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青州人,故园在青州。
人要认识自己,首先需要为自己定位。最基本的定位是靠时间和空间实现的。在时间上,我的坐标是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前期,按照流行的写法,就是“1955”。在空间上,直接说我们村名,似乎太小,无人知道;说东方、亚洲、中国之类,似乎又太宽泛,没多少意思;所以不如说青州。
在我的各种表格中,“籍贯”一栏写的都是“山东青州”。本来,我是只写“青州”二字的,但据说那样不规范,现在青州属于山东省,所以要写“山东青州”。从那以后,我就按照规范填写,在青州前面加“山东”。但说真的,我心里略微有点不舒服,因为在我看来,青州无论被划到哪个省,也无论归属于大汉、大唐还是大明、大清,青州还是青州。归属可以改变,名称可以改变,版图更是常常变,但无论青州是一个市,一个县,或者一个府,一个州,或者像南燕那样成为一个国的首都在我的心目中,它都是以云门山、驼山、牛山、淄河、女水、阳河、弥河作为中心标志的那个地方。我所日思夜想的,也只是那个地方,与行政区划无关。
我也有点“地方主义”或者“故土主义”。这种感情很奇怪,说不出多少道理,难以克服。我有时会自豪于青州历史的悠久,自豪于青州曾有的辽阔版图,甚至炫耀青州历史的辉煌。尽管我知道,我的表现严格说来有点“窃取荣耀”的意味,但我还是常常不由自主,而且愿意听人赞美青州。
青州的历史确实悠久,其曾有的辉煌也足以满足喜欢夸耀故乡者的自尊心。根据古老的文献《禹贡》记载:舜置十二牧,青州是十二牧之一。后来,因为青州境内有海相隔,管理不便,才把营州从青州分了出去。这也就是说,在舜管理这片土地的时代,今天的山海关以外那一大片,也属青州。后来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青州又是九州之一。禹到过青州的许多地方。他的助手伯益爱上了这个地方,治水之后就留在萁山不走了。这萁山就是今天谭坊的香山,离我故园十几公里。到了商朝青州的“奄”地曾经一度成为首都,是后来才迁往安阳的。再后来武王伐纣,西周代商,成王东征灭掉了奄国、蒲姑国,这片土地就被赏给了姜太公,成为齐国。齐国首都营丘,也就是临淄旧城,就在我家不远的地方,倒背着手步行,不过一个时辰就到了。
周朝有了齐国,齐国与青州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朋友问我的话。同时他还问我:你是青州人还是齐国人?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知道我是青州人,却又见我说起齐国故都如数家珍。我说:齐国在青州。我不是胡乱说的,而是以经典为据。《周礼》云:“正东曰青州。”可见当时青州就是东方,东方就是青州。青州得名,“盖取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以名也。”这是古老的说法,《晋书·地理志》也仍然是这样说的。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海岱惟青州”。“海”即大海,包括渤海,也包括黄海;“岱”即泰山。由此可见,在刘邦和他的后人占有这片土地的时候,青州是从泰山到大海。它的南面是徐州,西北是冀州,而《汉书》中还有“省徐州以入青州”的记载,把徐州的建制撤销,归入青州版图,青州当然就更大了。在汉朝的大多数时间里,青州有六郡一百零三县。当然,那时候人口不多,下面是我从《汉书》中抄来的:
平原郡:19县,154387户,664543人;
千乘郡:15县,116727户,490720人;
济南郡:14县,140761户,642884人;
齐郡:12县,154826户,554444人;
北海郡:26县,127000户,593159人;
东莱郡:17县,103292户,502693人。
读《汉书·地理志》,我还看到这样的记载:“青州,其山曰沂,薮曰孟诸,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利蒲渔鱼,民二男三女,其畜宜鸡狗,谷宜稻麦。”它不仅告诉我沂水、沭水、淮河、泗水都在青州,而且提供了一个男女比例的数据。当时的扬州男女比例是二男五女,荆州是一男二女,雍州是三男二女,幽州是一男三女,冀州是五男三女。青州是二男三女,男女比例比较适中。像雍州那样,每三个男人中就有一个找不到老婆,或者像幽州那样,每人必须娶三个老婆,显然比较麻烦。
到汉武帝时,全国置十三州,青州的版图已经缩小,下辖济南、城阳、长广三个郡和齐国、乐安、东莱三个国。但直到宋朝,青州仍然地位显要。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重新实行三级管理制,在州以上设“路”,全国分为十三路。汴梁以东设“京东路”,治所即是青州,除青州之外,辖有兖州、徐州、曹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十五个州,还加上应天府一个府,范围包括今天的山东全部和河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
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有点可笑,似乎在摆阔。任何人都知道,历史的辉煌不一定与我们有关。按照鲁迅的看法,无论是“先前阔”的显摆,还是“将来阔”的预告,都不过是阿Q式的自慰。仔细想来,我真的没有资格炫耀青州的历史。因为我是后来的移民的后裔,我的祖先并不是那段历史的参与者。更具体地说,在朱棣占领这片土地之前,青州是与我无关的。可是转念一想,古老的青州与我无关,它又与谁有关呢?谁有资格以古老的土著资格审查我的资格?没有。古老的青州先民已经从这片土地上消失了。他们的后裔也没能留在这片土地上。今天的青州人都是后来的移民。作为移民的后裔,我想向古青州先民深深鞠一躬,洒下我远隔千年的同情泪。
人们喜欢谈论故园或祖国的悠久与辉煌,而很少想到先民的苦难与不幸。而我略微有些不同,当我把青州作为故园写进我的文字时,觉得有必要说明我的复杂心情,有必要正视青州的历史。否则,我就成了掠夺者,对不住脚下那些横七竖八躺在泥土中的先民,也对不住那些背井离乡从此再没回来的游魂。虽然我的祖先并非侵略者,而是被绑来的移民。
面对我的故园,我无法不想到在我的先人到来之前那一次次屠杀和迁徙。西周灭奄不说了,秦灭齐不说了,刘邦占领青州也不说了,那些都太遥远。就从汉朝开始吧——
东汉中期,青州各郡国已有三百多万人,七十多万户;西晋初年,却只剩了五万余户,真是“十室九空”!曹植被封于临淄,在他的《梁父吟》记下了当年的景象:“剧哉边海民,寄身于野草。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萧,狐兔翔我宇……”
接下来,司马懿征伐公孙渊,一战俘获三十万人,悉数迁入内地。留下这片空地怎么办?只有从外地移民。于是,辽东丰城的百姓被迁到青州,并且为此而在青州筑了丰城。那个丰城如今仍在,位于寿光城西十几里处,是一个镇,当年却是为辽宁丰城移民而设的县城。
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青州成为必争之地。在两百余年的时间里,战争不断,青州十五次易主,先后归于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北魏。其间,也数次归属于东晋和南朝刘宋。每一次易主,都是血流成河,幸存者寥寥无几。
后赵石虎打下青州,坑杀军民三万余人。当他下令要把广固城百姓全部杀光时,刚刚接受任命的青州刺史刘征说:“杀光了居民,我还做什么刺史?”于是石虎刀下留情,给刘征留下了七百口,然后从秦州迁来了三万户。这就是当时的青州城,老住户只剩了七百人。
我关心这七百人,如果他们活下来,到现在也能繁衍一百万人了吧?可是,他们很快就不存在了。公元355年,鲜卑贵族慕容隽称帝,建立前燕,派太原王慕容恪带兵进攻青州。两军恶战,段龛败守广固城。慕容恪围困数月,城中粮尽,史书记下了“人相食”。最后段龛走投无路,只好率众投降,结果还是被杀掉了。随他投降的军民也全部被坑杀,广固城剩余居民千户。但根据史料记载,这三千户全被迁到了蓟州。
也就是说,那七百人即使有人活了下来,也随这三千户离开了青州。此后的青州人与此前的青州无关。
公元370年,前秦灭掉前燕,苻坚派苻朗做青州刺史,镇守广固城。苻朗是苻坚的侄子,很受苻坚赏识。他为人似乎不错,一心读书,无心征战,作为军事统帅和地方大吏,他终日手不释卷,“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那是青州人遇到的好官,他体恤民情,发展农耕。但繁华的青州已是地广人稀,为了发展,他只有从陈留、东阿等地移民。这是新的青州人。
公元399年,鲜卑贵族慕容德带领四万户,自邺城、滑台转战到青州,攻克广固城,建立南燕。此后的青州人主要是鲜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
然而,这些人在青州的寿命也大多只有十二年。公元410年,刘裕进军南燕,血战十个月,攻下广固城,一声令下,把广固城夷为平地,杀尽当地居民。经人说情,留下一万名妇女儿童,作为战利品赏给手下。羊穆之被任命为青州刺史,接受的是一片废墟,只好另筑东阳城,也就是现在青州市区的北部。
因为总是想着青州的先民,我很关心那一万名妇女儿童。可是,他们没有能在青州生活下去。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东阳城位于北魏和刘宋的交界之处,战略地位重要,所以北魏和刘宋屡次争夺。到了北魏攻占青州,东阳城居民8600户、41000人,还有南方来的“吴户”300余户,他们全被迁往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人迁走,粮食和器械留下,占领军共缴获仓粟85万斛,弓9000张,箭18万支,刀22400具,甲胄各3300副,铜5000斤,钱15万。这些数字都写在史书上。
此后,唐朝和宋朝时的青州重新繁荣起来,但到了“靖康之难”,百姓与官府同时南迁,青州人去了扬州,而且扬州被改名为青州。后来,也许有人回来了,但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未能回来,普通百姓大多未能回来……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青州先民的生活。
我的先人是在大明永乐年间被绳子牵着移民青州的。那时候,田野上蒿草连天,能看到成群的野鸡和兔子,却看不到人。
我的先人被安置在青州城北的一片洼地里,繁衍生息几百年,于是有了这里所写的故园。
(李新宇,山东青州人。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作品《大梦谁先觉》《愧对鲁迅》《走过荒原》《鲁迅的选择》《呐喊点评》《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中国当代诗歌潮流》《爱神的重塑》《新时期小说的文化选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判》。)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