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感情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流传坊间的许多轶闻趣事可资证明。今年清明节,一个老华侨回乡扫墓祭祖,谢绝了族人的盛情款待,一日三餐到一家小吃店吃煎饼卷大葱,喝小米绿豆粥。在家乡饭菜的细嚼慢咽中,老泪纵横,临走时表示要叶落归根,回来安度晚年。这是家乡饭菜引起的乡恋。
歌唱家于文华到外国作访问演出,在场的华侨是流着眼泪来听乡音的。演出结束后,外国的观众都走散了,而华侨同胞却不约而同地齐聚台前,执意要近距离与于文华交谈,再听乡音。这是乡音留足。
年轻时代的作家冰心,曾留学美国,每到周末,总是她思念祖国、怀念亲人的时候。这时,她就信步到一家华人开的小吃店,买上一斤来自祖国的酥脆花生,边剥食边漫步在异国他乡的街头,尽管秋风萧索,寒气袭人,但这位才女的思乡情结得到了慰籍。
笔者是个耄耋老人,忘事糊涂,发落齿摇,多病缠身,自知来日无多。回忆漫漫人生路,也有许多乡恋情结。在纪念邢玠诞辰四百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不避对明代历史知识的孤陋寡闻和个人文笔的拙丑,将一件封尘心底半个多世纪的往事,诉诸笔端。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济南上学。那时的祖国,百废待兴,呈现一派生机;那时的学校,校风正,学风浓,考风严。那时的学生,囊中羞涩,无人近烟酒,也没听说谁谁在谈情说爱;人人都在发奋读书,争取学好本领,将来去报效祖国;他们的课余生活,也十分单调,那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就连矿石收音机,坊间也很少见。千佛山上尽管风光无限,但徒步往返一两次后,就再也不想去了。周日学生最爱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博物馆和新华书店。我首次到山东省博物馆参观,只见宽敞简朴的大厅里,摆满琳琅满目的历史文物,就连秦砖汉瓦身上,都附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顿觉眼界大开,耳目一新,真有齐鲁历史一“馆”收的直觉,令人流连。
在第二展厅的一个玻璃橱窗内,安放着一双古代骑士穿过的马镫,周身锈迹斑斑,呈黑褐色,用何种金属制成,亦不可知,其造型就象当时益都山区劳动人民常穿的“老浅鞋”底,系绳的扣眼在翘起的鞋尖部位。马镫前放一个长方形标签,白硬纸壳做成。上书“邢玠抗倭援朝时用过的马镫”。邢玠用过的马镫,立时象磁石一样强有力地吸引了我的身心,引起了我感情上的震撼和共鸣!这是来自家乡益都的文物,这是家乡古圣先贤用过的东西!对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人如何侵略朝鲜,作为一个学生,当时知之不多,但家乡的邢玠,作为明朝的兵部尚书,受命领兵抗倭援朝并大获全胜的历史故事,在益都城乡却是家喻户晓并引以为荣的!邢玠是手握皇帝亲授的尚方宝剑统帅三军的;得胜回师时,神宗皇帝还亲自登楼迎接,并发帑金十万两,用以奖赏出国参战的将士。中朝关系,“唇齿相依”。这次援朝战争获胜,挽救了朝鲜的危亡,也巩固了明朝东北边防。朝鲜为了表彰邢玠的丰功伟绩,在釜山建造铜柱,并立祠绘像祭祀,以示纪念。邢玠的家乡
青州府,也为他建立了“柱史坊”,祝贺邢大司马的荣归,庆贺抗倭援朝的伟大胜利。更何况,位于益都城南的邢玠墓,及墓园的御碑、华表、石人石马等,都威严壮观,是青年学生最爱去拜谒和观瞻的名胜古迹。挂有标识牌的邢玠巷,就在益都城内的大街上。
站在马镫前,我如痴如醉,动情动容,久久不肯离开!我思绪翻飞,心驰神往,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益都家园。举世无双的云门山阴大“寿”字,三山联翠的壮美景色,条条明清古街,光滑石板铺就的古道,青砖灰瓦建筑的古朴小院,不对称的寻常巷陌,立即齐现脑际,清晰如画。弥水悠悠北去,两岸一望田畴,一马平川!淄水流程虽短,但一碗河水一碗油,极利农桑,……一起涌上心头!
我对马镫的痴迷和投入,被解说员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他直言问我是哪里人,在济南干什么。我如实告之。当他得知我是来自益都县的学生后,信手拿起一根竹竿,指着挂在东山墙上的《战寇图》,详细向我讲解了邢玠作为大明王朝的兵部尚书,受命领兵,援朝抗日,保卫家邦的故事。《战寇图》画面所示,一群古代勇士,跃马扬鞭,纵横驰骋于朝鲜山野,刀光剑影,在与日寇拼杀。画面呈红褐兼有黑色,构图简约,像是幅大写意画。由于室内光线欠佳,距离画面又远,画的细微处看不清楚。当时没有问及画的作者及其国籍,成为今日遗憾!他还向我讲了这些文物征集到手的过程及《战寇图》揭裱的细节,使我更加认识到它们的珍贵和“资治、存史、教化”功能。他还盛赞益都县城是个历史文化名城,那里山川秀美,人文景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城乡文物珍藏甚丰!
看着来自家乡的文物,听着专家对家乡的赞美,我心比蜜甜,意共云飘,更加热爱自己的故乡和那里的父老乡亲,对于邢玠那样勇于担当重任的古圣先贤,更加敬佩和永志不忘。一个游子的思乡情结,在两件历史文物面前,得到了莫大的释怀。 (陈道兴)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