,“青”字就直接变成了(图12)的形象,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此乃“生丹”之意。
  何谓“生丹”?“丹”就是红彤彤的太阳,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太阳。“生丹”是一日之始,所以,“青”也就用以指代万物生发的阶段和这一阶段的色彩,从而有了“年少、年轻、青色、绿色、深绿色、蓝色”等含义,后来又转指青色物、绿色物、未成熟的作物、春等等。
  “生丹”就是日出,而由于古人无法向大海纵深挺近,故而认为每天清晨太阳实际上是从大海中出来,那么,“青出于蓝”是不是与日出于大海也有一定的关系呢?
  海水也是水,水是无色透明的,那我们为什么说海洋是蓝色的呢?
  大家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它们波长各不相同,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其穿透力随波长的变化而不同,波越短越容易发生反射和散射,所以紫色光的穿透力最弱。这就是交通信号灯采用红、黄、绿三色的原因。
  红光、橙光、黄光能够深深地射入海水,并被海水吸收转化为热从而使海水升温,而蓝光和紫光因为波长较短、穿透力弱,遇到分子时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所以我们看到的深海通常是蓝色的,而近海由于悬浮物质多、营养丰富,滋生了大量的浮游生物,从而使近海因不同浮游生物的颜色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当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究竟与此有无关系,实在不敢断言。但是,“生丹”就是日出,而从大禹的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这里观察,兖州以东、徐州以北这一区域正是日出的方位,所以这一州是日出之州,是“生丹”之州,那自然就是“青”州了。这正是《说文解字》把“青”字解释为“东方色也”的原因吧。
  青州,原本和其它各州一样,本是一个大的地域概念,上古时代为东夷之地。
  东夷又称夷,本是伏羲氏后裔的部落族群之一,是华夏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朝时期,东夷则成了东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但有时又与其前的东夷之意混用,《后汉书》则又把高句丽、箕子朝鲜、日本等称为东夷。
  一般认为,上古时代的东夷人最早发明了弓箭,是一个善于射箭的部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夷字“从大从弓”。从距今4600至33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的东夷骨刻文中,人们发现了类似人背弓形的“夷”字,从而为许慎的解读“从大从弓”找到了原始依据。
  但是,商周时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实际是“尸”或者“人”字,和弓无关,甲骨文中所记的“尸方”、“东尸”、“淮尸”等实际上是指“东夷”。也就是说,“夷”字为弓箭手之说,可能是汉代人的附会之言。
  那么,“东夷”的“夷”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别急,我们得先搞清几个名词的含义,它们是:中原、戎、狄、蛮与夷。
  中原,也就是“天下至中的原野”,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上古时代,当然也包括尧、舜、禹的时代,人们把中原作为天下的中心,分别把其周边的民族,尤其是非“华夏”民族,称之为西戎、北狄、南蛮与东夷。
  中原地带土地肥沃,自古就是农耕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是富饶、华丽、繁盛之地。
  中原以西广大的地区,其共同的特征是高原或高山遍布,整体上不太适应农耕文明的发展。这里的先民被称为“西戎”,除了因方位在西,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共同作为——戎。无论是甲骨文的“戎”字(图13),还是金文的“戎”字(图14),其中都有“戈”的成分。这足以说明,为了生存,上古时代的“西戎”各族就形成了能征善战的禀性,以至于中原人把他们统称以“戎”。
  中原以北地带被称为“狄”或“北狄”,也能从“狄”字和“牧”字的字源上找到答案。“狄”的金文(图15)与“牧”字的甲骨文(图16)的字形之中都有猎犬的影子。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游牧狩猎民族的天下。
  中原以南的部落被称为“蛮”或者“南蛮”,其中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蛮”的金文(图18)中上部是“辛”,中下部是“口”,两侧是“丝”。“辛”有“劳苦、艰难”之意,“丝”则表示“缠绕、纠缠”。所以,“蛮”的含义是“难缠”,大有不听政令、不听说教之意,后引申为“粗野,凶恶,不通情理”。
  据传,人文始祖伏羲与女娲由西部东迁而来,一说是自昆仑山,一说自陕西;后来的炎黄二帝也都来自陕西,黄帝生于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炎帝生于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黄帝部落战胜了炎帝部落后,两个部落融合成了最初的华夏族,后来又战胜并融合了中原涿鹿的蚩尤部落。
  后来到了尧时代,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三苗作乱,三苗集团被平定之后却没有融入华夏族。再后来,禹征伐三苗之后,三苗又南迁,并从此消失于历史的记载之中。
  尧是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舜是东夷人,生于诸冯,今山东省诸城市;禹则是黄帝的玄孙,出生在汶山,幼年随父鲧东迁,来到中原。
  所以,上古的华夏,主要是东、西、北三个集团的融合,与西戎、北狄以及东夷的关系比较密切,唯独南迁的古三苗集团多有叛乱,而成了让人感到难缠的南“蛮”民族。
  东夷并非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地域概念,是对生活在东方的不同民族的统称,早期的东夷中不乏属于华夏的族群,例如东夷的首领少昊,秦人的祖先伯益。
  据《后汉书·东夷传》所言,“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古本《竹书纪年》也有这九夷的记载,还有淮夷、蓝夷。西周金文中就已经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文献记载,西周时期,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称谓的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
  那么,东方的各个部族为什么都被称作“夷”呢?
  这得看一下早期“夷”的写法,(图19)是其甲骨文写法,(图20)是其金文写法,假借为“尸”,代替“夷”,用“尸”表示被消灭的敌人。“夷”的甲骨文还有(图21)的写法,金文写法(图22),明显是一条绳子捆着一个人或者什么东西的意象。所以,“夷”的本义是表示“捆绑、制服、平定”。对了,就是“平”。
  稍微研究一下我国的版图,你就会发现,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东部,尤其是古兖州、青州、徐州、扬州多平缓地带,北边是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所以“东夷”可能有东部平缓地区的含义。
  所以甲骨卜辞中的“人方”与“尸方”都是对东夷部族的称谓。周公、成王东征虽然涉及淮夷,但主要是在山东省境,这里是东夷的起源,也是夏、商时代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周公、成王东征,又加之周王分封太公于齐,分封周公于鲁以镇东方,致使今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势力一蹶不振,西周中期金文中只见有淮夷,不见有东夷的记录,更加说明今山东省,尤其古青州,是古东夷族的主要活动地带。
  东夷文化崇尚凤鸟,以凤鸟为部落图腾,或许与日出东方有关,因为上古传说之中,太阳就是金乌,乌就是鸟。5300多年以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象征神权的鸟首骨雕器物,还有上刻鸟形图案的骨匕、骨笄、象牙等。
  东夷人对鸟的崇拜也常见于历史典籍的记载之中。《山海经》记有,“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人为长头,身生羽”;《启筮》记有,“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大戴礼记·五帝德》就有,“东方鸟夷民”;《左传·昭公·十七年》记曰,“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等等。
  《左传》明确说明,少皞挚,也作少昊挚,任命各鸟氏族长为官,参与“国家”的治理,其中的“伯赵氏”之“伯赵”应该是“伯劳鸟”;“九扈”,也是鸟,杜预注解为,“扈有九种也,春扈鴿鷉,夏扈窃玄,秋扈窃蓝,冬扈窃黄,棘扈窃丹,行扈喑喑,宵扈啧啧。桑扈窃脂,老扈鷄鷄”。
  由此可见,古青州大地上曾经的爽鸠氏、季荝氏、逄伯氏、蒲姑氏,以及后来的纪侯国,似乎都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
  “夜”的金文(图23),明显是一个仰卧的四肢打开的人的形象,并用点代表星星,用“口”代表月亮。而“爽”的甲骨文(图24)以及金文写法(图25)等,都明显有人在井中或身边有两桶(水)的意象,自然是凉爽之“爽”;“爽”的金文还有(图26)的写法,日在树下、月在树上,意象上更接近“夜”的含义。白天日出,气温升高;夜晚太阳落于西山,气温降低,因而,“爽”与“夜”似乎有些相通。所以,这爽鸠氏,极有可能是以猫头鹰(即夜猫子)为图腾的鸟夷。
  据嘉靖版《青州府志》,“爽鸠氏,少昊司寇也。帝以鸟名官,司寇主击盗贼,故名”。“鼠辈”经常借指各种盗贼,而猫头鹰不正是于夜间出没,捉拿老鼠的吗?
  季荝氏也应该是鸟夷。然而,“荝”是一味中药,即附子(一种草本植物)侧边生出的块根。“荝”与鸟似乎没有任何的关联,甚是奇怪。
  再查词典!
  你猜怎么着?
  汉典网解释说:“(萴)烏喙也。廣雅。奚毒、附子也。一歲爲萴子。二歲爲烏喙。三歲爲附子。四歲爲烏頭。五歲爲天雄。按本艸經有附子、烏頭、天雄三條。云烏頭一名奚毒。一名卽子。一名烏喙。卽子卽萴子、猶鰂鯽一字也。”
  360百科对附子的解释是“其母名乌头,时珍曰∶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
  “季”是小的意思。所以,季荝氏应该是以”乌“,极有可能是乌鸦,为图腾的鸟夷,也可能就是《左传》中所记的玄鸟氏。
  逄伯氏又是什么鸟夷呢?
  “伯”是爵位。“逄”,是姓,同“逢”,是“逢”的异体字。而“逢”同“丰”,所以说,用于姓氏的“逄”也做“逢”,也做“丰”。金文中有明确记载:周武王东征时,“丰伯、蒲姑咸哉”。所以,逄伯氏就是丰伯氏,丰伯氏就是逄伯氏。
  而“丰”的甲骨文(图27),像极了一枚羽状复叶。甲骨文的“凤”(图28),字形中明显有羽毛的影子,也正是“丰”的甲骨文的形状。甲骨文的“丰”是展开的羽毛、是张开的翅膀,有“盛、大”之意。所以,假如“逄”与鸟夷有关的话,它应该是指“鸟”之大者,即凤或鹏。
  蒲姑氏就更明确了,虽然有人认为“蒲姑”的含义是“布谷鸟”之“布谷”,但是我觉得它更像是bobo的转音。音bobo即鹁鹁,也就是鸽子,是野鸽子,也就是斑鸠。
  纪国,是商的一个方侯国,它似乎也是鸟夷之一。纪侯之“纪”或者纪国之“纪”,在从纪侯国遗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被记作(图29)的模样。从形象上看,它是鸟的形状,发音上则似乎是“鸡”。它会不会是被剿灭的以鸡为图腾的鸟夷后裔“更名改姓”而来的呢?
  有关爽鸠氏、季荝氏、逄伯氏、蒲姑氏以及纪侯的身世,也实在是个疑问。
  青州本是一个大的地理概念,作为一个确切的地域则是很晚的事。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称青州城。
  东汉至三国间,青州城为东方之重镇。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
  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
  隋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
  唐初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
  宋为京东东路路治。
  金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
  元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
  明清时期,为青州府治。
  民国时期,撤消青州府,益都县直属山东省辖。
  1948年青州解放,设立青州特别市,1952年恢复益都县。1986年改称青州市。
  但是,青州的治所也曾落地他处。南燕国时代,青州迁治东莱,管辖今天潍坊、烟台地区的广袤地域。作为治所的青州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如今的青州,进入21世纪以来,焕发了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先后获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工业百强县、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中国特色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中国诗歌之城等称号,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古城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入列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我们坚信,青州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地灿烂辉煌。  (李瑞之  李蓝迪)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一个具有思想家... 10-15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青州新闻    
青州市召开麻风... 11-22
青州市在潍坊市... 11-22
火了,真火了!... 11-22
青州市交通运输... 11-14
青州市:“两清... 11-14
爱心商家关爱环... 11-14
青州市举办庆祝... 11-14
青州市开展“关... 11-14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