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蜡庙,旧址在今城内八蜡庙街中段偏东路北处,是一座专门祭祀地神、农神、田神、虫神等八位与农事有关之神的庙宇。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八蜡庙,旧在武成王庙,规制隘湫,不称妥揭。嘉靖四十四年夏五月,知府杜思贸松林书院南民地,更新建之。岁以冬十二月八日,用羊一、豕一、爵三、帛一致祭。”清咸丰《青州府志》载:“八蜡庙,旧在武成王庙内,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府杜思买松林书院南民地更新建之。(按:乾隆十二年(1747),停八蜡之祀,祀猛将军,故列其次。)”光绪《益都县图志》又载:“八蜡庙,旧志云,以十二月八日致祭。旧在太公庙内。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府杜思移于松林书院南,有迁神文碑。国朝康熙五十九年,知府陶锦重修。乾隆五十八年、道光十五年相继修。”知府陶锦重修八蜡庙时有自撰碑曰:“‘八蜡’之名何昉乎?《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一先啬、二司啬、三农神、四邮表畷、五猫虎、六防、七水庸、八昆虫。又曰:蜡,索也。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有蜡必有神,有神必有庙。八蜡之庙古也,非今也。”
祭祀八蜡之神历史十分悠久。据《三礼图考》记载,伊耆氏早已祭祀八蜡。《礼记》中亦记载着伊耆氏的一首《蜡辞》。相关史料证明,祭祀八蜡最迟源于周代。发展到汉唐时期,祭祀八蜡活动已变得很隆重,各地州县都建有八蜡庙。明清时期,民间祭祀活动久盛不衰,人们生怕祭祀不周,得罪了此神而惹来报应。
青州八蜡庙初始何年,无文字可考。在明嘉靖之前,八蜡庙设于武成王庙之内。嘉靖四十四年(1565)后,青州知府重新购地在松林书院南新建之,是一处祭祀八位与农事有关之神的庙宇,故称“八蜡”。在农事完毕之后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各地乡民均要带上丰盛的祭品,到八蜡庙举行祭祀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答谢诸农神的保佑之恩。后来,民间将八蜡附会为专门驱除虫害的虫王,而八蜡庙也逐渐演变为主要供奉虫神,尤其是蝗虫神的庙宇。光绪《益都县图志·大事记》中,对青州发生蝗灾、灭灾情况有这样的记载:“嘉庆九年夏,蝗犯境。知县海亮督民急捕之,又以钱购蝗,民争捕送,数日而灭。”历史上,蝗灾频发,农民对蝗害望而生畏,束手无策,故对虫神的祭祀,尤为重视和虔诚。
青州的八蜡庙是一座小型的道教庙宇,其建筑较为别致。至建国前夕,山门、戏台及庙内大部分建筑仍保持原貌。山门坐北面南,为一木制三顶牌楼式建筑,局部木雕玲珑剔透,细致精美。与梓橦庙影壁、天齐庙戏楼并称青州古建筑之“三绝”。庙门对面20米处有戏台,每年祭日或灭蝗后都要唱三天大戏。据老人回忆,最后一次唱戏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在山门的东侧有东便门,建国之初山门被封堵,仅从东便门出入。该庙为二进院落,前院有北大殿三楹,沿东庙墙有东屋3间,院之西南角处有西道舍3间,原住着道士,后一刘姓老夫妇住此看庙,因无子女,建国后成为朝阳大队的五保户。二进院内亦有北大殿各三楹,山墙相连。三座大殿均为硬山出厦式建筑,至建国前夕,除前殿内神像犹存外,后两殿内已无神像。在20世纪50年代末,朝阳大队将庙中残存的破危建筑物全部拆除,庙址被第四生产队做了场园,后陆续建为民居,前些年,又被青州一中并入改作操场。现在八蜡庙遗址上别无旧物可寻,仅能见到八蜡庙的街牌了。 (有令衡)
八腊庙旧址就在一中院内的敬道崇德坊处
八腊庙街牌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