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楚珍(1910—1985),原名马忠保,回族,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益都县副县长,被誉为“名医县长”。马楚珍出身于青州城里的名门世家。他的祖父,既是武秀才,又是著名伤科医生。传说,他曾为一绿林好汉治好重伤。当这个绿林好汉兵临城下向知府“借粮”时,青州古城面临屠城之灾,马老先生不顾个安危,以绳索缒到城外,说服绿林好汉退兵,保护了四乡黎民,成为古城青州一段佳话。父亲马德甫,兄弟三人都是秀才,他做过私塾教师,后弃文从医,曾担任北洋军阀政府山东第十监狱卫生所所长,后因为对北洋军阀不满,辞去官职,开业行医,成为造福一方的名医。
马楚珍天资聪颖,小学毕业后,入山东省立第十中学读书,该校创始于宋代,原名松林书院,现为青州一中所在地。他学习成绩优异,尤以出众的数学开赋引人注目,他曾参加抵制日货的爱国学生运动,并与冯毅之成为好友。
1928年,马楚珍与王惠卿结婚,王氏为夏钦园富户,数代经商,曾祖藏开丝局和“增益堂”银行,富甲一方,延至惠卿之父,因经营不善,家庭败落,至解放前夕已仅剩祖传房产一座。因乏子嗣,王惠卿自幼做男儿扶养,曾在私熟读书,天资聪慧,通文墨,进入清贫中医家后,始学习主持家务,夫妇琴瑟甚笃。
1936年,马楚珍中学毕业后从父学习中医。数年后,参加昌潍地区中医统一考试,他担心考不好给名医之父丢人,就用“马初诊”的名字代替原名马忠保,报名参加考试,发榜时名列榜首,从此改名马初诊,后又换用同音字“马楚珍”。为了登堂入室看病方便,不到30岁就蓄须。中医“马胡子”很快在青州名闻遐迩,妇孺皆知。
长髯齐胸给年轻的大夫带来老成持重之感。大胡子的另一作用是,这位为黎民悬壶济世的名医,在与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共产党员冯毅之结为金兰生死之交时,冯毅之年长马楚珍一岁,却误兄为弟,半个世纪后,冯家儿子仍称“马大爷”,马家子女仍称“冯叔”,成为讹误半个世纪不须纠正的有趣“错案”。
1942年日军司令发布告声明:已将“共匪”冯毅之“正法”。马楚珍决定冒死前去收尸,其父毅然说:“你只管去,你的妻子儿女,自会由我承担。”幸好那个所谓被“正法”者,当天就来到马家,讲述了八路军与日军马鞍山血战的经历。
名医“马胡子”的家,一直是冯毅之进行共产党地下活动的藏匿之处。这种情况,从20世纪30年代初白色恐怖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三次在青州城“拉锯”,马楚珍以有影响的爱国人士身份参加民主政权筹备工作。
马楚珍在长期的医学活动中,秉乘其父“三治三不治”原则,即:街坊邻里治,市井穷人治,疑难大病治;高官不治,劣绅不治,汉奸不治。在青州地区有口皆碑,留下许多“马先生为穷人治病不要钱,亲自熬药送上门”“马先生鬼门关救人”“众医束手他敢医”等经典故事。马氏家族的名医名声如日中天。1937年马楚珍兄弟3人分家时,他分得已经典出的祖房一座和外债1000多元,直到1942年,才偿清这笔债务的大部分。那年恰好发生天灾,为度荒年,只好将祖房卖给了大地主“东丰德”。卖马不离槽,全家仍在祖房居住,按月交纳房租。在解放军占据青州县城时,“东丰德”不收房租,解放军一经撤出,就立即要求将房租如数补齐。直到土改时,房产方才物归原主。
济南解放前夕,马楚珍乘着马车,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兼程,在大雨中急行7天7夜,给济南地下党组织送秘密情报,并将8名进步学生从济南国民党占领区转移到益都解放区,这8名学生后来分别成为革命干部、留学生、著名专家等栋梁之才。
1948年,马楚珍脱产参加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担任过益都县镇反委员会副主任、土改委员公主任、抗美援朝委员会副主任、县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等社会职务。因公正无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在镇反中破获一案件:国民党特务定于1952年中秋节举行反革命暴动,火烧中山街(解放后的民主街,马家所在地),杀“马胡子”全家。案发前几天,被公安部门抓获。
青州是回族、满族少数民族群众相对集中聚居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回族群众多是小商小贩,肩挑贸易,有“三没底”之说,即:卖菜的筐破得没底;脚上的鞋子常常磨得没底;如何过日子,心里没底。满族群众则更是处于吃穿无着的困窘状态。新中国成立初,百废待举,如何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使广大少数民族过上好日是一个很棘手的难题。在马楚珍主持下,满族聚居区的“北城”建立了民族企业,居住在城里的回族群众建立“伊光织布厂”,吸收百名回族群众入厂做工人,成为解放初山东为数极少、引人注目的少数民族企业。不仅解决了回族群众的就业问题,还培养了一批人才,许多少数民族干部出身“伊光”工厂。因为出色的工作成就和良好的社会影响,1950年,马楚珍以“华东地区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成员的身份进京,当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接见、宴请少数民族观礼团时,马楚珍代表华东地区向毛泽东主席敬酒,被周恩来总理称为“美髯公”。
后来,马楚珍相继担任县卫生院院长、县政府卫生科长等职务。1955年,成为青州历史上第一任回族副县长,主管教育、卫生、文化等工作。他作风严谨,致力于普及小学教育,扫除文盲,建立严格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狠抓提高人民特别是妇女儿童卫生水平;修复范公亭等地方名胜……
马楚珍做副县长期间,淄博地区金岭镇因为婚姻问题发生民族冲突,回汉两族不明真相的群众和民兵分列大街两边,手里都拿了枪,剑拔弩张。在枪战一触即发之际,省公安厅工作人员焦急万分。省有关部门考虑到民族矛盾只能请民族方面有崇高威望的人士出面解决,遂急如星火地调请邻县的马楚珍副县长到现场。马楚珍临危受命,奋不顾身,穿梭于两边荷枪实弹的群众中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说服教育,分析利害,化解矛盾,终于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马县长化干戈为玉帛”的传奇故事,迅速传遍大街小巷。
1958年,马楚珍接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任命书,担任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提高少数民族物质文化水平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马主任”为少数民族做实事,有口皆碑。几十年后,“马主任”的许多生动事例群众记忆犹新,如马楚珍虽然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名义上不做中医了,即几十年一贯制,业务时间断不了地给机关内的人员和贫苦的回族群众看病,他下乡“四清”时治好许多久治不愈的病人。济南回民区群众经常找省民委主任看病并称之为“马善人”。有一次,马楚珍为给医院治不好的一位老太太治病,病人让孩子送了几斤糕点表示感谢,马楚珍马上派孩子拿着高于糕点价格两倍的钱,买了鸡蛋给病人送去。于是,找他就诊的病人相传相嘱,从不给“马医生”送礼。
1964年,马楚珍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赴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跟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共议国事。从一个普通的回族医生成为人大代表的经历,使他进一步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各族人民的一切,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他经常用这样的思想教育子女。他的7个子女都就读于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数、理、化、文各行杰出的专业技术人才。
“文革”中,马楚珍被“造反派”罗织种种罪名,残酷迫害。他被扣发工资,烧过锅炉,在大明湖畔扫大街。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时,因关节炎不能下蹲,就跪在地上拔草,但他始终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的正义事业。“文革”结束,他在担任省民委顾问、省伊协主席的同时,还担任了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山东省政协常委会的“双常委”,以古稀之后从事频繁的社会工作。赴山东各地进行社情民意调查,提议案,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和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因为几十年勤恳工作、无私奉献、德高忘重,胡耀邦同志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见到马楚珍时,也亲切地喊他“马老”。
1983年,马楚珍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住院治疗,山东省委的领导极为重视,专门从上海请来胸科医院院长为之开刀治疗,竭尽全力挽救他的生命。住院期间,山东省多名领导同志前来看望。10月24日凌晨,马楚珍飘然仙逝。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等都发来唁电、唁信。 (文青)
编辑:今日青州网