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铭指引她走上漫漫革命路
丁祝华(1900—2002),女,
青州城里人,出生在一个回族贫民家庭。1912年,县里成立了女子学校,生性要强的母亲把小女儿送进了学校。1918年,18岁的丁祝华考上了山东省女子师范学校,来到济南。第二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她积极投身到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中,并初步显示出她的组织才能。由于她在斗争中的卓越表现,被推选为女师“学生联合会”的学生代表,成为这个学生组织中的三个骨干分子之一。为此,她受到了学生运动的领袖王尽美和邓恩铭的关注。
1923年3月,听说青岛普济医院招护士,丁祝华跟学校请了假,考上了护士。丁祝华回忆说:“当时,正在青岛组建党团工作的邓恩铭听说我到了青岛,就带着赵鲁玉来看望我,从此我们开始了一段革命斗争的经历。不久,邓恩铭介绍我和赵鲁玉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转为党员。”
1923年5月,参加完女师毕业考试的丁祝华被邓恩铭“急电”召回青岛,并说服她改行当教员,利用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从此,青岛市湖南路5号第一模范小学二楼丁祝华的宿舍就成为青岛市建党初期的第一个通讯站。丁祝华把党中央寄来的《新青年》《向导》等杂志、书信按照约定的地址寄出去。邓恩铭也直接从她这里拿些刊物到四方、大港、沧口等产业工人集中的地方进行宣传。随着斗争的发展,宿舍里越来越多的“信件”和“朋友”的出入引起校方对丁祝华的怀疑,不久她便被辞退了。为了加强对各地工人运动的组织领导,组织上又派她到靠近胶济铁路的周村开展工作。为宣传和支援“五卅”工人运动,她和商会召开了市民大会,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并把募捐到的千余元巨款交给山东省党的组织,支援了上海红色总工会。谈起这期间的斗争生活,丁祝华认为这是她最值得骄傲的经历之一。
1925年“五卅”惨案后,党组织派丁祝华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第五期培训班,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学习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在这里,她结识了当时在广州做党的工作的蔡畅和邓颖超同志。谈到与她们两人的友谊,丁老动情地说:“她们见我身体弱,又是个‘解放’脚,还坚持和男学员一道摸爬滚打,艰苦训练,担心我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就经常来看我。她们不仅从生活上关心我,还从政治上热情地启发我。特别是邓颖超夫妇对我的照顾就更多了。”
1925年10月,从广州农民讲习所结业的丁祝华又被党组织选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成为这所著名大学的第一期学员。北伐战争开始后,丁祝华回到国内。1927年初,党组织派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武汉等地组织工人、农民和学生运动。这年4月27日,邓恩铭到武汉参加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俩人偶然见了面。丁祝华说:“当时正值蒋介石进行反革命大屠杀,我们心情都很沉重。由于党的纪律,我们不便多谈。没想匆匆一面,竟成永诀!”
艰苦岁月里,她与后来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任作民相遇、相知、相爱
1928年至1933年间,丁祝华曾三次遭敌人的追捕。1928年她在南京第一次被捕并被判刑两年零两个月。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保守了党的秘密。出狱后,党中央分配她到江苏省委工作。在这里她与担任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任作民相识。
1932年1月28日,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向闸北一带发动进攻,任作民在闸北的住处遭遇了敌人的炮火。不得已他来到沪西,在丁祝华的哥哥家暂住下来。这期间,任作民和丁祝华深深地相爱了。1932年2月,两个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年轻人举行了婚礼,成为革命伴侣。
婚后,由于白色恐怖,他们的生活一直动荡不安。婚后第二个月,当丁祝华和几个同志正在筹备“三八”妇女节的活动时,被国民党军警抓住,为了防止党的机密落到敌人手里,她们迅速将写有活动计划和参与者名单的纸张揉成团吃进肚里。这次被捕,丁祝华被判了8个月的刑。
当时正是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统治时期,导致山东省委机关屡遭敌人严重破坏。为了恢复和发展党在山东的工作,1932年10月,党中央派任作民到济南任山东省委书记。临行前,任作民已意识到此次到山东工作的危险。分手时,他语重心长地对丁祝华说:“这次去,被捕的可能性极大。你有孕在身,如果发生不测,你要好好珍重,抚养好孩子,让他长大后也要走革命道路。”
任作民到达山东后仅5个月,就由于叛徒的出卖而遭到逮捕。然而此时,留在上海工作的丁祝华,也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被可耻的叛徒抓住。敌人把她关在反省院里,惨无人道地折磨她。1933年5月,她的第一个孩子在监狱里降生了。然而由于环境恶劣,儿子仅活了11个月。她搂着爱子悲痛欲绝。当时,她生了一身疥疮,在牢房里昏死了两次,奄奄一息。敌人怕她死在牢里,才让她哥哥保她监外就医。
1940年,任作民、丁祝华相继出狱后,奉党中央指示,来到延安。任作民被任命为中央西北局秘书长,丁祝华先后被分配在中央局托儿所和西北局做文书工作。1942年,由于长期监狱生活的折磨,任作民不幸病逝。丁祝华忍着巨大悲痛要求组织安排她做教育工作,为丈夫的未竟事业,继续战斗在培养后来人的第一线。
自尊、自强、乐观大度是她健康长寿的秘诀
1952年,党组织把丁祝华调到北京。她先是在国务院机关幼儿园任园长,又在中央监委负责行政机要和档案工作,后到中央组织部工作。她是建党初期的老党员,可谓资深历厚。而几十年来她却一直干着平凡而又琐碎的事情。但是无论做什么,她都一丝不苟,尽职尽责,从不居功自傲。
丁祝华同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非常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和贫困地区的群众。每当听说灾区和贫困地区人民需要帮助和支持时,她都主动捐款。当记者询问老人共捐了多少款时,老人笑而不答。1996年,丁祝华老人从报纸上看到江苏某县一位妻子在身患绝症丈夫的恳求下为他实施了安乐死,被判3年刑,家里巨额欠债使一向学习很好的8岁儿子成了流浪儿的消息。为了帮助这对母子,她先后寄去了两个月的工资,还有衣服棉被。并不断写信给当地妇联和司法部门,要他们妥善照顾好孩子。她还写信给这位母亲,鼓励她努力学习,好好改造。丁祝华的关心给了这位母亲极大的安慰,由于表现好被提前一年释放,使濒临崩溃的家庭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温馨。
丁祝华关心群众,但自己的生活十分简朴。居住的房间,虽没有一件时尚的家具,却舒适整洁、井井有条。加上几盆生机盎然的花草点缀,更显得宁静、温馨,充满着勃勃生机。丁祝华自己说:”我的生活基本都是我自己料理,尽量不给家里人添麻烦。我每天五六点钟起床,然后整理被褥、打扫卫生。吃完饭后,听听广播,看看报纸,有时还帮助清理一下厨房,浇浇花草,或下楼散散步。这样还可以锻炼锻炼,生命在于运动嘛!”丁祝华用略带诙谐的语言说出来的养生理念,充满刚毅坚强、淡泊名利、乐观大度、关爱他人的品德,这就是百岁党员丁祝华的生命支点。 (张玲)
101岁的丁祝华老人接受采访时所拍
当年丁祝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居住地(今青岛市湖南路51号)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