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云门山诗文赏析
云门山诗文赏析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9-09-19 09:41:34      
内容摘要: 云门山离城区2公里,南邻劈山,西望驼山,北瞰绿色葱茏的金凤山。山顶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漫山松柏,景观棋布,宛如一个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 山顶陡崖峭立,高数十米,东西绵延数百


  云门山离城区2公里,南邻劈山,西望驼山,北瞰绿色葱茏的金凤山。山顶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漫山松柏,景观棋布,宛如一个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
  山顶陡崖峭立,高数十米,东西绵延数百米,建有东、西阆风亭。伫立东阆风亭俯瞰东望,茫茫绿野,村郭时隐时现;在西阆风亭翘首远眺,层峦叠嶂,浩瀚如波涛汹涌,雄浑如万马奔腾。峭壁中间有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穴洞,近看如拱璧月门,远望如明镜高悬,白璧镶嵌。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将山顶的亭台楼阁托于滚滚云海之上,犹如仙境一般,给人以奇幻无尽的遐想,被称之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璧,实乃天造之胜景,地设之奇观。再加上气势磅礴的摩崖大“寿”,足使云门山为青州风景第一。历代文人写有众多登临云门山的诗文。
登云门山
(宋)赵抃
十里峥嵘到忽平,兀然如觉梦魂醒。
石通幽室心生白,径拥寒云步入青。
一水下窥疑绝线,两山前列似开屏。
重城归去仍堪喜,岁稔人家户不扃。
  赵抃(1008—1084),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字阅道,景祐进士。任殿中侍御史,人称“铁面御史”。熙宁三年(1070年),以资政殿学士、谏议大夫知青州,有《赵清献集》。这首诗为作者任青州知州时,与京东东路提点刑狱王居卿游云门山互相唱和所作。诗中主要写云门山高耸陡峭、震人魂魄的山势与景色,也赞咏青州丰收年景的太平景象。
  开头两句写登山的情景与感受:攀过十里陡销的山路,登上山顶,眼前忽见平坦。云门山顶,为巨石平板,东西500余米,有如天街,名大云顶。站在高而平坦的山顶上,不禁心魄震惊。一个“忽”字,突现了山顶的奇特景象和诗人的震惊。就像突然惊醒。在松林间登山的过程就像梦幻一般,而登上山顶,眼前一亮,就像突然惊醒。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云门山高峻陡险的景象而令人惊叹。
  第二联进一步写山顶所见。“幽室”指云门,云门山顶有洞贯穿南北,状若石门,时有白云从洞中穿过,故称云门。云门洞深,进洞如入幽室而心生明亮。这里化用《庄子·人间世》中“虚室生白”之语,形容进入云门的感受。而山上小路有寒云缭绕,使人觉得如步入青云、身在天上仙境一般。
  第三联再写远景。云门仙境之美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有周围美景相村托。站在山顶向东下窥,远处弥河如线,穿越南北,隐约可见;南望劈峰,西面驼山,两山分列云门两侧似张开的屏风。这两句用形象的比喻写云门山周围山水环绕的景象,更显出云门山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尾联写诗人游山之后回到青州城里的感受。重:深;重城指青州城。游山回到城里,诗人余兴未尽而仍然非常欣喜,联想到青州一带庄稼成熟,一派丰收景象。百姓富足,温饱无忧,而达到了“户不扃”的境况。扃,门上的插关。句中的“喜”字,不仅写出了所见青州山川秀美的喜悦之情,更表达了对青州人民安居乐业的欣慰之情。这也正是诗人作为一个正直有为、忠君爱民的官员为政的目标。在自己治理下,青州出现这样的富足太平景象,自然会心生喜悦之情。
  有人评赵抃“其诗谐婉多姿”。这首诗也极具这一特色。诗中既有近景,又有远景;既有石洞所感,又有山径所见;既有白云飘浮,又写人步青天;既有远水如线,又有近山似屏。真可谓多姿多彩,谐婉迷人。而诗的另一大特点是将游山的所见与所感结合在一起。写游山时,诗人时而如梦惊醒,时而心生明亮,时而感觉人在仙境。这样结合游人的感受,突现云门山的高峻奇特与秀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结尾的联想,则深化了诗的主题。
云门山
(明)王世贞
十二齐封自都然,荡胸秋色镇层巅。
危崖日月时双堕,急雨蛟龙乍一穿。
乌道白从杯底落,薜衣青入镜中悬。
夸君更有天门在,策杖春褰万壑烟。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土,官至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明“后七子”领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出为青州按察司副使,兵备青州。王世贞在青州为官期间,留有多首赞颂云门山的诗篇,这首诗主要描绘云门山高峻奇险的景象,表达了对青州山河的热爱。
  首联从大处着笔写云门山青郁葱茏的整体形象。“十二齐封自郁然”,封,疆域范围;青州为东齐之地,齐国在战国时疆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十分之二。作者登上云门山巅,放眼望去,整个青齐大地郁郁葱葱。“荡胸秋色锁层颠”一句,化用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句,说秋色笼罩层峦叠嶂,令人心胸为之荡漾。字里行间流露出登山的喜说之情。
  领联和颈联着重写云门山的高峻奇险。“危崖日月时双堕,急雨蛟龙乍一穿。”危崖高耸,日月下坠,落入山腰;急雨突然袭来,似蛟龙在山间穿行。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写出云门山高耸天外的景象。接着又写,诗人与朋友在山上饮酒,时有鸟儿从杯底飞过。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说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诗中化用典故,用“鸟道”形容云门山的险峻。“薜衣青入镜中悬”。《楚辞·九歌·山鬼》中说山鬼以薜荔为衣,后以薛衣称隐士的服装。这里说,诗人身着薛衣走过云门洞,就像身入高空中悬着的明镜之中。
  尾联写下山时的情景:“夸君更有天门在,策杖春褰万壑烟。”天门,即“云门”;褰,一种套裤,“春褰”实指“秋装”。这两句说天色已晚,诗人兴尽而归,还高兴地赞美山有登天之门;从天门而出,一手策杖,一手提起裤脚,缓缓下山,此时,山间炊烟缭绕,暮霭沉沉,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其中“夸君”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青州的赞美。
  王世贞作为明“后七子”诗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诗中多处用典,明显有“李杜”诗的痕迹,而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描写,也显示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这些手法的运用有效地表达出云门山的险峻奇特和诗人的喜爱之情,令人读之兴叹。
上大云寺
(明)石存礼
山险疑无路,萦徊一径通。
钟声寒瀑外,塔影夕阳中。
窗出茶烟白,炉分葑火红。
禅房文会处,清话几人同。
  石存礼(1478—1539),字敬夫,号来山,明代青州府益都城里人,弘治三年(1490)进土,官至绍兴知府。石存礼为官体恤民情,励精图治,严惩贪官污吏,不畏权贵,因此得罪朝廷要员,被罢官回乡。居家期间日事耕读吟通,与刘澄甫等结“海岱诗社”,为“海岱七子”之一。这首诗是诗人登大云寺之作。大云寺原名南阳寺,旧在云门山后,明景泰年间徙建山之南麓,今云门山顶南侧仍有石窟五处,石刻佛像272尊,为当年佛寺遗迹。
  “山险疑无路,萦徊一径通。”开头先写登山访大云寺路上情景。两句化用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诗意,表现通往大云寺一路山峰险峻,山路萦徊,曲径通幽的意境“钟声寒瀑外,塔影夕阳中。”写诗人在大云寺中目见和耳闻。大云寺西北涧中瀑水澎湃,由于山间回声,好像悠扬的钟声从寒爆之外传来一样。塔影映照在夕阳之中。钟声、寒瀑、塔影、夕阳,组成一幅美妙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寺院恬淡宁静的气氛。
  “窗出茶烟白,炉分葑火红。”两句写诗人在禅房受到僧人招待的情景。窗下茶杯中飘出白色的水雾,炉中红红的火烬上烤的蔓菁发出浓都的香气。葑(有的作“芋”),古书上指“芜菁”,青州人称作蔓菁,其块根似萝卜,煮食或烧吃,香面可口,既可作蔬菜,又可充饥。
  “禅房文会处,清话几人同。”世事纷扰,有几人能如同诗人这样在这幽静的山间禅房中,与人清静地坐谈禅理呢?禅房内可以与朋友谈诗论文,研究佛理。诗人能够在家乡的山中寺院里清净地与朋友、僧人交流,感到非常惬意,表现了对致仕归隐,远离官场倾轧的括静心情。
  总之,这首诗通过山寺幽静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安于闲散、自适性情,也蕴含着对过去官场生活的不满。其诗风体现了“海岱诗人”的特点。另外,刘澄甫在《五月五日海岱会集序》中说:“乃若来山之清癯……”,说明石存礼的诗清新自然,明白流畅,即事言情,讲求意趣,有唐人王维之风。这首诗正是如此,写得极有意趣。开头两句“疑无路”与“一径通”相对,显现出云门山的扑朔迷离,此后,钟声、寒瀑、塔影、夕阳等景象入目入耳,“茶烟白”、“葑火红”又给予色彩的点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给人以恬静、悠闲的艺术享受。
上大云寺
(明)陈经
披径寻祇苑,盘空蹑白云。
山门通上界,石室蔼清芬。
夜钵看龙蜕,秋岩识鹿群。
远闻飘桂粟,花雨共纷纷。
  陈经(1481—1549),字伯常,号东渚,世居青州城里。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累官户部、礼部和兵部尚书。嘉靖十四年(1536年),母丧丁忧居里,与刘澄甫、冯裕等发起创立海岱诗社。这首诗即在这期间所作,收入《海岱会集》。
  “披径寻祇苑,盘空蹑白云。”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拨开草丛沿着小径登云门上大云寺的情景。祇,地神;衹苑,即佛寺,指大云寺。一个“寻”字,说明寺在山上幽僻之处;“盘空蹑白云”更写出云径盘山,山势高耸的景象。诗的开头便一下子引领读者到了云门山项,领略脚踏白云的境界,亦可谓起势突兀。
  “云门通上界,石室蔼清芬。”紧接上联,突出云门山高耸入云,寺院凌空而建的景象。山门,指寺门;石室,指禅房;蔼,通“霭”,云气。山门通天,禅房有清新芬芳的云雾缭绕,使人如在仙境,颇有超尘离世之感。
  “夜钵看龙蜕,秋岩识鹿群。”钵,是僧人的食具。这里也许是说晚上用钵吃着斋饭,看到山上龙在蜕皮,群鹿在秋岩旁走过。这两句进一步描绘出山寺仙境的神秘而迷人的幻境。传说龙在生长中有蜕皮现象,这里的“看龙蜕”,实际上寓含世事变化之意,自然地引起下文。
  “远闻飘桂粟,花雨共纷纷。”结尾两句将视野拓展到远处,时值八月中秋季节,山中桂花飘香,五谷丰登,花雨纷纷,一派丰收祥和景象。无论是从佛教经义,还是从儒家理想来看,这种景象都使诗人感到喜悦,也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陈经的诗作如“幽壑平川”,“探之愈远”,意境深邃,视野开阔。在这首诗中,起势突兀,继而想象奇特,写得扑朔迷离,有神秘色彩,结尾则宕开一笔,视野更加开阔,拓展了诗的意境,深化了主题。
云门山
(明)冯琦
矫首层巅御远风,睛峦万壑散鸿蒙。
乍惊阊阖通天上,遥指山河落掌中。
九叠云屏高自掩,千秋宝鉴照远空。
未论三岛神仙窟,咫尺人间路不同。
  冯琦(1557—1603),字用韫,号朐南。原籍山东临朐,自曾祖父冯裕起居青州城里。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少保,谥“文敏”。这首诗为游云门山所作,诗中赞美云门山的高峻奇特,表达了诗人身在云门仙境的感受。
  开篇先从山下开始登山写起。“矫首层巅御远风”,从仰视角度,写云门山的高峻。诗人在山下昂首而望,只见层峦叠嶂高耸入云,令人惊叹。诗人一路上山,长风袭来,乘风而上,更觉凉爽而轻松,一定是兴致勃勃。接着写到了山顶俯视山间沟壑中云雾弥漫,随着太阳升高,山岚云霾渐渐消散,眼前更觉清明。开头两句,一句写山下仰望山峰巍峨高耸,一句写山顶俯视山间云烟,从不同角度突出云门山高耸云天的气势。
  中间四句继写山顶所见。“乍惊阊阖通天上”,阊阖,是神话传说中的天门或宫门,这里指山顶云门洞。这句是近看云门通天,下句“遥指山河落掌中”,是远望山川河流均在手掌之下,进一步突出云门山高更在群山之上。以下再回到眼前来写:“九叠云屏高自掩,千秋宝鉴照远空。”云门山层层叠叠如云中巨屏遮掩在半空,千秋云门如巨大的宝镜悬在空中。这两句不仅写出云门山的高大雄伟,而且写出云门洞的神奇景象。
  结尾两句写作者的联想和感受:“未论三岛神仙窟,咫尺人间路不同。”三岛,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是古代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这两句是说,不用说三岛神宫,就是在这云门仙境就如此美妙,令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毕竟不能忘却凡尘,联想到近在咫尺的人间,却是世路不平。
  诗人生活在明万历年间,当时皇帝穷奢极侈,朝廷腐败,朝中大臣拉帮结派,互相攻讦,党争不息。诗人深感世路坎坷,丁忧居里,寄情山水,诗中流露出这种暂得安闲的喜说。但身在乡梓,心系朝政。诗中既表现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也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另外,写云门山既有仰视,又有俯瞰;既有近观,又有远望。这样从不同角度写景,有独到之处。
云门山
(明)钟羽正
云门出云云昼开,中峰云窦悬崔嵬。
门辟天回日月窟,云生幻出金银台。
阴崖入夏飞玄雪,幽洞经年结绿苔。
欲唤羲和启灵锁,时从阊阖望蓬莱。
  钟羽正(1554—1637),字淑濂,号龙渊,明代青州府益都县钟家庄人。自幼勤奋好学,10岁能文,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赠太子太保。钟羽正在朝坚持正义、直言敢谏,因而触怒皇帝,曾两度被罢官或辞职回乡,闲居近30年。居乡期间,他淡薄隐忍,或闭门读书,修身养性,或“优游林泉,志耽山水”。这首游云门山之作通过对云门山仙境的描绘,便表现出诗人超脱世尘的情怀。
  “云门出云云昼开,中峰云窦悬崔嵬。”诗一开始便描绘出云门山高入云空的形象。特别是春夏之交,多云季节,山顶常有云雾弥漫,山头在云海中时隐时现,高大的中峰上的云洞就像悬在半空。接着又描写云雾消散后云门山的幻境,“门辟天回日月窟,云山幻出金银台。”这里多么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幻景象:“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日月照耀金银台”。有的云雾散去,云门豁然洞开,日光照耀,山上佛殿亭阁,幻出眼前,真如仙境一般。
  以下又写山上另外的奇特景象:“阴崖入夏飞玄雪,幽洞经年结绿苔。”山高气寒,初夏时山崖上也会有玄雪飘飞。玄,是高空的深青色,雪在山上空中飘飞,也就其色为青了。而山上有云雾、泉水,湿度较大,洞中也就长年长满绿苔。这是从侧面写出了云门山高耸云海的情景,也写出了它的色彩多姿的景象。
  “欲唤羲和启灵锁,时从阊阖望蓬莱。”羲和,是神话人物,为太阳驾车的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忽迫。”意思是叫羲和不要急于把太阳赶向西山。灵锁,即“灵琐”,古称宫门或庙门。阊阖,神话中的天门,指山顶云门洞。诗人要让羲和打开云门,好从这里东望仙岛蓬莱。结尾部分,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进一步写出对名山仙境的向往。当时明王朝政治腐败,奸臣当道。诗人长期被贬闲居乡里,不平之心郁结于怀,不得不优游泉林,寄情山水,以此排解内心不平之气。诗中对仙境的赞美和向往正是流露出这种心情。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颇具特色。描写云中山峰,意境雄伟,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变幻莫测、多彩多姿的云门山神奇景象,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颇具浪漫主义风格。
云门山
(明)王若之
削壁巍巍插混茫,横穿规窦矞云翔。
疑开阊阖临寰宇,总使氤氲遍上方。
岱岳西来延秀色,沧溟东合泛流光。
漫言鬼斧残灵异,孕育千年正未央。
  王若之,字湘容,青州城里人,袭祖荫官至河南参议。这首诗赞颂了云门山雄伟峭拔,云雾缭绕,山水相映的奇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
  前四句写云门山高耸入云的景象。“削壁巍巍插混茫,横穿规窦矞云翔”句中“规窦”,即圆洞;矞云:彩云,古代以为祥瑞。这两句写云门山悬崖峭壁,巍然耸立于苍茫无际的天空,山顶巨洞横穿南北,时有祥云飘飞其中。“疑开阊阖临寰宇,总使氤氲遍上方。”立在山顶洞前,感觉好像天门洞开,人在天上,下临寰宇,俯瞰苍茫大地;山上云雾缭绕,似含天地之气。身在这样的奇境之中,也就飘飘欲仙了。
  以下进一步写山水之秀。“岱岳西来延秀色,沧溟东合泛流光。”青州地处海岱之间,山水秀丽,历来被称作“海岱明珠”。云门山上松林苍翠,颇有泰山之秀;山下北有地镜倒影,西有瀑水石涧水帘。山光云影,倒映水中,更显云门山神奇美妙。正是:山上草木葱茏,西延泰山之秀色;山下湖水泛波,东合沧海之流光。
  如此奇妙的山水是怎样形成的?诗的结尾作出了答案:“漫言鬼斧残灵异,孕育千年正未央。”漫言,即枉言;鬼斧,是指大自然的造化,是齐鲁大地孕育了这方山山水水。如果说大自然造就的这奇异而美好的山水还有些残缺而不够完美,那么它经过千年的孕育还没有停止,今后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这里表面上说云门秀色,实则展望未来,祝愿青州山河将更加美好。而今青州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农业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安定富足,一个现代化的青州迅速崛起。诗人愿望已经实现,如天上有灵,必当为家乡巨变而喜悦异常。
  这首诗写得意境雄浑,想象与联想的手法,也使读者视野开阔,从空间和时间上引起无限的遐思。
陈抟洞
(明)雪蓑
野宿石床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
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
  雪蓑,名苏洲,道号雪蓑子。明代河南杞县人,一说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曾浪游东土,居住青州数年。青州有关雪蓑的传说颇多。雪蓑善作大字,现云门山留有他的书法石刻6处。陈抟洞,也叫万春洞,又称希夷石室。它位于山阴东侧,洞高1.6米,宽1.2米,深5米。洞内南侧有石床,有陈抟老祖的浮雕石像一尊。石像枕石长眠,神态悠然,憨态可掬。该洞是明嘉靖年间衡王府内典膳掌司周全为纪念陈抟老人而凿。雪蓑的这首诗亦名《山居吟》,刻于洞内石床左侧洞壁上。
  陈抟(?—989),五代宋初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东)人;一说普州崇龛(今四川潼南西境)人。生于唐末,举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后移华山等地。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传说陈抟嗜睡,“一睡八百年”,这首诗便描写他高卧洞中,深睡不起的形象。
  “野宿石床类洞天”,洞在云门山上,陈抟老人就像睡在洞天之上的石床上。“斗笠脱放海东边”,既写出云门山高东临大海的气势,也表现出陈抟放荡不羁的形象。“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写出洞内洞外白云涌动,龙来伴眠的神奇幻境。“萧萧岩外月,寂寂洞中天”,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陈抟老人依然神态悠然,长睡不醒。诗中用夸张浪漫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清心寡欲,超脱物外的道人形象。
  古代知识分子讲求“安身立命”,倡导处世先立人,然后建功立业,经世济民。但许多文人或者屡试不第,或官场失意,或厌烦世事纷扰,往往看破红尘,遁出世俗,甚至皈依佛道。雪蓑一生四海为家,放荡不羁,率性而为,与陈抟的性情非常一致。这首诗借塑造陈抟的形象,正是表达了这种超凡脱俗,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陈抟高卧石床,长睡千载的石像,加上石壁上这首诗的形象描绘,更增添了云门山仙风道骨的意蕴,令游者更加兴致盎然。
云门山
(清)施润章
城南叠巘石巃嵸,铁壁千寻鬼斧通。
地接蓬莱含海日,云开阊阖飒天风。
衡王宅第荆榛内,齐国山川指掌中。
不用长吟苦搔首,岩碑剥落已鸿蒙。
  施润章(1618—1683),清初诗人,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安徽宜城人。顺治进士,官至侍读。其诗与山东莱阳的宋琬齐名,号“南施北宋”。他的部分作品对清初社会政治状况有所反映。这首诗描绘云门山雄伟景象,联想青州历史变迁,颇具沧桑之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云门山雄伟陡峭,变幻莫测的气象。“城南叠巘石巃嵸,铁壁千寻鬼斧通。”,巘,山峰;巃嵸,高耸的样子。两句写云门山在青州城南,重峦叠嶂,高耸入云;千寻铁壁之上,云门洞贯通南北。雄奇如此,真乃鬼斧神工。“地接蓬莱含海日,云开阊阖飒天风。”从云门山顶东望,茫茫苍苍,东连大海,遥接蓬莱仙岛;旭日东升,似从海上冉冉升起,壮丽无比。随着太阳升高,云雾渐渐消散,云门洞清晰可见,似天门洞开。此时天风飒然而至,穿洞而过,舞于松柏之间,令游者倍感清爽。这里有声有色地写出云门山变幻莫测的万千气象,表现诗人对云门山奇丽景色的赞颂。
  后四句写诗人立于山顶遥望青州大地,抒发怀古之情。“衡王宅第荆榛内,齐国山川指掌中。”前一句是近看城内衡王府遗址淹没在杂草树木之中,后句远望故齐国大地尽手掌指点之下,这两句写出了青州一带的历史变迁和诗人的感概,衡王朱祐楎,为明宪宗皇帝第七子,弘治十二年(1499年)受封到青州就藩,后传六世七王。衡王府建于城西南部,今存午朝门石坊两座。可以想见,当年何等豪华富贵,一旦清军入关,青州失守,末代衡王后来被杀,王府被毁。当年富丽堂皇的王宫,石砌玉铺的甬道,名花周匝的拱北亭池,池沼回环的望春楼,都已成为废墟,湮没于则榛之中;府中车辇鸾铃,歌舞华宴皆已沉寂。衡王府的覆灭,正是大明王朝的缩影。诗中明显饱含着作者的惋惜之情,也许寄托了诗人的故国之思。下句则缅怀古代的齐国,青齐自姜尚立国,到管仲相齐,桓公称霸,至田齐称雄,齐国富强孰能匹敌?而今也皆成过去。青齐大地又经汉代立郡,军阀割据,朝代更迭,阅尽沧桑巨变,云门山便是历史的见证。全诗最后两句进一步慨叹青州的历史悠久。“不用长吟苦搔首”,只看“岩碑剥落”字迹已经模糊不清。青州历史上一直为山东东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交通要冲,达官名士多会于此,登山多有题刻。岩碑剥落正是记录着青州历史的悠久和时代的变迁,给云门山增添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这首诗写云门山不仅雄伟险峭,而且绚丽多姿;既有近看,又有远眺;既有眼前之景,又有久远的思考。写景与抒情,登临与怀古完美的结合,增加了诗的深厚意蕴,令读者回味无穷。
游云门山记
(明)王世贞
  出青州之南门,可五里而近曰云门山。山下夷,而再成锐。上将及巅,宛有中虚之洞,以穿其背,而上望之为镜,为射的焉。正与郡斋对,晴则荧荧然,小雨则蒙蒙滃滃然。岁时更献状于几席,若觊余游者而未果。会学宪吴峻伯东按行海上,道青,余乃以间得从峻伯往。时春雪初霁,末尽消也。道泞甚,篮舆踯躅陂陀间。舁卒肩相辅,后趾蹑前趾,而分级之,半猿贯上。久之,始抵洞。洞高丈余,纵倍之,横杀之。余与峻伯乃舍舆而步穿洞,旁蹑百余级,至绝顶。则磐石重甗,可列坐数百人。东望青葱郁蒸,不别天地,其大海之气乎。西南连山,亘带不尽,若斧劈,若剑锷,若驼,若狻貌,若率然者,吞吐云雾,与旭日相媚,晶莹玲珑,掩映霏亹,紫翠万状。下俯郡会,雉堞历历,雪宫之鸱,出没松柏,若翡翠之戏兰苕也。余命酒饮,峻伯已各分韵,为七言一章成,互歌之。余雅吴咏,为羽声,嘘之入霄汉,飘渺徐下,与天籁会,虚谷和响,万木奏节,觉群山秀色,时时来袭人衣裙。余强峻伯而酒之,迫,则踉跄下,由故洞走西,间道袭之,乃复得小龙洞焉。偃而入,深可四丈许,中裂为涧,水浤澄不干。旁有石床,枕可偃卧。余乃与峻伯卧饮,甚欢也。已相谓曰:“爽鸠之乐,可再乎哉?卑矣,牛山之涕也,有晏子之对在。虽然东方之人称牛山者,即不得舍齐君臣而他咏也。均之乎,不朽矣!则牛山之乐,爽鸠氏不得而有之。齐之君臣独以微言而有之,至于今也。吾二人毋亦易自废而千古兹日。”既罢酒,还。明日,乃以诗付山僧,使刻石而为之记。
  这篇游记为王世贞任青州按察司副使时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吴峻伯登云门山的经过和游山之乐。文章把峥嵘峭拔的云门山吞吐云雾、青葱郁蒸、晶莹玲珑的秀丽景色描绘得有声有色,真切动人,引人入胜,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青州山水的深厚感情。
  全文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若觊余游者而未果”,概括介绍云门山及对游山的向往。先写云门山的位置,在青州城南门外五里处。次写山的特点:山下较为平坦而山峰陡峭,将及山顶有洞,纵穿前后,远望似明镜高悬,又像射箭的靶子。又写在州衙中望山的情景。晴日云门山清晰明丽、秀色迷人,小雨则山头云雾笼罩、迷迷茫茫,别有一番风味。常在床几之间便能欣赏山水美景,而心向往之,以至希望公务之余登山游览,然而一直未能实现。这一层从城南远望角度写出云门山神秘诱人的特点,引人入胜。
  第二层,“会学宪吴峻伯”至“若翡翠之戏兰苕也”,写上山的情景和山上所见美景,表现游山之乐。先介绍游山的缘由。适逢学宪吴峻伯大人到海右——也就是今山东东部一带,去巡察工作,路经青州。青州官员自然要接待,作者也就有机会陪同吴峻伯前往云门山。接下来写上山的情景。当时春雪初晴,积雪似消未消,道路泥泞。二人乘坐竹轿在倾斜不平的山路上徘徊前行。轿夫手抬肩扛,后人脚趾踏着前人脚跟,蹬着石阶,躬身如猿,前后相贯而上,可见山路陡峭崎岖。接下来描写山上奇景,先到云门洞前,洞高丈余(约3米),洞深加倍(约6米),宽减之(约2米)。二人舍轿步行穿洞而过,从旁登百余石级方到极顶。山顶“磐石重甗”,(甗:古代一种上大下小的炊器,形容山岩上大下小),巨大而平整的山石层层延伸,“可列坐数百人”。再写山上远望周围的景象。东望茫茫原野,郁郁青青,与天空浑然一体,大概是大海之气象吧。西南面群山连绵不尽,有的陡峭如斧劈,有的直插云霄如剑锋;有的形似骆驼,有的奔驰如“狻猊”(狮子),有的起伏盘曲像“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这些山峰在旭日照耀下是那么妩媚明丽、晶莹玲珑,“掩映霏亹(美)”,紫翠多姿。向北俯瞰郡城,城墙上雉堞历历在目,城内雪宫之鸱(鹞鹰)出没于松柏之间,像翡翠鸟与兰草凌霄花相戏。雪宫,在南阳河之北,一说在城里察院里星落石侧,昔齐宣王见孟子处。将这些景物写得绚丽多姿,如此迷人,表现了作者的游山之兴。
  第三层,由“余命饮酒”至“时时来袭人衣裾”,是山上宴饮作歌,继写游山之乐。作者命人摆酒,与朋友饮酒作诗,唱和歌咏,何等快乐。王世贞,江苏太仓人,向来善为吴歌。此时放歌于山巅,歌声飘入云霄,与天籁融合,在山谷中回荡。万木为他击着节拍,顿觉群山秀色装人,饶有趣味。这里写出了作者如醉如痴的游山之乐,也令读者陶醉其中。
  第四层,由“余强峻伯而酒之”至“甚欢也”,写小龙洞景色,作者与友人相劝畅饮,酒至半酣,踉跄而下,从原云门洞沿小路向西,又见一小龙洞。游者躬身而入,见洞深约有四丈,中裂为涧,清澈的泉水不断涌出。洞侧有石床,可容偃卧。二人于床上卧饮甚欢。此处写游山之乐达到了极致。
  第五层,由“已相谓曰”至结尾,是在写游山之乐的基础上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作者对吴峻伯说:“爽鸠之乐,可再乎哉?”爽鸠,是远古时东夷族首领少昊氏的司寇(常刑官)。爽鸠氏居青州一带,爽鸠一定会游过云门山,他的游山之乐还能再有吗?作者又联想齐景公牛山之叹,认为齐景公牛山之涕非常卑下,幸而有晏子之对。《韩诗外传》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牛山,景公为人命短促而伤心落泪,晏子认为国君当为国所忧,岂暇及想死。东方人常称道牛山而不他咏,正是有齐君臣之游,有含义精微的对话,以至流传至今。作者认为自己与友人之游也不应轻视,要让今日云门山之游流传千古。作者引用齐君臣牛山之游的典故并与之相比,意在抒发登临之胸襟抱负,包含着某种积极的感情因素。此外也隐含对云门美景的赞颂。云门山高耸入云间,苍翠艳丽,胜似仙景,远在濯濯牛山之上,不为之作记,岂不惜哉!
  文章末尾附记,作者登山诗篇付山僧刻石纪念。
  这篇游记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颇有宋人散文之风。首先是描写抓住云门山陡峭、多洞、云雾吞吐、青翠葱茏,宛如仙境的特点。写原野苍茫,群山相映,下临郡城,更显示出云门山的雄伟俏丽。其次是将写景与议论相结合。写游山之乐,自然地引发了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对云门山的赞美之情。其中对话的方式也是受到苏轼《赤壁赋》的影响。语言上,文中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排比的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等都使这篇游记显得文采斐然。
云门山记
(清)安致远
  自琪山夜归,冒雨宿帝可舍。晨起,朝旭澄鲜,云门晴霁,翠逼檐楹,与帝可策蹇而西。风甚厉,帝可帽屡脱于田上,如儿童捉纸鸢,相笑为乐。近山数里,小憩。邢太仆阡向,有降抚岛夷一家,世守其田墓。华柱石马,巍蛾宏敞,使人有冢象祁连之思。询樵人,觅径而西,南陟取道至希夷洞。洞壁两层,上为绀黄,下作青碧,色如甓垩相承,妙有矩度。石像枕书而卧,松荫覆户,石乳欲流。东陟留弇亭,亭有王弇州两残碣,久为雨苔所侵,郡守置亭以覆之。余读公青郡登临诸作,胜情逸韵,仿佛可想,恨余生也晚,不得一睹其流风。亭西前砌置一石屏,镌“云门山”三大字,遒丽可敬,为乔公宇司马篆书。石在郡斋中,郡守掘土得之,以重不可致,碎为三,舁置山上。物理隐见,成毁固有定数,然全节以处,毁与焚身以居高,其得失必有能辨之者矣。降观于云窟,为隋开皇间李清仙处,前庵之祠老子焉。寻石门北出,中通夷昶,纵横可数丈,“云门”以是得名。相传为祖龙所凿,以压王气。门阴左右凿两池,形正圆,水如积湫,不可观。北眺郡城,中故王宫殿,绿瓦朱楹,映日可辩。夕阳冉冉欲堕,遂取道北,宿郡城。回望云门,如半空晴月,出没烟岚中。驴背频频反顾,至重峦亏蔽,不可复见,而返照已隐女墙矣。
  安致远(1628—1701),字静子,别号拙石老人。寿光县安家庄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著有《纪城文稿》《纪城诗稿》《玉皑集》。作者的家乡当时属青州所辖,在青州城东40里的琪山(今谭坊镇香山)北15里,本文记述作者与朋友游云门山的经过,描绘了云门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现出作者对青州山水的深厚感情以及引发的人生思考。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使人有冢象祁连之思”,写去云门山一路所见景物。作者先游琪山,夜雨,在朋友帝可家住宿。晨起,雨过天晴,空气特别清新,云门山经过雨洗青翠欲滴,直逼门前,未出家门已被云门秀色所吸引。二人骑驴向西而行。路上也很有情趣,风吹帽于地,追帽如儿童捉风筝,实在可乐。近山有邢太仆墓旁守墓的人家。邢太仆,指邢玠,明代青州城里人,官居兵部尚书,为抗倭名将。其墓冢位于城南扈家庙村东。其守墓者为降抚的岛夷人。岛夷,古族名,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海域岛上,这里指日本人。墓前华表石柱,石人石马矗立两侧,威严壮观,“使人有冢象祁连之思”。山顶为冢,墓封土为丘,象冢而为之。记叙邢玠墓的巍峨壮观,正是衬托云门山的雄伟。在这一层中,作看未到云门,先望其诱人秀色,继写路上的欢快心情和邢玠墓所见,为写游云门山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从“询樵人”至“映日可辨”,是文章的主体,写游山的经过,介绍了希夷洞、留弇亭、石屏、云窟、云门等景观。其中夹叙夹议,表达对云门山优美风光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南陟(登)取道至希夷洞”。洞内石壁“上为绀(深青带红)黄,下作青碧,色如甓垩(砖青涂饰)”,妙有法度;陈抟石像枕书而卧,洞口松荫遮蔽,洞内石乳欲滴。写希夷洞从色彩和环境两方面突出了静谧的特点。再向东上是留弇亭,亭有王弇州两残碣。王弇州,指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王世贞兵备青州时留有登临云门山诗作,刻于碑上。作者读着碑上佳妙超群的诗篇,心生仰慕之情,“恨余生也晚,不得一睹其流风”。然后又写亭前石屏,上刻“云门山”三大字,遒劲秀丽,为司马乔宇(明正德间乐平[今山西普阳]人,官居兵部尚书)所篆书,作者由“石在郡斋”埋没于土中,“重不可致,碎为三,(方能)舁(抬)置山上”的情况,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了这一事物所隐含的道理:人的成功或失败固然有定数,但是不媚不屈以保全节操,只能埋没于乡里;焚身屈节,不畏艰难才能飞黄腾达,身居高位。“其得失必有能辨之者”。作者似乎含蓄地告诉我们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包含着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今天我们也可作另一种理解:贪图安逸,不想付出代价,不会成就大事;要想成功,必先付出,甚至有所牺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从留弇亭向下为云窟。云窟为一天然石罅,口如井状,深不可测,夏秋时有云雾泛出,故名“云窟”。旧传隋朝开皇年间青州城内李清曾入窟学道成仙。云窟前有供奉老子的道观。又从石门而出,石门“中通夷昶(平坦畅通,昶通‘畅’)”,名为云门。相传为秦始皇所凿,以压齐地王气。洞北两池,池水如潭,水质甘洌,深不可见。再写作者山顶北眺郡城内衡王府宫殿“绿瓦朱楹,映日可辨”。
  第三层,“夕阳冉冉欲堕”至结尾,写夕阳西下,作者取道下山,而频频反顾,留恋难舍的情景。其时云门如半空晴月,出没于烟岚中,重峦隐没,日光返照,隐于城墙之中,茫茫暮色中的云门山更使人留恋,难以忘怀。
  本文突出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叙议结合。如写远望云门翠色逼人,路上风吹脱帽如捉纸鸢,欣喜之情,流露笔端;望邢玠墓石、王世贞诗碑,顿生仰幕之情;见“云门山”石屏碎身方能置于高高的山顶,引发人生成败之感慨。这样夹叙夹议,将记游、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和艺术感染力,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余地。另外结构上也比较严谨。移步换景的写法,有条不紊地记叙所历景观,且重点突出,详略得宜,语言简洁凝练,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一个具有思想家... 10-15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青州新闻    
青州市召开麻风... 11-22
青州市在潍坊市... 11-22
火了,真火了!... 11-22
青州市交通运输... 11-14
青州市:“两清... 11-14
爱心商家关爱环... 11-14
青州市举办庆祝... 11-14
青州市开展“关... 11-14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