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宫位于青州市城南驼山山巅,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原有殿堂楼阁50余间,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明嘉靖《青州府志》载:“昊天宫始于元大德年间”。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昊天宫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明成化元年、嘉靖二十一年、乾隆三十八年相继重修。”从现存的碑刻证实,清末及民国间亦多次修葺。
原昊天宫山门
现昊天宫山门
昊天宫在宋代以前是一座佛教寺院,名“驼山寺”。宋末,改佛为道,遂改为“昊天宫”。现宫内建筑除七宝阁外,其余多为近年内重修。该宫建筑以山顶自然走向坐北面南。昊天宫为该宫观的山门,是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三间,阁下拱型门洞,进深6米,门前有台阶九级。底层全用青石砌筑。二层建筑原为坐南面北的戏楼,后改建成多功能的戏楼。歇山飞檐廊柱,有数根丹柱环绕。阁外四周有宽敞阳台,阳台外石护栏环绕一周。宫的东西两侧有台阶,可分别登上二楼阁顶。因阁顶阳台宽敞,旧时遇有庙会或重要法事,可临时当作戏台用,故又称戏楼。阁顶二层建有慈航殿,门北向,内塑3米多高的圆通自在天尊神像。昊天宫山门外有历代碑碣49方,还有天河、天桥、五龙池等。宫内有天泉,宫内宫外的天河、天泉、五龙池正好组成道教之“三清”,视为道家神仙所居的最高境界。进昊天宫山门原有全石质建筑的二门,二门里有影壁,已荒废多年,现仅能看到满地的石柱、石鼓、门枕、石过梁等构件及影壁的石基础等。在二门前两边各有一通龙首碑额龟螭碑座的大石碑,碑高近3米,东边的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修昊天宫碑记》,西边的为元大德六年(1302)《大元降御香之碑记》,此碑是昊天宫内现存最早的一方碑刻。在二门外的东西两侧,原各有北屋五间,是道人的道房寮房。进二门迎面有一面阔三楹的大殿,为宫之主殿玉皇殿,内祭玉皇大帝塑像。大殿门额上悬“凌霄宝殿”匾额,四面出厦,琉璃瓦屋面。东西两山及后墙皆用条石砌成,墙体厚达80厘米。玉皇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东为“聚仙楼”,西为“圣母殿”,解放战争时期便毁于战火,现已重修如故。聚仙楼南侧有一圆型水池,曰“天泉”,池北立石碑一方,上刻“天泉”二字,供道人常年蓄水饮用。绕玉皇殿两侧继后,便是该宫仅存的唯一一座古建筑“七宝阁”了。该建筑结构奇特,整座建筑未用一砖一木,全部以石代木,就连窗棂,也都是用独块石板雕砌而成。石墙厚1.5米,据说这种形式的建筑全国罕见。20世纪40年代日本飞机轰炸时,宫内建筑百分之九十遭到破坏,唯七宝阁巍然屹立,仅后墙留下了几处弹痕,其坚固程度可想而知。七宝阁底层门额之上镶嵌清同治十三年“七宝阁”石匾一块。沿七宝阁东西两侧石阶而上,登至二楼,楼前有1米多宽的阳台,外有石栏护档。二楼门楣上悬“三清殿”木匾,内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神像,手中各持法器,雕塑栩栩如生。昊天宫院中碑碣如林,初步统计现存大小碑碣70余方,加院外山门前碑碣49方,共计120余方,是青州市极少的享有“碑林”之称的寺庙之一。众多的碑刻为我们研究昊天宫的沿革及兴衰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历史上有关昊天宫的奇闻轶事甚多,甚至有些带神奇色彩的传说颇让人费解。据山下朱家庄一张姓老人讲述:他年轻时来昊天宫看戏,观众都聚集在昊天宫北侧密密麻麻的碑林下看戏。突然有一方3米多高的石碑倒在了观众席里,竟然一个人也没伤着,碑也没摔坏,人们称这块碑为神碑,以为有玉皇大帝保佑,自然伤不着人。二是据山下王家庄一陈姓老人讲述:很早以前,山下的石匠为昊天宫造了一通方形大石碑。那时,山顶上的东围子墙有东山门(今即重修后的东天门),任凭人们怎么测量东山门的尺寸,石碑也无法从东山门抬进去。最后,当匠人们把石碑运到东山门前时,居然十分顺利的抬了进去。消息传开,人们都说石碑有灵,玉皇大帝显灵。关于天泉的传说,更带神秘色彩。相传,昊天宫内的天泉原是一个蓄水池,靠雨水流进池中经沉淀后供道人饮用。有一年干旱少雨,池底见了天,众道人只好到山下背水吃。这时,有一位叫慧明的道人来池边一古柏下诵经,诵着诵着,池中似有了泉眼,清水哗哗涌出。众道人无不惊奇,舀起一尝,泉水甘甜无比。此后,不管道人们怎么取水,池中泉水始终保持满而不溢。从此,人们便称此池为天泉了。
2006年,市里决定易地重建千年古刹龙兴寺,寺址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中了驼山这处灵山宝地。2006年下半年开工兴建,今龙兴寺已初具规模。山上山下交相辉映,佛道两教和谐共处。
驼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昊天宫东南悬崖处,有石窟5座,共有大小佛教造像638尊。因此文仅介绍道教昊天宫,故对石窟佛教造像在此不作记述。 (有令衡)
驼山昊天宫旧貌
昊天宫七宝阁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