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读清代文人冯浩所作《安肃县知县沈君可培传略》一文,发现其中的诸多信息与松林书院有关,这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现摘录片段如下:
君讳可培,字蒙泉,号向斋,姓沈氏,嘉兴人,世居里仁乡竹林里,耕读递传,潜德弗耀。……自幼沈静向学,八岁听塾师论乾坤卦,即以二卦阴阳不杂为文质,师惊异之。年长诵诸经,咸通其义,而尤邃于易,析理测数,雪亮冰融,为文出手英爽,造诣日深,根柢理窟,沈著宏畅。乾隆丁丑,学使窦东皋先生取入县学。辛卯,举于乡,壬辰会试,联捷第五名……廷试,赐同进士出身,以知县即用选江西上高……遭父艰……服阙赴补,发直隶,署吴桥……署宝坻,补安肃知县……旋遭母丧,庚戌入都……赏复原衔,然自是知命安贫,惟以讲学课徒终其身矣。……历主书院,以山左泺源为大,盖合曰鹤、白雪、泺口、蒿庵诸生徒萃聚。……君崇古训戒,谀闻以笃实辉光,为英才敦励。诸生乐其和易诚切,翕然心服。有《泺源问答六卷》。
凡五载,移
青州云门书院,院为宋王沂公矮松园,故址松柏八百馀株,长夏阴翳,居甚适,辑《云门书院志》四卷,年老辞归,远近争执经问业。闽藩安阳田公强邀之,去以疾,旋里郡侯长白耐园伊公延课其子,适鸳湖书院虚席,即请为山长,多士竞喜得师。自乡抵城,痰症陡发扶回,阅年馀以卒,实嘉庆四年九月廿六日,年六十有三。……
一、《传略》作者冯浩。冯浩(1719—1801),字养吾,号孟亭,浙江桐城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由编修官至御史。丁忧后不复出,家居四十年,著述自娱,曾主讲于常州、浙东、浙西诸书院,为沈可培之师。所著有《孟亭诗文集》;又注有《玉溪生诗评注》八卷,及《樊南文集详注》八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二、传主沈可培。沈可培(1738—1799),字蒙泉,号向斋。世居嘉兴(今在浙江),耕读世家。自幼沈潜向学,稍长诵诸经,皆通其义。乾隆辛卯(1771年),冯浩为鸳湖书院山长,慧眼识之,着意奖掖。是年乡试中举,翌年,廷试第五,赐同进士出身。知江西上高县,疾病缠身告归。家贫不足侍养,入中州做幕僚。丁酉(1777年)遭父丧归。服阙,发直隶,历署吴桥(今在河北沧州)、宝坻(今在天津市),补安肃(今河北徐水)知县。旋遭母丧,后虽复原职,然自是知命安贫,以课徒终其身。
历主泺源(今在山东济南)诸书院,生徒聚萃,多有建树。五载,又调任主讲
青州云门书院,辑《云门书院志》四卷,后以年老辞归。远近诸生,争相问业。里中鸳湖书院,延为山长。陡发痰症以卒,时嘉庆四年(1799年)九月,年六十三。一生勤于著述。尚有《星度释略》六卷,《称名纪丽》四卷,《读陶纪年》四卷,《依竹山房诗集》不分卷。子铭彝,亦以儒为业,承继家风。
三、由文段可推知传主与松林书院等如下结论:
结论一:证明沈可培先生曾为松林书院的山长和老师。
沈可培主讲济南泺源书院五年,“移青州云门书院”,可知沈可培曾经主讲青州云门书院,做云门书院的山长,而又云“院为宋王沂公矮松园”,矮松园即后来的松林书院,可见他主讲的其实就是松林书院,做的是松林书院的山长。清代著名文人段松苓先生辑《益都先正诗抄》中云“沈向斋先生主讲云门未期年而归,余自江南来,相值兰山道上,先生握手歌蔓草,出留别青州诗及郡人士和作以示,即于道旁次韵为别,怆然久之”,“未期年而归”是说沈先生主讲云门书院不满一年就要回去了,而为沈先生送别的正是曾经写过《读书矮松园》的松林书院学子朱沅,这与本《传略》相互印证,充分表明沈可培先生主讲的是松林书院,是松林书院的山长和老师。
结论二:乾隆末年云门书院逐渐徙并至松林书院,二书院统称云门书院。
松林书院在北宋三元宰相王曾青少年读书时叫矮松园,明成化五年(1469年),青州知府李昂始创办并定名为松林书院。经历了明万历八年(1580年)的书院被毁的劫难,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观察使陈斌如和青州知府金标重建书院时仍叫松林书院,而乾隆末期沈可培主讲之时却称之为云门书院,后因“年老辞归”,“远近争执经问业”,又在家乡做鸳湖书院山长,“多士竞喜得师”,“自乡抵城,痰症陡发扶回,阅年馀以卒,实嘉庆四年九月廿六日,年六十有三”。沈可培卒于嘉庆四年,即1799年,他主讲云门书院当在晚年,看来,乾隆末嘉庆初年,位于青州卫街的原云门书院已专为科考之地--贡院,其教学功能已转移至松林书院,合并后以云门书院称。
而比沈先生主讲书院早数十年的学子李文藻,在恩师严锡绥去世后所写《严先生诔》中道:“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七月某日,松林书院山长,原任安邱县知县严先生以疾卒于书院之东斋,年六十几。”说严先生是“松林书院”山长。李文藻在《四松记》中又说:“去松(四松园)北不半里为松林书院,即王文正公矮松园,公所为赋矮松者(王曾晚年曾写《矮松园赋并序》)。”李文藻写此二文皆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说明此时松林、云门二书院仍并存,沈可培先生主讲时即乾隆末年才逐渐称为云门书院。无怪乎咸丰《青州府志》在叙述松林书院沿革中有注曰:“今扁其门曰云门书院非明云门书院地也。”又从青州一中珍藏的光绪朝童生和秀才的课卷上的钤章看,松林、云门两名称并存,但以松林书院钤章居多,而此时云门书院早已不是卫街的云门书院,而是位于矮松园处的松林书院了。由此推知,笔者此前所认为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益都县令姚龙光后来被聘为云门书院山长,此说不够严谨,很可能就是松林书院的山长。
结论三:此《传略》也证明当年“书院松涛”之景观名不虚传。
文中说“故址松柏八百馀株,长夏阴翳,居甚适”,说明松林书院经过康熙三十年的重建,历经百余年,至乾隆朝已经有八百馀株松柏,夏日枝繁叶茂,十分阴凉,使书院成为宜居之处。大约同时期松林书院名生、乾隆甲寅举人朱沅在诗歌中云“城南四百八十松,我来坐卧居其中”,说松林书院有“四百八十松”;书院学子李文藻在《四松记》中说“后人觅矮松不得,植桧柏多至四百余株”,此二处记载与《传略》中所记“八百馀株”数字差别还是很大的,但话说回来,文学作品的描绘不必当真,有虚构成分,但起码说明此处松柏之多,规模之大,气势之盛,无怪乎早在明代时书院松涛就为“青州府八大景之一”,当时书院学子、后来的兵部尚书陈经故地重游,曾惊叹于书院松涛的气势,写诗道:“长风夜撼千虬动,巨浪时喷万壑来。”只可惜数百年来水旱灾异,特别是迭经兵燹和动乱,加之疏于保护与管理,现仅存古柏18棵,多数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也有两三棵几近干枯,但仍倔强地昂首苍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结论四:沈可培先生曾经写过四卷《云门书院志》。
沈先生主讲云门书院期间曾经“辑《云门书院志》四卷”,这个信息很重要!这说明沈先生曾经写过四卷《云门书院志》,即《松林书院志》,惜乎现在不知所踪。此前,明末清初文人李焕章在《织水斋集》中收录了康熙丙午年(1666年)以来的文章,其中一篇是为《松林书院志》而作的“序”,这说明在1666年至李焕章去世的康熙三十年(1691年)之间早就有人写过《松林书院志》,可惜也已失传。
从北宋矮松园算起,松林书院历经千余载风雨沧桑。清代乾嘉学人严先生、李文藻、沈可培、朱沅等也早已作古,忽忽数百载,期间又不知有多少文献典籍佚失殆尽,况无数未刊稿本乎!
而今欣逢盛世,吾辈当重任在肩,“松林书院史志”的编写责无旁贷!裨益学林,是所愿也。 (王岩)
松林书院
松林书院后院古柏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